在訂婚的舊時代,婚姻是重要的,有“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說。男女雙方都沒有自主權,這就像買賣婚姻。
締結婚姻,應該先找媒人講和。所有的臣子都是男人去女人家求人,沒有女人求男人。當妳招待媒人時,妳必須準備酒和食物作為客人的禮物。俗話說“結不了婚,就送120瓶酒。”雙方同意後,由男方陪同去女方家“相親”。女方同意後,父母或兄弟,以及媒人或親戚,會陪著女孩去男方家“看人家”。相親結束後,男方選擇幸運日受托人帶禮物向女方索要八字(出生年月日)。“年庚帖”收回後,請盲人算命師“配八字”。八字不能互相碰撞,如“龍虎鬥”、“兩龍分池”、“雞兔分籠”等都不適合結婚。男方也需要把八字發給女方。八字重合,雙方父母同意結婚,即由男方家選定日期,在龍鳳紅帖上寫下訂婚日期,請媒人連同嫁妝壹起送到女方家,稱為“訂婚”。該女子回贈莊媛花帽、糖果和蛋糕,以及壹些刺繡包和兩種常綠植物,俗稱“回贈愛情”。訂婚後,男女視為夫妻,其他人不得走親訪友。
從訂婚到結婚,至少需要半年到三年。結婚儀式叫“日”,由算命先生根據星座來定。如果婚期對媳婦不利,可以退,擇日。結婚前壹兩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取嫁妝,稱為“嫁妝”。各地嫁妝大同小異,壹般有洋槐被、枕櫃、箱子、抽屜桌、方凳、腳桶、童桶、梳妝臺等必需品。近年來,嫁妝已經新舊結合。晚上,男人設宴款待“溫室”。結婚那天,男方派轎子來迎接新娘。新娘上轎前,母女兩人都哭,表示兩人形影不離,稱為“哭婚”。在江山,新娘的轎子上路,哥哥雙手掛在轎子欄上擡壹段路。俗稱“吊轎子杠”,也表示他不想走。文明區有“哭話”,比如“希望妳能看到那個人,水漲船高,踩著樓梯壹步壹步來;手捧蓮花,讓蒂芙尼的妻子和公婆開心;史蒂夫上床睡覺,滿屋子都是兒孫;當史蒂夫走到桌邊時,銅幣被塞得到處都是...四季發財,元寶滾滾來!“轎子到了新郎家,新娘由離石濕婆攙扶著,踩在地上依次鋪好的紅地毯或麻袋上,就叫“代”。然後他們在婚禮上結婚,晚上設宴招待客人,宴後在新房子裏鬧。婚禮後三天,新郎新娘回父母家看望公婆,稱為“回娘家”,當天返回。
1950婚姻法頒布後,提倡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婚姻文明。舊習俗的繁文縟節逐漸減少了。
婚俗舊社會,曲周各縣婚俗大致相同。
壹般來說,童養媳家庭經濟不寬裕,人口過剩,難養。他們怕女兒長大了買不起嫁妝,有的是養的,有的是買的。等他們長大結婚了,也辦婚禮。如果男方婚前死亡,童養媳就當女兒嫁,有的永遠不嫁。
收養,俗稱“招親”。壹般女人的“媳婦”都是因為家裏沒有兄弟。她老公收養的男人大多很窮,兄弟很多,嫁不出去。丈夫收養的女婿往往被歧視,入不了譜。有句話叫“媳婦三年不逃就是好人”。在長山地區招親時,要寫“招親”二字,放在大門外的草坪或石頭上,以示受村民監督。如果招親戚後得罪了村民,往往會被趕出村子。所以,過去女婿被視為壹種敬畏,而現在這種習俗已經改變,女婿是受法律保護的。
換親戚,因兩家貧窮或關系融洽,彼此親近,互娶對方女兒為媳婦,可免送禮,俗稱“以寶換寶”。
再婚,俗稱“二婚”。寡婦壹般要孝順三年才能再嫁,但被視為不光彩,沒有選擇丈夫的自由,只好任由族人擺布。寡婦多為喪偶或嫁不出去的窮人。男方選吉日晚上結婚,寡婦坐“黑藤轎子”或“藍藤轎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這壹習俗已被廢除。
大溪,又名“崇溪”。訂婚後,男方病重,雙方約定提前結婚,妹妹代替哥哥。如果壹個男人死了,壹個女人就成了寡婦。舊社會有未婚同姓的習俗,現在已經廢除了。
葬禮
大多數人死後被埋葬。在舊社會,葬禮儀式繁復,充滿了迷信色彩。老人彌留之際,兒女們必須站在身邊,直到他死去,俗稱“死”。在印刷品中,焚燒草鞋、雨傘、包、香紙、錫紙被稱為“送盤纏”。把屍體放在門板上,移到中堂或廳前的右邊,頭上放七塊瓦,蓋上紙莎草紙,嘴裏放壹枚用紅紙包著的銅錢,腳下點壹盞藍色的油燈。同時派人給親戚朋友帶了傘。走親訪友時,把傘頂朝上,站在門檻上。當親戚和朋友收到可怕的消息時,他們會準備哀悼的禮物。女婿送壽桃、粽子、豬頭、全雞、全鵝;普通親戚朋友送香紙,生日被子,挽聯,緞子被子等。死亡之時,俗稱“墜物”。棺前為逝者洗漱更衣,然後長子捧頭,女兒或女婿捧在棺內,放上木炭和石灰袋,將親友送來的“壽衣”壹壹蓋好,女兒和兒媳提交人名,最後合上棺蓋,稱為“封料”。
喪禮是最隆重的,富裕的家庭,在葬禮之前,他們要請道士做三天三夜的道場來超度死者,這叫“做功德”。葬禮當天,請有地位的人念祭文,燒神像,讓孩子穿麻戴孝和草鞋到靈堂見親友。葬禮上,女婿撐著墳傘,提著壹個紙包。親戚朋友戴著白帽子,白口袋,捧著香。鑼、鼓、嗩吶、紙錢壹路打到了墓地。棺材下葬後,用磚勾勒輪廓。晚上為親友喪事準備“白酒”,每人壹條毛巾或五六尺白布,稱為“小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喪葬的大部分封建迷信內容,喪葬從簡。壹般都是送花,戴黑紗小白花,開追悼會表示哀悼。1979以後,火葬逐漸在城鎮普及,土葬仍是農村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