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律詩時期
(1949-1956)
以《船的挽歌》《藍色羽毛》《天堂夜市》為代表。大部分章節都是兩三段,每段四行,兩四句押韻。
2.現代化的醞釀時期
(1957-1958)
以後半段鐘乳石和西螺橋為代表。開始衍生長短句。
3.在美國學習的時期
(1958-1959)
以萬聖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和藝術課程激發了余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並普遍吸收了西方音樂。他的作品趨於抽象。
4.虛無的時期
(1960-1961)
以天狼星和五菱少年前半段為代表。這壹時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中創造了英雄的幻象,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在作品中,他常常流露出對末世的普遍哀悼,但他始終無法脫離傳統,而是有壹種“真空感”。天狼星不僅反映了個人或詩壇的無奈和空虛,也反映了壹個文化和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對接受外界沖擊的懷疑。
5.新古典主義時期
(1961-1963)
以五菱少年後半段和蓮花的聯想為代表。《蓮花傳奇》在文學與白話的互釋、單軌句法與雙軌句法的對比、整齊段落與不規則分支的變化等方面,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了又壹個高峰。
6.現代中國時期。
(1965-1969)
以敲擊樂和冷戰時代為代表。自我剖析,玄學主題,同壹主題的雙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互動,都很深刻。技能和思維達到頂峰。
7、民風時期
(1970-1974)
以“白玉苦瓜”為代表。作品吸收了搖滾樂的浪漫主義精神,以回歸故土的民族意識面對當下現實。在這壹階段,余光中也擺脫了“我是誰”的困惑,承諾自己是壹個“守夜人”,期望自己通過生命的苦難達到永恒的詩意。
8.歷史探索時期
(1974-1981)
以《與永恒的拔河》和《觀音過水》為代表,詩歌逐漸知性多於感性,趨於自然而非刻意偽造詞句。
9、確認生命的秋收期
(1981之後)
以五行、面朝大海的高樓等為代表。這壹時期,余光中不僅唱出了家族倫理,諷刺了漢室之魂,洞悉了生死之謎,而且以文化的滄桑倍增了地域鄉愁,從早年的浪漫懷舊到現在的現實受傷,成為壹首低吟。
余光中,男,1928,祖籍福建永春。我媽原籍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
1952畢業於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9愛荷華大學(LOWA)文學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省東吳大學、臺灣省師範大學、臺灣省大學、臺灣省政治大學。在此期間,他兩次受國務院邀請,在多所美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臺灣省政治大學西文系教授兼主任。1974至1985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65438-0985,歷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講師,其中擔任文學院院長、外語研究所所長六年。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批評和翻譯,稱自己為自己寫作的“四維空間”。時至今日,他在文學界已有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壹夫多妻”。他的文學生涯漫長、博大精深,是當代詩歌大師、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目前已出版詩歌21種;散文集11種;5種評論集;13翻譯;* * * 40多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如鐵路長》(散文集)、《在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集》(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