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
惠來縣惠來古稱葵陽,位於粵東沿海地區,背靠南山,面向南海。揭陽陸地面積1253平方公裏,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裏,海岸線82公裏,是唯壹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惠來縣現轄14個鎮,縣政府設在惠城鎮。自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4年)建立至今,已有約490年的歷史。居住在香港、澳門和臺灣的華僑有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
中文名:惠來
外文名:Huilai/Hweilai
別名:葵陽
行政類別:縣
地區:中國華南
轄惠城、龍江、葵潭、神泉、靜海。
政府駐地:會城鎮
電話區號:0663
郵政編碼:515200
地理位置:廣東東部潮汕平原南部。
面積:1253平方公裏
人口:1.05萬。
方言:潮州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著名景點:黃光山的布谷寺、宋馳的關龍藏洞、柯鳥尾的石筍、百花山的莊嚴佛寺。
車牌代碼:粵v
經度:東經116 18 '
緯度:北緯23度02分
海拔高度:13米
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北京時間,協調世界時+8
目錄
歷史的發展
行政區劃
經濟概括
文化教育
澳腳堡旅遊資源
葵譚石徑院
葵潭大埂花園
應氏宗祠
亞洲最大的烽火臺
開普綠洲
黃光山北寺
榮氏永福寺
空中樓閣
靜海古城堡
鳥尾石筍
莊嚴的寺廟
文昌閣塔
民俗與民間藝術
獨特的風俗
老年習俗
喝茶的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
基礎設施電力保障
發達的通訊
交通便利
供水安全
公路
高速鐵路
深水崗頭
中委合資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油項目隆重開工。
歷史的發展
行政區劃
經濟概括
文化教育
澳腳堡旅遊資源
葵譚石徑院
葵潭大埂花園
應氏宗祠
亞洲最大的烽火臺
開普綠洲
黃光山北寺
榮氏永福寺
空中樓閣
靜海古城堡
鳥尾石筍
莊嚴的寺廟
文昌閣塔
民俗和民間藝術
獨特的風俗
老年習俗
喝茶的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
基礎設施電力保障
發達的通訊
交通便利
供水安全
公路
高速鐵路
深水崗頭
中委合資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油項目隆重開工。
發動
基本概括
惠來縣
此數據來自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惠來縣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潮汕平原南部。東臨汕頭市,西接陸豐市,南臨中國海,北接普寧市。惠來縣是揭陽市唯壹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裏,海岸線82公裏。惠來縣總人口165438+萬,其中漢族約占99%,其余為方言為客家話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特點是山區稀疏,沿海平原密集。惠來縣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之壹。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20多萬人,大部分華僑在東南亞。惠來縣建立於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至今已有479年。1949年8月,惠來縣人民政府成立。1958 65438+2月,惠來縣制廢止。1961三月,惠來縣建制恢復。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惠來壹直是潮汕行政區轄下的壹個縣。1992,隸屬揭陽市。惠來縣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龍泉山莊景區、百花澗景區、黃廣山景區、明湖巖、嚴賢京、清水巖、神泉甘泉角、海市蜃樓、惠城東門永福寺(宋、禪宗創始人活佛隱居之地)等,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中外遊客。改革開放後,旅遊業日益發展。
編輯本段的歷史沿革
惠來縣在古代是百越之地。秦漢時期屬南海縣博羅、揭陽管轄。從晉代到明朝中期,是惠來地圖。
朝陽和海豐有管轄權。西晉太康元年(280),海寧縣(原楊修縣)在新安縣(北宋徽州),不在今惠來。東晉藝兮九年(413),潮陽縣、海豐縣壹分為二,設立海寧縣,隸屬義安縣(潮州府前身)。這是今天惠來縣最早的建築。南宋永初元年(420年)廢海寧郡,原潮陽郡歸潮陽郡,原海豐郡歸海豐郡(今陸豐市限於十番渡區,原為依安縣海寧郡)。明代嘉靖三年(1524),首次分析朝陽縣龍井都城的壹半,海豐縣達尼都城、惠來都城、油頭都城、龍溪都城都位於惠來縣,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名惠城。因地處夔陵東南,故又稱夔陽。嘉靖三十二年(1553),割為靜海千戶。建縣後屬潮州府管轄,直至清末。到了清代,惠來縣成為潮州府船商中的重要壹員,經常與潮陽縣的船商組成潮南幫(或潮惠幫)。民國時期,先後隸屬廣東巡撫署、巡撫使朝巡道、東江管委會辦公室、東區綏靖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美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地區行政督察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 12 10,惠來縣撤銷,與普寧縣合並。1961三月,恢復惠來縣建制,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惠來縣隸屬汕頭市。1987全縣有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105萬。民族為漢族。方言主要是潮州話和少量客家話。耕地總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惠來有著悠久的文化淵源。
編輯此行政區劃。
惠來縣行政區劃
惠來縣總面積1253平方公裏,轄14個鎮(惠城鎮、東龍鎮、花湖鎮、鹹安鎮、靜海鎮、周田鎮、前站鎮、神泉鎮、企石鎮、龍江鎮、西溪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為政府駐地。
編輯此經濟摘要
惠來經濟史以農業為主,素有“草縣”之稱。雖然地理條件優越,但歷史上旱災、水災、風災、潮汐災害頻繁。有“三天不下雨,火燒,壹天下雨變成洪湖。”民間有“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家九戶愁”“壹年鹹水泛濫,三年破竈煙”等說法。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產101公斤,總產量3.85萬噸,農業總產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成立後,為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實行了土地改革。特別是1978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產378公斤,總產量122900噸,比1978分別增產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產布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產。荔枝產量居潮汕第壹,果肉脆甜,在香港很有名氣。其他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茶葉、黃麻、蘿蔔、蔬菜和甘蔗,蘿蔔幹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到出口。到1987,全縣水果種植達到22.63萬畝,為21200噸,比1978增長1.79倍,總產量增長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分別為8.4萬畝和1293噸。全縣農業總產值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該縣雨量充沛,但雨季雨量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的88%,春夏之交經常發生洪水。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農民生活貧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修築堤防,興修水利,提高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到1987,全縣已建成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7座,小型水庫216座,庫容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建成引水工程29項,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堤壩251.2公裏,其中龍江大堤25公裏,耕地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基本實現了農田灌溉和排灌。同時,加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建設水電站。建國38年來,全縣已建成五福田、川橋等48座水電站,裝機62臺,容量1.23萬千瓦。解決農村和城市用電照明,供應部分工業用電和農業機電排灌。惠來山區1015500畝。建國前大部分都是荒山野嶺,沿海都是荒沙。建國後,我們重視植樹造林,不僅營造了用材林、新炭林、竹林、果林,還在沿海灘塗營造了防護林,林業生產迅速發展。到1977,全縣有森林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提高到28.7%。但也出現了1958“伐林煉鋼”和文革“伐林為田”的錯誤,林業發展進程受挫。到80年代,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實行種植水果責任制,同時實行“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重點,以果林結合、創造豐產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綠化有了新的進展。據林業部門統計,到1987,全縣有森林77.9萬畝,占山區面積的76.7%,比1977增加44%,茂密覆蓋率達到41.5%。主要林種有針葉樹、刺槐、案樹、冷杉、竹子等。主要果林樹種有荔枝、龍眼、芒果、橄欖、菠蘿、李子、楊桃、梨、桃、李等。該縣基本消除了荒山,盛產水果和森林。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牛羊、雞、鵝、鴨(以下簡稱“三鳥”),並把它們作為發展畜牧業的重要經濟收入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養殖業發展迅速。1985年全縣養豬32.6萬頭,年末存欄20.2萬頭,分別比1949年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養殖業快速發展,1987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各縣之首。幹草年產量2.5萬噸,占全市產量的壹半。並建設畜牧業飼料粉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為畜牧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末,全縣存欄牛3.09萬頭,比1978年末增長59.3%。出欄34.98萬頭,出欄20.68萬頭,分別比1978高出40.8%和19.6438+0%。全縣可養殖海水面積654.38+0.05萬畝,淡水面積5270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備了現代化的捕魚設備和通訊設備,促進了水產品總量的明顯增加。654.38+0.987的水產品總量為2.88萬噸,是654.38+0.949的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分別是1.949的6.5倍和24倍。魷魚、龍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魚、鰻魚、魷魚、紫菜、紅蟹等珍貴海產品遠銷海內外。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壹步實施,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該縣投資2964.4萬元、550萬美元,建成蝦池7100畝,建靜海、高級兩個蝦育苗室,水體2000立方米。龍江、西溪建設311.4畝鰻池。在神泉、靜海建設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益擴大。蝦、鰻、鮑魚等大量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分別比1980年增長85.4%和215.5%,海洋和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編輯這段文化教育
境內已發掘出古夔文陶器、西周永中、春秋青銅矛、東漢銅鼓等文物。古代傳統文化傳承,人才輩出,文藝繁榮。明初,的《三十夜賦》名噪壹時,人稱“蘇神童”。1949之前,惠來有兩個潮劇團,分別是周田的鐘毅香和海城的正天香,還有皮影戲和木偶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65438年至0957年,惠來正式成立於正朝戲班,文化事業發展迅速,但仍在中途沒落。從1978到1987,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設施逐步完善。全縣僅有完全中學1所,初中2所,學生467人,小學約214所,學生13人。從1978開始,教育更受關註。到1987,全縣投入教育獎金3599萬元(含財政撥款、華僑捐贈、群眾集資),新建、擴建校舍219000平方米,維修校舍3.68萬平方米。據縣教育部門統計,1987年末,全縣共有中學26所,其中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17所,在校生2.68萬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生1689人,電大1人。1教師進修學校;小學242所,學生7.4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有74所幼兒園,1.1.6萬名兒童,有346所各類學校。這個縣已經形成了從兒童到大學的教育體系。教育條件的改善有效地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高考制度恢復到1987以來,全縣已有1386人考上大學,991人考上中專,826人考上師範,204人考上技校。在搞好普及教育的同時,積極做好各類成人教育和青少年掃盲工作。到1987,全縣科技成果19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2項,市級16項。縣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愛優2號”等4個雜交水稻品種,種植面積24萬畝,增值850元。國營縣電石有限公司開發的Djwjio-1.2.3型高壓電力計量箱和BJW-0.5型低壓計量箱兩種產品價值250萬元。惠來的體育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65438-0987,少年象棋組新秀許銀川被送到省象棋隊集訓。8月參加全國比賽,進入八強。全縣的體育項目有:武術、籃球、象棋、跳水、遊泳、蕩秋千千年、賽龍舟等。
編輯這壹段的旅遊資源。
惠來依山傍海,名勝古跡很多。“惠來八景”遠近聞名,其中有高聳入雲的“百花領袖”和取之不盡的“海角甘泉”。神泉的“海市蜃樓”與山東蓬萊齊名。人文景觀豐富,22處文化古跡被列為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活動歷史悠久,有唐代高僧修建的虎頭巖寺、清初禪宗創始人永福寺、西天佛寺等。海岸景區有海崖、海柱、沙灘等,其中靜海灣以東的“客鳥尾石筍區”更是以突兀新奇著稱。濱海旅遊已初具規模。粵東有壹個380公頃的金海灣植物園,集植物觀賞、高爾夫球場、海濱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於壹體。此外,南海、靜海的海濱度假村也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鰲角堡
鰲角堡位於惠來縣城南20裏的鰲角鄉西北。東至董熙炮臺5英裏,西至神泉炮臺5英裏。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為防倭寇而建。設置6門炮,7個營房,特防委1人,18臺兵。電池朝東,面向渤海。炮臺周圍夯有炮彈迫擊炮,上面有城墻、炮眼和人行通道。圍墻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總面積312平方米。周圍地區仍然完好無損。
葵譚石徑院
石坑園
石坑所位於惠來縣葵潭鎮玄武社區。由揭陽市CPPCC名譽主席、慈雲寺董事局常任主席林士坑先生投資興建。醫院於1995年開工建設,2004年底竣工,占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總投資16000萬元。庭院設計新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景點星羅棋布,是傳統建築藝術和現代文化藝術的結晶,是壹大旅遊景點,分為兩部分。前部有石雕,九龍吐珠,八馬騰空。雕刻工藝巧妙,栩栩如生,生動活潑;在280座壯觀的大理石碑林環繞下,有葉選平、馬萬祺、啟功、沈鵬、孫壹清、關山月等港澳臺領導人和知名人士捐贈的278幅丹青畫。收藏品中有500多幅名畫。在主樓的後半部分,九個院落融為壹體。殿內雕梁畫棟,鑲嵌玉雕石柱,別具壹格,精美絕倫。大殿及四廂刻有詩、詞、楹聯、匾額數百幅,東西回廊掛有匾額、楹聯,均為珍品。屋頂上雕刻著各種具有江南潮汕地區民俗風情的屏風,18根直立的大理石柱上雕刻著十二種肖像動物,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幽靜的花壇,花木掩映,草木蔥郁,生機盎然;石坑先生與慈母雕像後四周墻壁之間的七塊石雕,記錄了林石坑先生從童年到成為壹名傑出企業家的艱難創業歷程。
葵潭大埂花園
大埂源
大庚園位於葵潭鎮324國道北側,由81歲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成員、中國古建築專家薛福新設計。大埂花園占地16800平方米。這座園林體現了江南古典園林設計的精髓。建築結構主要采用蘇州傳統木結構。建築色彩以白色大墻為基調,黑色和灰色的瓦頂,栗色的貝殼梁和裝飾,棕色和灰色的地板,形成了簡潔幹凈的色調,風格古樸典雅。走進大耕園,就像是在遊覽濃縮的蘇杭風光。
應氏宗祠
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西北八公裏處,有壹條狹窄的小路通往古逸仙廟,古稱“龍洞”。在這裏,赤松看龍藏洞
風景秀麗,清幽雅致,自然風光優美,民間傳說:當地幹旱缺水時,這裏是唯壹壹處泉水終日汩汩的地方!地理先生考慮選這個地方很久了,但是羅庚的盤子壹放,指針就不動了,太不可思議了。在這裏真的很神秘。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惠來縣靜海鄉人宋朝嶽確有其人。他在潮州九邑與道友同遊,惠來有十八景,知昆侖山落脈。西邊的葵峰是王天淩,雙乳峰住在普陀巖的虎頭山。五蓮峰山油瓶石坑中有玉盒,神仙南下追龍驅鳳,但見龍鳳,到了“龍隱洞”。至公元1994 165438+10月,當地道友集資300多萬元,修復古寺,成為“龍藏洞赤松寺”,經揭陽市宗教局批準,惠來縣宗教局核準登記開業。農歷1996年8月23日,黃大仙誕辰,舉行龍藏洞管委會揭牌儀式,盛況空前。它還接待了3萬多名來自國內外的客人,並舉行了三次“羅田大宴”法會。約654.38+0.5萬人參與信徒。目前“二鏡真宮”已在赤松寺建成,並於4月20日舉行奠基儀式,1997。邀請了汕頭大學和汕頭風景園林的高級工程師設計,參考了聖賢魯班的模型。被定為天地三才的鞏坤宮,分三層設計:上層為天壇狀的崇雲宮;中間層是堡壘狀的八卦迷宮;底層是壹座宏偉的地下宮殿。三層宮殿,有24個屋頂,36個飛檐,72個角和椽,99個洞,8根柱子和6扇門,是獨壹無二的,前所未有的。還計劃修復山腰上的觀音童淵宮、孝殿、功德殿,並在山頂重建“田沖廟”,供奉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呂純陽等八仙。亞洲最大的烽火臺
亞洲最大的烽火臺
海上烽火臺。位於惠來縣靜海鎮半梅村西南石陂山的壹角。最初建於1882,幾棟建築被毀。現在的燈塔建於1989,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8米,塔頂燈長24.5海裏,主燈每10秒閃爍壹次,配有雷達應答機和無線電導航系統。是國內16導航平臺中最高的,被譽為“亞洲第壹導航塔”。
開普綠洲
開普綠洲
甘泉角位於神泉鎮東南角。宋代是沙灘上的淡水泉,明代建成泉井。當時潮汕神童扶蘇為它寫了壹副獨特的對聯,“快(快)而不盡”,壹時成為絕對,擴大了這個泉的影響,被人們發明出來,使這個泉演變成了“神泉”。清朝乾隆年間的知縣王瑋在井邊建了壹座亭子,在亭柱上刻了扶蘇的對聯,並在碑上題了壹篇文章。清代歌頌神泉的詩詞中有壹句“天涯何處無奇觀,天涯何處無甘泉”,由此產生了“天涯何處無甘泉”的雅稱。
黃光山北寺
黃光山的北寺佛像
惠來縣黃光山北幸。位於惠來縣西北部,距縣城17.3公裏,西溪鎮蘆洋村與曲溪村之間的山區。原名“黃藤崗”,曾名“黃庭崗”,後改名“黃光山”。清三年(1 9 1 1),桂月(農歷八月)碑文為“黃光山”,1997年更名為“黃光山北居士”。相傳唐代高僧大典曾遊歷於此,瀏覽南山風光,把脈靈脈。山前環繞著兩個大坑,溪水繞著它們流了十裏,看起來像兩條成雙成對的龍。桂山和佘山位於西江的壹側,大小獅子山和香山位於東健的東側。群山之間有壹座“臥虎石”。相傳在古代,澆水是“虎形”的。山腳下有壹個“鼓池”。池水清而深,光如礁石,終年不竭。在青山綠水的靜謐中,有壹池碧水。相傳曾有七位仙女下凡在此沐浴,故稱“仙女瑤池”,至今仍是“仙女浴缸”的古跡。還傳說八仙呂洞賓曾騎著五彩祥雲到此賞景,留下了陸仙翁的腳印,稱為“仙腳印”。站在山頂上,妳可以看到惠(來)、魯(豐)、朝(陽)、浦(寧)、解(陽)五個縣。俯瞰南海,大海波瀾壯闊,海天壹色。寺內有明代銅錢、聖旨牌、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廟前有壹片寬闊的場地,是清代易慧習武的場所。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宣德古寺還被用作中共的地下活動基地。佛光大佛建於1997年,蓮花座高2.08米,大佛高21.34米,總重量3200噸,造價300多萬元。佛像造型生動逼真,為廣東之最,被譽為“粵東第壹佛”。2004年,布谷寺被省民族宗教委員會命名為“廣東省委文明宗教活動場所”。5438年6月+2005年10月,應惠來縣佛教協會和寺內僧人的邀請,南華寺住持講經,鄭達和尚正式由布科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