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遊的沖積平原上。以前是窪地,排水不暢,後來積水成了很多小湖泊。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它們被稱為“涪陵”湖。其中洪澤湖最大,面積達2069平方公裏,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皇帝楊迪下到長江以南,那裏正處於幹旱時期,航行非常困難。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行得很順利。煬帝大喜,以為洪福上天,恩情浩蕩,遂將破釜池改名洪澤普。洪澤湖始於唐代命名。
洪澤湖的整體形狀就像壹只昂首展翅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比蘇北平原東部高出4-8米,為“懸浮湖”。在治理淮河之前,洪澤湖覆蓋著汪洋,既沒有固定的湖岸,也沒有壹定的形狀。參照治理淮河,也治理了洪澤湖。目前湖區東堤寬50米,長67公裏,幾乎全部由玄武巖條構成。從遠處看,它像壹座橫跨在湖面上的長城。這條長長的大堤不僅保護了下遊地區成千上萬的良田和上千個村鎮,還通過保留豐富的水源為航運、發電和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淺水湖泊,水深不足4米,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了大氣降水,主要靠河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包括淮河、何穗、汴河和安河河。三河和蘇北灌溉渠是洪澤湖排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流。
洪澤湖水產資源豐富,湖中魚類近百種,主要有鯉魚、鯽魚、鱅魚、綠草、鰱魚等。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聞名。另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有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在郁郁蔥蔥的地方連船只都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荸薺在歷史上很有名,曾有“雞頭荸薺半年糧”的說法。
洪澤湖景觀
洪澤湖大堤
胡澤大堤建於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廣陵總督陳登主持修建。原稱“高家巖”三十裏。明朝永樂年間,總督陳玄開始在吳敦和譙周之間修築堤壩。明朝萬歷年間,由漕河的潘繼勛將大堤延伸至江壩,洪澤湖大堤基本建成。堤原是土堤,後改為磚堤、石堤。石堤建於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明清前後用了171年才基本建成。石堤采用樁基技術。按照波浪自然方向破浪防浪的原則,修築壹條百余道曲折的長堤。同時,在堤線上修建“仁、義、禮、智、信”五道大壩進行放水。
石堤長百余裏,氣勢磅礴,猶如“水上長城”。然而,數百年來,每逢汛期,由於上遊來水量與下遊泄洪能力的巨大差異,大堤屢遭決堤,給下遊造成毀滅性的災難。1950年* * *同誌發出了“淮河壹定要修”的號召。經過4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三河閘、赫爾閘、高良澗進水閘、水電站、復線船閘等壹系列大中型水工建築物、泄洪和灌溉工程。1966年冬,拆除原石工程,在臨湖的湖面上修建了寬50米、高14.5米的防浪林臺。護坡用舊堤石修築,植樹40多萬株。堤腳改為石坡,沿堤頂開鑿石墻。為確保大堤安全,在1976冬季至日至1978春季期間,在東堤上修建了寬26米、高13.4米的二級堤臺,將譙周、高良澗的深塘填平。現在大堤真正成為了“水上長城”。
從縣城到江壩沿50裏長的大堤,有許多名勝古跡,如高良澗的青龍寺,碼頭出口的大墩島,那裏有三國將軍敦埃、飲馬池的遺跡,然後還有九龍灣、譙周大唐、乾隆禦碑、高達(即仁、義、禮、義五壩 智慧與信仰)和皇崗廟(順治年間進士、詩壇)目前洪澤湖大堤東西兩側都種滿了樹,讓壹條飛龍穿行其中,感覺就像“煙雲籠茫茫是細浪,煙雨蒙蒙是天空。”
真水鐵牛
清朝康熙年間,洪澤湖大堤建成時,投下壹只雞來節水。現在老虎和雞都不見了,鐵牛還“活著”,可惜只剩五頭了。其中兩個在江壩三河水閘管理處,兩個在公園和高良澗水閘,壹個在淮陰高年。鐵牛為生鐵制成,除角殘缺,部分銘文被腐蝕外,其余保存完好。鐵牛長1.70米,寬0.57米,高0.68米。壹塊0.07米厚的鐵板鑄成壹體,重約2250公斤。在楊雯的牛的肩膀和肋骨上有壹行楷體字。碑文上寫著:“只藏金克木中之龍,而降國產水龜蛇,鑄犀牛為淮陽鎮飲,錯枕永報吾皇。”從銘文可知,鐵牛是用來平靜水面的。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洪澤湖大堤多次決堤,僅從1575-1855 280年間,就決堤140多次。當時除了民工建築,清朝為了節約用水,排除水患,決定鑄造鐵牛。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司馬張遂寧在端陽節中午在高良澗開始鑄造。原計劃9件,但材料較多,所以投了16件。鑄造完成後,鐵牛被放置在洪澤湖大堤的各個險段。
桂山
龜山,又名下龜山。位於淮河岸邊,三面環湖,壹面與陸地相連,形似巨龜,臥於淮河出口,入湖。是淮河改道的天然魚口。在洪澤縣西南約80裏處。相傳大禹治水,三達桐柏,得淮渦水神巫之氣,鎖於龜山腳下,淮江安。著名的祁智井就在這裏,人們也稱它為“水母井”。漢晉時期,龜山曾做過縣令。因為處於淮水的天險,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是用兵之地。因此,龜山也被稱為“君山”。唐宋時,龜山有惠玲塔,山下廟宇連綿,廳堂樓閣雄偉,有懷瀆神像、大鐵佛、五百鎏金鐵羅漢等。不幸的是,它被戰爭摧毀了。龜山孤峰挺立,主流是中流。垂直爬山,綿延千裏,四面煙雨蒙蒙。古代名人經常來這裏參觀誦經。宋代米芾寫下《龜山寺夜鐘》詩:“險峰巍峨連雲塔,晚霞映夕陽村”,絕無僅有。宋代朝鮮使臣樸銀良曾遊桂山,並作詩《過桂山》。詩中說:“巖陡石疊成山,下有珠,下有水環。塔影垂於淮河底,鐘聲落於碧雲遠。門前洪濤匆匆,竹中和尚白日閑。有幸得遊,惜此景,故留詩壹首。”由此可見當年龜山的繁華景象。
龜山上有兩處碑刻:壹處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懷都寺,大禹得水神吳、泗州準備修建懷都寺的情況。另壹件是清代《建安懷寺碑遷》,是清代揚州著名書法家阮元所書。內容主要描述了黃河對淮河的入侵和老子山碼頭等水利工程。
明陵
明祖陵位於淮河入洪澤湖口。泗州城被湖水淹沒的時候,明祖陵也被湖水吞沒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保護明祖陵,修建了壹條3000米的堤壩將陵墓與湖隔開,沈入湖中300多年的文物被重新發掘出來,成為旅遊景點。
明祖陵,號稱“明朝第壹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尊曾祖父朱為宣帝,曾祖父朱為恒帝,祖父朱楚儀為禹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年)。原有祠堂、金門、玉橋、廚庫、敬亭、屠宰場、齋、住宿房、鋪路房、碑亭、儀琮等。,植柏萬株,總長250余米,兩側有兩對瞭望塔,石像19對,祭祀場149公頃,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現在,當遊客到達明祖陵時,首先看到的是二十壹對巨大的石雕,它們矗立在長長的神道兩側。專家認為,這些石雕是十三陵石雕的龍頭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為被淹沒時間長,破損少,石雕的細節和當時壹樣清晰細膩。四對文官,身著繡袍,腰系玉帶,手拍胸前,溫馴溫順;兩對武官,頭上穿甲,手中按劍,雙目圓睜,威風凜凜。其余的獅子、獨角獸、角、馬等。造型生動美觀,雕刻精細,線條流暢柔和。如麒麟身上的雲紋、刷過的手毛、下垂的鱗片;獅子脖子上滿是打轉的卷發和隨風飄蕩的紅流蘇;石馬脖子上細密的鬃毛,身上的汗珠,馬鞍上的龍鳳圖案,都是精美的石雕。從石雕群往北,有靈興門遺址和大雄寶殿遺址。正殿廢墟中有28塊石頭地基,可想而知正殿的宏偉規模。朱元璋的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的埋葬之地叫玄宮。現在有三個磚砌拱頂建築的窯洞,正面有三個高2米,寬1.2米的石門,尚未發掘。明祖陵作為洪澤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以其獨特的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洪澤湖傳說
九牛二虎壹雞。
人們常用“九牛二虎”來表示力量大。清朝加固洪澤湖大堤時,他們鑄了“九牛二虎壹雞”,放在大堤上祈水。
據說鐵牛剛鑄出來的時候,肚子裏裝滿了金銀。晚上,它經常去地裏偷老百姓的莊稼。人出來打,就用棍子打它的兩個角。從此,不知是哪個貪心的人偷走了鐵牛的金心銀膽,讓鐵牛動彈不得,失去了節水的作用。現存的鐵牛和真牛壹樣大,高昂著頭,彎曲著膝蓋,好像克裏斯提尼想要尖叫,它們很迷人。他們躺在厚約10cm的連體鐵座上,鑄造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500kg。鐵牛的肩胛骨上用楷書刻著的手跡:“魏晉柯木藏龍,魏圖使水龜蛇下凡,鑄犀進貢淮陽,錯墊永除,報我皇。康熙辛巳下午投。”
時過境遷,“九牛二虎壹雞”都跑了,只剩下五頭鐵牛散落在沐風雨中的大堤上。如今,這頭鐵牛成了洪澤湖最受歡迎的壹景。
劉集大堤建築
劉基幫助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國富民安。然而,洪水非常嚴重,經常淹沒莊稼。明成祖朱命劉基興修水利。
劉基接到命令後,前往洪澤湖地區,從老子山到清江,壹路勘察地形。據他考察,這壹帶地形凹凸不平,建的堰也不是橫著建的,所以上水頭壹進水,下水頭就會決口。
劉基找到了突破口的原因。他從老百姓手裏買了很多米糠,往上遊運,往老子山放水。他把米粒慢慢攤在水面上,讓米粒粘在河兩岸的位置上,找到水平線,然後按照米粒的位置壘起壹堆,就是現在蜿蜒曲折的洪澤湖大堤。
劉基用這種方法築成堰後,就沒有回切了。直到現在,堰還是好的,人們把這個堅固的大堤叫做“鋼樁”。
載著女孩的浮舟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但元旦剛過,洪澤湖區的漁民就會把船裝扮壹新,把姑娘接回家,大談親情和待客之道。
本世紀初,無數漁民漂流在淮河流域,分散在洪澤湖沿岸。那年二月二日,壹個漁人駕著花船進了洪澤湖上的小龜灘,帶著女兒上船,壹路笑到淮河上遊,帶著女兒回娘家。非常漂亮。當地漁夫很好奇,女人說:“這是我家的習俗。”之後,女子津津有味地講起了壹首歌謠:娘家帶著姑娘上了花車,婆家把她送到了壹位賢惠的母親那裏;迎心,父母贊媒人。從此,帶姑娘上花車的習俗,就像壹出獨特的小戲,在洪澤湖地區年復壹年地上演。
乾隆皇帝尋找他的父親
乾隆母親入宮後,父親到洪澤縣桂山出家。甘龍下到長江以南,經過了龜山。他給每個和尚壹件袈裟,他們都跪下來感謝他。只有壹個不跪,自稱“八x和尚”,不拜主。甘龍回京聽了王太後的解釋後,才知道“八x”是“父親”二字,父親並不崇拜兒子。當甘龍第二次去龜山時,他的父親已經離開了。沒有,後來奉命大修龜山的寺廟,寺廟的正門叫“五毛門”,因為皇帝來過這裏。
老子和老子山
傳說老子是彭祖的後代,出生在淮河岸邊。他媽媽吃了壹顆浮在水裏的李子後懷孕了。她懷孕81年,生下壹個白發蒼蒼的兒子,因此取名老黎姿。又因耳中有三漏,又名老聃,本名遊龍。周朝為了開發西域,宣傳周禮,派老子到西域遊說。他在漫遊期間,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成仙。有壹天,他騎著青牛從天堂來到海裏的壹塊巖石上,然後海水退去,巖石變成了小山。他在這裏修煉煉丹,給漁民治病,人們尊稱他為禦座老君,稱這座山為老子山。
老子山,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淮河入湖的入口,三面環水,南北壹山相連,以湖光山色著稱。老子山自古以來商業繁榮,文化發達,南北方的商人經常聚集於此。這座山有很多名勝古跡,比如老子煉丹臺、青牛徑(老子青牛山蹄印)、鳳凰碼頭、釣魚臺、霍克基、遊龍書院等。可惜都被戰爭破壞了,現在只剩下仙人洞和鳳凰碼頭的遺跡。老子山有幾十個沙灘,其中水面30多萬畝,自然資源極其豐富。湖中盛產各種淡水魚、蝦、蟹、甲魚、貽貝、菱角、蓮藕、蓮子、蘆葦、菱角等。鎮西南的湖面上有近萬畝連片的荷花池。荷塘盛開時,真的是“荷葉無限,荷花異色”,真的是湖上壹處美景,《老子山記》為證。
洪澤湖的魚為什麽好吃?
孫悟空在天宮大鬧之後,偷了老先生的仙丹。李老君沒辦法,只好避開孫悟空,立起雲頭西行,找個僻靜的地方煉丹。老先生站在雲上,看見下面有壹座綠色的小山。壹眼望去,山腳下是壹片綠草如茵。老先生落地壹看,原來是洪澤湖南岸的嶗山,正好還有壹個山洞。李老君在嶗山這裏,采藥煉丹。孫悟空急得到處找李老君要仙丹,卻找不到。後來他立了壹片雲,直奔西天。他壹看到洪澤湖南岸有座山,就上岸了,看到山南坡有個仙洞,就進去了。進去壹看,李老君正忙著煉制仙丹。李老君壹見孫悟空,趕緊把藥丸裝進葫蘆裏,立起壹片雲,往天上跑。孫悟空緊隨其後,伸手去拿葫蘆。眼看長生不老藥就要被孫悟空拿走了,李老君舉起壹根大鐵棒,要把葫蘆敲碎。孫悟空連抓了幾粒,剩下的掉進了洪澤湖。魚蝦蟹都爭著吃仙丹。從此,洪澤湖的魚好吃又好喝,直到現在仍有口皆碑。
漁夫刷鍋但不下水。
從前,洪澤湖有壹對老漁夫夫婦。他們很窮,只有壹條破船和壹個破罐子。壹天,老兩口渡過洪澤湖,想去市場買些口糧和壹口小鍋。當船靠岸去市場買東西時,商店和雜貨攤都沒有人回答。老人非常生氣。眼看天色已晚,他匆忙去糧店買了壹把小谷米。他還在雜貨鋪裏拿了個小鍋,轉身上了船。賣家沒有追他要錢。漁夫很奇怪。上船後,我看到四周壹片汪洋。老兩口這才意識到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上,漁夫發現他帶回來的小谷米變成了鮮魚。老兩口喜出望外,馬上把魚扛到市場去賣,把米買回來了。高高興興回到船上準備做飯後,他們打開鍋蓋,看到鍋裏有吃的。這對老夫婦靠這個鍋生活了很長時間。
有壹天,老漁夫把鍋放在水裏清洗,可是鍋壹入水就不見了。所以洪澤湖的漁民不再把鍋放在湖裏刷了。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