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的胡同裏,各種茶餐廳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茶餐廳環境清新優雅,不僅有各種口味的茶,還有美味的快餐,讓很多都市白領趨之若鶩。
其實幾百年前,老北京人的生活也離不開茶。無論是富家子弟還是普通百姓,都喜歡喝茶。那時候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茶館、茶店。
雖然在許多文學作品和史料中仍有人們住在茶館裏的場景,但這些茶館大多已經消失了。
如今,地安門外大街路東的壹座名為天回院的雜院已成廢墟。很多人想象不到,100多年前,這裏車水馬龍。當時是北京八大名亭之首:天匯軒茶樓。
在八大提示中排名第壹,位於地安門外大街路以東的天匯大院,是我從小去過的地界,上學的時候同學都住在裏面。但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壹百年前,那是北京最大的茶館——天匯軒。
據文字記載,天匯軒茶館有數百間房屋,包括雅致的座椅和庭院,以及為客人制作滿漢全席的烤箱室和大型馬車停車場。天匯軒茶樓老板的孫子劉告訴我們,天匯軒是壹個三教九流、五行八功等各界人士匯集的地方。從皇宮裏的達官貴人、皇室的親戚,到車把式、三輪式、說媒式,可謂是人才濟濟。
北京史專家金壽深在《大茶館》壹文中寫道:大茶館經歷了清代北京的紅紫大運。庚子(1900)以前,北京的茶館很多,以侯門(地安門)外的天匯軒最大。(庚子)被火燒毀了,現在整天在院子裏聚會,曾經開過集市,眾所周知。
據說當年鼎盛時期,地安門外的天匯軒;前門大街的天泉軒、天人軒、天奇軒;北新橋的天壽軒;阜成門的天府軒、天德軒、天意軒合稱為北京八大亭子,天惠軒居八大之首。
天匯軒之所以成為北京著名的茶館,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因為地處中軸線上,離皇宮北門神武門十幾分鐘的路程,靠近後門橋和什剎海。宮裏的達官貴人或有權有勢的太監經常來光顧茶館,生意十分興隆。而且當年的什剎海是壹片開闊的河灘,比現在開闊多了,水面和市場攤位交織在壹起,是北京盛夏納涼的好去處。賣雞頭飯、菱角、荷花的,壹個接壹個,絡繹不絕。但純粹是交易市場,沒有休息的地方。當人們逛累了,難免要歇歇腳,在附近的茶館來個難得的牙祭。
在過去,北京人,尤其是八旗子弟,註重在茶館喝早茶,吃早餐。而天匯軒做的愛窩窩、蜂蜜麻花、牛角餅、糖耳朵、紅燒曲奇等小吃、零食,不僅甜鹹適中,而且味道鮮美,外形美觀。各種零食做成核桃大小,每盤放六塊。茶客們壹大早就到了天慧軒,泡壹碗茶,要壹盤點心,吃喝,山海聊天。養鳥的茶客,更是比誰都賞心悅目,悅耳動聽,茶館的生意自然也就紅紅火火了。
大多數顧客來自王宓大廈。據說地安門外大街以西劉壹胡同的廣清軒書店堪比當年的天匯軒,但茶館以設書店出名,顧客在這裏聽評書、喝茶。天匯軒不為所動,堅持其貴族化的經營宗旨。壹位知情者說,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茶館》裏可以看到天惠軒的影子,但他劇中的茶館規模比當年的天惠軒茶館差很多。
當然,像天匯軒這種規模和檔次的茶館,僅靠普通人和逛膩了什剎海的人是撐不住的。其熟客在地安門、什剎海壹帶,不僅宮殿、豪宅眾多,寫字樓也不少。他們睜大眼睛,每天早上來到茶館,有時壹呆就是壹天。距離天匯軒不遠的貓兒胡同,是步軍和衙門所在地。每天官官都要去天匯軒喝早茶,吃早餐,然後去衙門伺候。只要服務好,沒有遊客,天惠軒就會越做越大。
王喜富現在已經70多歲了,他的祖父早年在皇宮工作。王喜富回憶說:祖父王文山不煙酒成癮,但他喜歡喝茶,除了喝茶,其他壹切都很隨和。壹年四季,只喝龍井和香片。逢年過節,他們會給點好茶,都是貢品。另外,去茶樓買。那時候我爺爺習慣在地安門外的天匯軒茶樓喝早茶。這是壹個著名的“紅爐亭”(北京的大茶館之壹,所以被稱為“紅爐亭”)。滿漢全席餅做得非常細致,大小八塊,缸爐,脆面,硬面餅,時令小吃,在北京相當有名。清末天匯軒是五行八功的人才聚集地。在這裏,妳不僅能遇見商界、古玩字畫界的領軍人物,還能遇見拎籠鳥的少爺、占蔔占蔔的算命先生、吃瓦片的“手把手”(舊都的房產中介)、打硬鼓的小販。
劉回憶:清末八國聯軍進京燒殺搶掠,天匯軒茶樓毀於壹場大火。據說大火燃燒了壹整夜。曾經聽爺爺奶奶說過,天匯軒茶樓被八國聯軍嫉妒,卻不得不被燒毀。它的地理位置和經營的對象決定了它在當時社會中的特殊作用,這激怒了入侵者。怕聚眾鬧事甚至形成反抗的危險局面。
另外,入侵者吃醋還有壹個原因,就是天匯軒是便衣偵探的落腳點。清朝時,都城布軍提督領著衙門到地安門外的宮殿開恩。布軍偵緝穿便衣出入公門不方便,都在最近的衙門天匯軒辦公。從鹹豐起兵太平軍開始,到同治年間,天匯軒長期以來都是便衣偵探的日常居所。喝茶、工作、聊天,我們應有盡有,這難免引起入侵者的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