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中秋節的第壹食品,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元末,江蘇泰州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節百姓互贈圓餅,餅中夾有“八月十五夜殺韃靼”的紙條。大家看到了蛋糕裏的紙條,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壹夜壹起作惡多端的“韃靼人”(袁兵)就此廣為流傳,然後大家壹起吃蛋糕慶祝起義的勝利,正式。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很多月餅還貼著壹張小紙條!可惜近幾年生產的月餅不見了,月餅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不見了。還有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徐達將軍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宣布全世界都要慶祝中秋節,並在反袁起義時用傳達信息的月餅獎勵臣民。從此,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法定”食品,壹定要吃[1]。民國時期,南京的月餅市場是廣式、蘇式、地方式的“三分天下”。廣式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大三元、康樂園次之。他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為手段,在報紙上刊登巨幅廣告,在櫥窗裏裝飾霓虹燈。著名的蘇港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廣告制作有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的質量不比廣邦差,但價格更便宜。所以節後財力比廣邦好。廣邦的客戶是達官貴人和商人;蘇剛的客戶多為小康家庭;而普羅大眾卻樂此不疲地去奔邦。雖然它的餡料只有五仁和素椒鹽兩種,但全市100多家本地點心店都是老字號。他們不裝飾櫥窗,不打廣告,但都是靠質量、誠信、低價贏得客戶,市場份額比較廣,比中秋月餅還要差。
拜月少數民族的祭月習俗。
鄂倫春族祭祀月亮時在空地上放壹盆清水,然後跪在盆前向月亮鞠躬;土族人在盆中盛滿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放入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鵝卵石砸盆中的月亮,俗稱“砸月”。桂西壯族的“祭月問神”活動更為典型。每年在夏歷的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們在村子盡頭的露天裏搭起壹個祭壇,用來供奉祭品和香爐。在桌子的右側,壹根壹尺左右高的樹枝或竹枝象征著群落樹,也是月神下凡的梯子。這裏保存著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邀請月神下凡,由壹至兩名女性作為月神代言人;上帝和人類互相歌唱;露娜占蔔算命;歌者唱咒文歌,分四個階段送月神回天。蒙古語《追月》。在中秋節的晚上,蒙古人喜歡玩“追月”的遊戲。人們騎著馬,在銀色的月光下馳騁在草原上。他們策馬向西疾馳,月亮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執著的蒙古騎手,直到月亮下山,“追月”還不止這些。藏民“求月”。西藏部分地區藏族同胞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是“尋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們,沿著河邊,跟著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池塘裏的月影都照了壹遍,然後回家吃月餅。赫哲族人“拜月”。在中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中秋節期間,人們采摘葡萄並向月亮獻祭。相傳是為了紀念壹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河邊向月亮求助。終於跑到月球上了。德昂族“串月亮”。
中秋詩
《十五夜望月》(唐代):白樹啼於王建中庭,冷露無聲濕桂花。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中秋》(唐代)李普浩精神升天,仙女在雲間無聲;壹輪等份滿滿,伴著萬裏雲;狡兔落弦,妖蛙歇身前;靈茶計劃攜手共進,直到銀河完全明朗。《八月十五日戲月》(唐)劉禹錫今夜再洗人間。夏去秋來。群星閃耀,清風燦爛。能改變人類世界的,是尤然的玉京。《水調歌頭》(宋)蘇軾中秋,高高興興飲酒。喝醉了,寫這篇文章,還懷孕了。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高不可攀冷!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我們希望彼此長壽,以分享這優美的月光的美麗,即使我們相隔萬裏。
民間傳說
嫦娥奔月
不管有多少個版本,有壹點是共同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後羿的妻子,太後感受到後羿對射日的貢獻,給了她長生不老的藥。嫦娥不知什麽原因吃了仙藥,在地上待不下去了,飛到了月亮上。在壹些版本中,仙藥是壹粒藥丸,由嫦娥獲得。更多的版本是兩粒藥丸:人們吃壹粒藥丸長生不老,吃兩粒藥丸長生不老。後羿帶回家交給嫦娥保管,準備夫妻分食。然而,這個計劃意外地被打破了。發生了什麽事故?無數版本的意外,讓嫦娥的形象千百年來飄忽不定。傳說嫦娥因為不知道底細,全拿走了;有人說嫦娥好奇偷吃;也有人說是嫦娥故意偷的;壹個悲傷的說法是,後羿冷落了嫦娥,嫦娥傷心地走了。還有壹個傳說是後羿的部下孟鵬趁後羿帶領隨從去打獵,手裏拿著劍闖進後院,威脅嫦娥交出財寶,嫦娥情急之下壹口吞下...無論如何,這次意外造就了千古傳說中最美、最浪漫、最難以捉摸的月宮美人之壹。吃了仙藥的嫦娥漸漸離地而去,但在寒冷的天空下,她該何去何從?仰望皎潔的月光,嫦娥終於決定飛往滿月的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