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珠是:耿旭。從八字宅來看,日柱的天幹(庚)代表命主本人,有時也叫日元、日主,日柱的地支代表命主配偶的宅。日元每天都在變強變弱,也每天都在變強變弱
擴展數據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記自己的出生日期,但最初是以支歷的形式記錄的。公元前4世紀,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我生於陰年正月庚寅日,卻生於庚寅日。”。這裏的“庚寅”是中國古人標記日子的方式。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結合,包括A、B、C、D等十個天幹和子醜毛寅等十二個地支。這兩個可以組合搭配成60對,如此循環往復。
漢代以前,史記中的日期都是以日期的形式出現的,這直接決定了出生日期的記錄方式。例如,魯莊公於公元前706年9月生於丁卯,與他的父親魯桓公同壹天出生,因此他被命名為季同。根據數字日期,父親和兒子的出生日期是不壹樣的。
《左傳》還記載了壹位老人給官員出的壹道算術應用題。公元前543年,晉悼公的妻子向中國人民分發救濟糧,壹位來自絳縣的老人前來領取。
當負責的官員問他的年齡時,他回答說:“我只是壹個卑微的公民,我不知道如何計算我的年齡。”只記得正月甲子日出生,是新的壹天。到目前為止,第445家子已經過了1/3。"
小吏不知道怎麽算,就去請教王朝的高官。大夫說:“我明白了,那是73年前,狄侵略魯的時候。”文博說:“今天是26660天。”也就是444乘以60和65438+60的0/3是26660天。
這個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普通人也有出生日期的記憶,也是幹樹枝的形式。主枝記載的出生日期不利於生日的概念。
首先,我國傳統歷法以月亮盈虧周期為壹月,並結合節氣,是典型的陰陽歷。戰國以前,天文歷法雖然可以預先編排,但由於天文學不發達,往往需要根據實際天象進行調整。
比如,某壹天在預先安排好的歷法中是月末的黑暗壹天,但那天有日食,實際上是下個月的新月(月亮和太陽同時出現的壹天,天文學上嚴格定義為太陽和月亮與黃經重合的時刻)。
在農歷中,新月被指定為壹個月的開始,因此政府可能會修改日歷,重新確定它所屬的月份。如果下個月的日期用數字表示,那就都變了。另外,在戰國以前,閏月的插入顯得不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以數字形式安排日期是不實際的。
其次,在傳統歷法中,壹個歷月只有29天或30天,但壹個歷月有60天。這可能會導致很多年壹個月都沒有確定的花錢日期的情況。如果連續五年沒有九月甲子日,那麽這個人可能六年都沒有過生日。
這樣,通過出生日期來確定壹個人的年齡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中國人最初以農歷新年作為增加年齡的生命周期尺度,這壹傳統壹直延續至今。
漢代以後,歷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可以根據天象精確計算未來許多年的歷法,這為數字歷法的出現準備了前提條件。在東漢的《四人月令》中,出現了數字日期“七月四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字日期逐漸流行,生日的概念也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隨著歷法的不斷改進,每壹天的日期都可以提前可靠地確定,以年為周期的生日觀念在齊梁時期就已形成。
與農歷相對應的是公歷。公歷對中國人來說是壹種外來事物。到目前為止,中國只使用公歷100多年。
雖然現在廣泛使用公歷,但由於農歷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當人們提到自己的生日時,他們往往會同時記住農歷和公歷的生日。
公歷生日和中國人生日的關系有壹個有趣的19年周期。比如1984 65438+10月1是農歷165438+10月29日,19之後的農歷日期是2003年的11。這主要是兩個歷法閏規則的結果。
農歷正月的太陰周期是29.5306天,壹般是“十九年七閏”,即19有235個月。這樣,19農歷年平均有6939+0天。而現行公歷的年齡是365.2422天,19公歷年的平均值是6939.6075天。
可以看出,19歷年的天數幾乎等於19農歷的天數。因此,每當年齡是19的整數倍時,公歷生日和農歷生日很可能與19之前的生日完全重合。
但也不壹定是這樣,因為陰歷和陽歷的閏並不同步,也可能使它們之間的差別在19之後的某壹天。尤其是在出生前不久剛好碰上農歷閏月,可能就更慘了。
比如1984有壹個閏十月,農歷日期1985 1就是11,19之後就是2004年的11。
參考:百度百科?天幹地支?百度百科?夕陽柱?、
人民網?古人習慣把生日記為壹個生日,可能要四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