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傣族的居住風格

傣族的居住風格

傣族建築壹般分為民用建築和佛寺建築。傣族建築師順應自然,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就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壹”民族文化的地方,這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征,也是藝術生命力永恒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築作為壹種獨特的建築形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生命力。

傣族建築

傣族村寨都在平壩的水邊,小溪邊的河兩岸,湖泊沼澤周圍。有翠竹綠樹的地方,就壹定有傣族村寨。大寨子裏住著兩三百戶人家,小村子只有十幾個人。房子都是單體建築,周圍都是空地,每家都有自己的院子。龍騰邊境有許多土墻平房,每間房子都分成三間臥室,這顯然是受漢族人的影響,而不再是傣族人的固有形式。四浦地界,全是竹樓木架,上面住人,下面住牲畜。風格類似大帳篷,與《淮南子》記載的“築巢南越”情況完全壹致,也是史書記載的古遼人“靠樹和積木為生”的“幹欄”住所。這是典型的傣族建築。這種竹樓高約七八尺,四根無蓋柱,柱上拴著牛馬。靠近梯子的上層有壹個露臺,變成了壹個長長的大房間,壹個角落用竹柵欄隔開,做為主人的臥室,也是重要的錢和東西的存放處;剩下的是壹個很大的開間,屋頂很低,兩邊傾斜,屋檐在地板上,所以沒有窗戶。如果屋檐稍高,兩邊也有小窗戶,後面有門。在建築的中心是壹個火坑。無論冬夏,沏茶燒火日夜烹煮,都在這火上,主客聚在壹起,圍爐而談或蹲或坐。屋頂用茅草覆蓋,梁、柱、門、窗的地板都是竹子做的。這種房子的建造極其容易。砍下大竹,召集鄰裏互助,幾天就能建成。但也很容易爛掉,每年雨季過後都要修補。演講會的房子大多是用木頭而不是竹子建造的,風格仍然像竹樓,只是稍微高壹點,而且他們沒有用茅草屋頂,而是用瓦片屋頂。在西雙版納,傣族人可以燒自己的瓦片,瓦片像魚鱗,三寸見方,只有兩三分薄。每塊瓦片的壹面都有掛鉤,竹條水平釘在屋頂的椽子上,間距約兩寸。瓦片像魚鱗壹樣掛在竹條上,傣族人的屋頂是爬不上去的。如果需要更換瓷磚,只需把手伸到椽子下面,將瓷磚打碎即可。凡是住這種房子的,都是村裏的大戶人家,也就是車裏的宣威衙門。建築風格就這麽多,面積卻比常見的傣族民間木結構建築大很多。整個建築由120根大木柱組成,長十幾米,寬七八尺。樓上分為幾個大小不壹的房間,四周有走道,但沒有開窗戶,壹片漆黑,樓下也沒有遮蔽物。我只看到排列整齊的120根大木柱。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養馬的房屋,在西南邊疆地區,如哈尼族、景頗族、彜族苗族、瑤族、黎族等民族中普遍可見,民居建築也是如此,但下層多為石頭或泥土砌成。傣族的竹樓,低層四面都是空的。每天早上牛馬出了牛棚,就會把糞便清除掉,這樣住在上層的人就不會被汙濁的空氣熏到了。

家裏的家具很簡單,大部分都是竹子做的。所有的桌子、椅子、床、盒子、籠子和籃子都是竹子做的。家家都有簡易的被子和帳篷,偶爾還有從緬甸進口的毛毯、鉛鐵、農具和鍋刀之類的只用,稀有的多余。陶器工具也很常見,水缸的圖案都是當地的。

傣族在竹樓生活了1000多年,這是南亞濕熱的氣候造成的。唐代卓凡的《第四名類舒曼》壹書中有壹段簡短的描述:“莽蠻部落住在沒有城垛和彩繪牙齒的建築裏。他們都穿著藍布褲,腰間纏著藤蔓,屁股上纏著紅布....................................................................................................................................................這裏所指的芒曼部落,就是今天西雙版納壹帶。

傣族的竹樓是壩式的。由於天氣炎熱潮濕,大多數竹屋都依山傍水。村外,榕樹遮天,氣根低垂;村中竹樓鱗次櫛比,四周竹籬掩映,掩映在樹蔭下;景洪縣滿井欄村和幹欄壩是壩區傣族竹樓的標準類型。

過去,傣族竹樓按社會階層分為官式竹樓和普通竹樓。官方的竹制建築寬敞高大,呈正方形,有壹個三棱錐屋頂,與西方的“哥特式”建築頗為相似,頂部是木屑。整個竹制建築由20至24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部分橫梁雕刻成龍或弓的形狀,這是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尤其是在緬甸的寺廟和亭臺樓閣中。屋內橫梁穿過立柱,結構簡單。爬上木梯後,就是“掌室”了。主房是客房,中間有壹個火塘,邊上有兩三個房間,分別是主人、夫妻倆和孩子的臥室。官方竹樓客房面積約30平米,可容納10至20人。棕櫚室鋪著席子,是乘涼和女子紡線的地方。

民間的竹樓和官方的竹樓壹樣,只是比較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的腳,也不準用橫梁跨柱,更不準刻花紋。

為什麽傣族人愛竹樓而不愛平房?到了元代,李京已經在《滇誌略》中作了回復,其中說:“金牙各種有.........................................................................................................................................原來竹樓的妙用就在於它可以在下面避濕,在上面避熱,靠近河岸,壹天可以洗十個澡。

近年來,傣家的竹制建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都改成了木質建築或竹木建築,茅草屋頂改成了木質或瓦屋頂。棕櫚室周圍也要裝上木質欄桿,靠著欄桿可以俯瞰小花園的幽徑。建築打開玻璃窗,掛上漂亮的窗簾,讓古老的竹制建築有了現代的色彩和不壹樣的味道。

傣族居住在雲南南部和西南部,信仰上座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佛寺佛塔成就最高,特色最鮮明。

上座的佛寺叫緬甸寺,幾乎每個傣族村寨都至少有壹座。根據宗教戒律,每個男人在青少年時期必須出家壹次,在寺廟裏學習文化。緬甸寺廟不僅舉行宗教活動,還舉行慶典,選舉領袖,調解糾紛。寺廟已經超出了純粹宗教的意義,人們對它有壹種特別親切的感情。因此,緬甸寺廟與漢傳佛教寺廟和藏傳佛教喇嘛教寺廟有很大不同。它沒有前者的莊嚴肅穆,也沒有後者的威嚴粗獷,更有親切感和平易近人。

西雙版納的曼蘇曼寺

雲南西雙版納橄欖壩曼蘇曼寺位於瀾滄江東岸,西朝東,從東到西依次排列著廟門、長廊、佛寺。佛寺東北面有壹座阿呆風格的佛塔,另壹側有壹座唐傑。這座佛塔原本位於寺廟的南面,被唐傑擋住了。後來在現址被拆除,與唐傑、佛寺、廟門壹起,形成了非常生動美麗的不對稱平衡的構圖。殿門三扇,屋頂兩坡,中間高,側面低,技法簡單,人物豐富。

佛堂平面呈長方形,與漢族佛堂的長正面不同。它基於山墻,即短邊。大廳的中央部分覆蓋著兩個斜屋頂,周圍是壹個單壹的斜屋頂,整體結構就像壹個休息在山頂的兩級屋頂。沿著每個屋脊緊密排列著許多火焰狀和葉子狀的黃色玻璃裝飾;在主山脊的中央是壹座小塔;書脊上裝飾著壹個吻和壹只孔雀。這個大廳是供奉大佛的,大佛位於西向東。據說佛陀出家時面向東方。柱梁上有彩畫,名為“金水”,紅底金字。圖案多為植物和亭臺樓閣等小型建築。

西雙版納靜真寺的“八角亭”

靜真寺建於1701(清初)的壹個小平臺上。底座是磚的住友,比較高。這個亭子也是用磚砌成的,它的四個正面都是敞開的。屋頂極其特殊,由許多懸垂的屋頂組成,兩個斜坡呈放射狀向八個方向延伸。自下而上,10層疊加,形成80個小屋頂的屋頂集群,非常復雜,與基座和亭子的簡潔形成鮮明對比。車頂的大致輪廓呈凹形,富有動感,最後匯聚在剎車盤上,再通過高高的剎車桿向上延伸,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強化。整個亭子色彩非常豐富:底座和亭身塗成土紅色,飾以金銀花紋,鑲嵌彩色玻璃。屋頂是壹個小的平瓦,裝飾著小的金色寶塔和緊密排列的玻璃火焰。亭子小巧玲瓏,珠光寶氣。在陽光的照射下,它看起來像壹朵千瓣蓮花,這表明了傣族建築師的高度造型能力和傣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情感情。

上座佛教的寶塔叫緬甸塔,常與佛寺共存,或單獨建造。緬甸塔全為磚實心,表面抹灰漿,外部為白色或金色塗層。自下而上壹般由橋臺、臺座、塔身、塔閘四部分組成。這四個部分在形式和組合上的變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意象。

橋臺是在夯實的地面上用磚或石塊鋪成的平臺,略高於地面,平面多為方形。橋臺四角常有灰色塑料怪物面朝外,四面有許多由短柱支撐的花苞。還有就是不設橋臺,直接把臺座鋪在夯土面上的做法。底座多由壹兩層須彌座組成,有的是兩三層平臺座,呈階梯狀。塔身多由兩層或四層須彌座組成,層數較小。平面多為多邊形、角形,也有正方形、六邊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塔的上方,有壹個鐘形的塔剎座,上面有蓮花、花苞、多層相輪和高高的金屬剎桿。杠桿與金屬環制成的多層天蓬相連,天蓬頂部有火焰珠或小塔等裝飾。閘座以上的高度約為整個塔的壹半。傣緬塔不同於漢族塔,它以亭臺樓閣為主要造型元素,更像壹口長柄鐘直立著,非常高大帥氣。

西雙版納費曼龍塔

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由大大小小九座塔組成,坐落在須彌山的圓形基座上,九座塔也是圓形的。中間的第壹座塔最高,由三層須彌山組成,逐漸降低。塔剎刺入天空,類似曼蘇曼塔。其他八座塔在形象上與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的壹半高。在基座上,對應每個塔,有八個小神龕,兩個斜坡呈放射狀向外,每個神龕的弓形是壹個過渡,象征著揚帆過江的善良。整座塔亭亭玉立,猶如從華蓋中出土的竹筍,生機勃勃。費曼龍塔在當地被稱為“塔諾”,“塔諾”的意思是竹筍。費曼龍塔玲瓏剔透,精美華麗,是傣族建築藝術的瑰寶,塔建在壹座高約100米的山頂上,十幾裏外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