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木刻印刷的普及,圖書編纂的繁榮,是壹個私家藏書的手指。....
宋代雕版印刷黃金時代杭州刻書業研究
內容提要:宋代時期,憑借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以及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的便利,杭州成為中國四大刻書中心之壹。筆者試圖說明杭州雕版業興盛的原因,繼南宋都城臨安之後的三大雕版業中“方雕版”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傳承的突出貢獻,以及宋代杭州雕版的風貌特色。
關鍵詞:宋代杭州的刻書業
作者邱佳靜,杭州圖書館特色文獻中心古籍地方文獻科副研究館員(郵政編碼:310006)。
宋朝享國三百余年。面對北方的威脅、軍事上的失敗和靖康之災,中原淪陷,高宗過河成為晉的附庸,蒙受屈辱。然而,他在雕版印刷行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代人吳承雲說:“近百年來,宋三成了市場,天下皆是,密屋皆有人守。漢代以前耳教無難,唐以前手抄無勤。讀者很幸運,事半功倍!”這就是張秀敏在《中國印刷史》壹書中所說的“宋代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960-1279)”,而杭州雕版印刷業在宋代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是最好的。宋代葉夢得在《石林煙雨》中說“今杭州為印書之佳處”。筆者試圖說明宋代杭州刻書業的成因、南渡後杭州雕版印刷業的繁榮以及刻書業的特點。
壹,杭州著名雕版印刷元素的成因
杭州自五代以來,雕版印刷已經相當發達。五代十國紛爭時期的吳越國王錢镠審時度勢,采取了“開門過節不如關起門來當皇帝”的策略,保護環境,保護人民,甚至把土地還給宋朝,換來了“百姓老死不知換軍,終日四處遊玩,歌舞之聲不絕於耳”的和平局面錢氏諸王遵從錢柳遺願,精耕細作,發展經濟,為杭州雕版印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吳越錢六及其後代信奉佛教。他們在杭期間修建佛塔,尤其是三世國王錢初,先後主持了鹹德三年(956)、夷疇(965)、夷海(975)三次大規模的佛經刻制,印數達20多萬卷。其中,藏於杭州雷峰塔磚中的《諸如來心經·達拉尼經》隨即於宋開寶八年(975年)出版。從這些留存下來的實物來看,紙墨精良,雕刻精良,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
宋成以後,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啟了中國刻書史上的第壹個近代。浙江手工業發達,商業繁榮,還盛產紙張,對雕版印刷業的發展有著有利的條件。五代的時候,杭州已經是良工雲集,雕版印刷技術相當有名。北宋國子監不僅刻經,還編輯了大量史書、子書、醫書、算術書、類書、詩集。雖然這些版本是在宋朝的首都(開封)出版的,但大部分是在杭州刻的。如王國維《浙江省古刊考證》說:“浙版字體方,刀法圓,實為宋版之首。國子監在宋代的刻本,若正義的七經,若史漢三史,若南北朝的七史,若子鑒,以及所有的醫書,都是在杭州刻本的。北宋時,在杭州監管這本雜誌的人幾乎占多數。”北宋時,杭州不僅承接了朝廷刻書,還刻了《城之變》等許多公私書籍。地方官刻書,其中《白文集》72卷,四年(1037)被授予杭州封號,並由杭州詳官重新界定。張俊芳知道錢塘壹直印著《七雲征》、《異地行旅》、《情緣集》。翟昭得知仁和縣的情況後,將原來的刑法版本改成了刻本的《金科正義》。私人出版社包括林的萬卷堂、錢塘顏氏和杭沈氏。還有和錢甲子在杭州的作坊裏雕刻的。有刻在寺廟裏的書,如淳化至鹹平間龍興寺出版的《華嚴經》,二年(1009)明教寺大中祥符刻的《韓昌黎集》。
宋朝提倡文化統治,實行嚴武修文的基本國策。統治者為了宣傳封建文化,大力提倡讀書刻書。如宋孟的教材《神童詩》說:“天子重英雄,文章教二曹。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壹時間成為社會價值取向,讓書籍的需求量和發行量激增。朝野官僚學者也以讀書勸學為主,地方官員刻書也成為時尚。陸遊、範成大、楊萬裏、朱、張騫等100多人,作為官員到處刻書。他們印的是自己的作品,或是祖先的作品,或是鄉村聖賢、名臣的作品。閑暇之余,我會和下屬官員壹起把校刻書作為壹種美好的成就。至於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他們出版了他們老師和朋友的作品,或者在付梓流傳珍本書籍,不勝枚舉。宋代學術活動空前發展,科學、文化、歷史、哲學著述豐富,編纂成就顯著,促進了雕版印刷的發展。官私刻書蔚然成風,為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出版市場。活字印刷的出現是雕版印刷技術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宋括在孟茜寫的?《藝文誌》記載:“唐代不流行印刷書。自從王鳳英印刷五經以來,所有的經典都被印在木板上。在李青(1042—1048),布裏有畢升,也是陷阱。其法:用泥印刻字,薄如錢唇,每個字都印上,火會使其牢固。首先立壹個鐵板,上面露出樹脂蠟和紙灰。如果要打印,鐵板上放壹把鐵扇,密密麻麻地打印出來。滿鐵扇為板,持火,藥微融,再以平板壓其面,字便平如磐石。停印三兩本不容易;如果印10萬份,速度會極快?-?——升到死,其印從所得中贈於群,猶為至寶。”雖然至今沒有發現上述泥版印刷品的實物,但從沈括的《孟茜筆談》中披露的信息可以知道,950多年前畢升創造的泥版印刷技術,從造字、排版、印刷、儲字等過程,已經具備了後來活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杭州科學家沈括親自見證並記錄了孟茜畢譚的泥活字印刷技術,畢升的活字和排版設備也由沈括的子侄獲得。有學者推測畢升是杭州人,雖然沒有書證,但也說明了杭州與活字印刷術的淵源。
第二,宋朝南渡之後,杭州的雕版印刷業趨於極度繁榮。
紹興八年(1138),從高宗“駕車臨安”到南宋末年,歷時140年。自高宗遷都臨安以來,隨著中央政府的南遷,財政收入增加,首都人口激增,商業市場繁榮,府衙紛紛興建。杭州已經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正所謂“樞紐匆匆,衣裝擁擠,百姓富貴,尤其是與過去相比。”南宋時期,手工業發展到較高水平,浙江也是全國造紙中心。印刷材料尤其是紙墨的質量和產量都超過了前代,為杭州雕版印刷業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北宋亡後,汴梁的壹部分雕版印刷業南遷杭州,成為當時全國最發達的地方。
南宋經濟繁榮,文化進步迅速,作家眾多,科舉制度興盛,進壹步促進了杭州的刻書業,公私刻書都很興盛。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李宗末年,刻印刷業趨於繁榮。南宋自大道五年(1169)至顯春四年(1268)100年間,共三次編纂出版了《正誌》,史稱臨安三記。嘉泰三年(1203),37000進士來杭應試。來京趕考的各路學子以及北京的各類學生和官學,自然對書籍有著大量的需求,促進了官、私、坊三大刻業的繁榮。
南宋官刻除了國子監和秘書省,還有德壽堂、左郎司、修內司、太乙局、臨安府、臨安府學、浙江曹司等。篆刻的內容包括經、史、書、集等書籍。杭寺內有刻佛經,有南山銀輝講堂、北關接待妙行院、西湖凈慈寺、菩提教育院、凈界院等。根據張秀敏的《中國印刷史》,杭州書店可以考考如下:臨安北廣場的陳宅書店、臨安府虹橋子南河的陳宅書店、臨安古橋南河的陳宅書店、臨安祠堂前的尹家書店、臨安府中南街的東開經書店、臨安修文廣場相對王八郎經店、錢塘門裏車橋南街的國宅經店、臨安府中南街的東開經書店有20家店鋪,如王念三在西京坊的郎家、南千坊、杭州街、沈二郎方靜、臨安趙宅書店、臨安隸書書店、杭州貓兒橋東岸開間紙馬店、鐘家、臨安中瓦南街東開印轉經史書店榮六郎之家,還有壹部分是從汴京搬過來的。
當時臨安城裏有禦河,有棚橋,有長街,分為南棚、中棚、棚北街。這壹帶的書店刻的書,宋代以後歷代藏書家都很珍惜,稱之為“書架”。在杭州眾多的書店中,陳奇父子在臨安的書店尤其值得稱道。20世紀60年代,北京圖書館編纂的《中國版刻本目錄》收錄了全國公共收藏單位現存宋版圖書189種,其中浙版75種,杭版45種,且多為方版。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唐代少女於詩話》壹書,最後鐫刻“臨安府陳宅書館印,北府”,為歷代藏家所珍藏,並印有無數印章,即宋代臨安府陳宅書館印。
(又名陳、陳道仁),字宗之、雲居,著名的出版家和圖書編輯家。據有關學者考證,陳其當生於惜春十四年(1187),壹生經歷孝、光宗、寧宗、李宗四朝。陳奇有壹座名為“雲居樓”的圖書館,愛讀書,有“雲居乙稿”。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當年的人生來就是要回首往事的,文人墨客只認識彼此的朋友,好詩人借書,每壹個著名的文人都要喝酒,甚至被文人譽為“知音”,可見其在當時的文壇上還是頗有影響力的。方回、劉克莊、吳文英等許多著名作家都和他交過朋友,唱過歌。刻出來的書有著普通書商達不到的學術和市場眼光,校對和審校被世人所看重。陳奇壹生刻了很多書。據統計,輯刻的唐詩集有王、楊炯集、陸集、集、唐姑娘於、唐冠秀集等50余部。宋江湖詩人編刻的作品多達111。《四庫全書》包含《江湖小薺》和《江湖後記》,前者包含62部作品,後者包含49部作品。其他由編纂的書,據《四庫全書》和《新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註》記載,還有漢代的《名解》、宋代的《畫隨》、宋代郭的《畫像》、宋趙的《兵推錄》等。陳奇之子陳潔源因其持續的成功而聞名。他被稱為解元,似乎是壹個有學問的人。陳奇死後,他繼承了父親的生意。從現存的書架來看,他刻的書甚至比他父親還多。如王國維在《浙江古代期刊考辨》中說:“如宋代臨安書局陳奇父子編輯出版唐宋詩詞,為古籍整理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宋代杭州版畫的風格和特點。
從宋代官、私、私刻書業的形成和發展不難看出,在政府的重視和地方官的推動下,杭州的刻書業很受歡迎。再加上刻書、印書有利可圖,即所謂“小人也互相轉求溫飽”,紛紛開設書店。至於私宅寺廟,也是有時刻的。在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代杭州的雕版印刷既有時代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壹)從寫作過渡到“化身億萬”的時代
歷朝歷代,人們都贊美宋朝。從“百宋軼”、“宋松樓”等圖書館建築名稱可以看出,明清以來,藏書家都將收藏的宋書視為拱墻,甚至是“宋松”。拋開宋代刻本的經濟價值越來越貴的因素不談,主要原因是經典是以《舒氏經》為藍本,其他古籍大多是直接根據唐代或唐以前的手抄本刻制而成,完整地保留了古籍和古筆記的原貌。在古抄本瀕臨失傳的情況下,宋版所記載的材料也最為可靠,不僅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第壹手材料,而且成為明代修纂後最重要的因刻字而出錯或出錯的校本。宋代時期,雕版印刷在杭州的廣泛應用,使古代手稿得以億萬化身,免遭滅絕,為古代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陳奇在杭州木雪廣場雕刻的唐宋人文集。清光緒二十壹年(1895),袁、江標《唐人小集》五十本,按刻本再版。
(2)大多數官方和私人副本都經過整理和仔細檢查。
宋政府非常重視古代文獻的整理,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大部分都經過了整理和仔細的審核。北宋時期,有壹個專門收集、整理和編纂書籍的中央機構。例如,崇文書院(包括趙文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集賢書院)編纂了許多書籍。宋代的官刻在刻之前必須仔細校勘。據《事實園》記載,壹本書壹旦整理好,就要送到復勘官那裏,再送到首席判官、內閣官員那裏,再進行校正。經過三道程序,就可以刻字了。以國子監為代表的官方刻書質量不言而喻,因為刻出來的書都是作為民間範本,甚至在民間甚至很多有識之士經營的書坊裏。比如南宋杭州書店的老板陳奇、陳序雲,他們本身就是文學家,擅長詩歌和文學。在編刻圖書的過程中,陳奇忠於原著,不隨意刪改。葉德輝在邊園讀誌?《詩集》說:“明朗英《七修稿》說陳道士刻詩,多以漏字補意。現在看這個集子,缺了很多人卻不補。”楊慶守敬的日本書展?《毗沙集》說:“蓋臣在臨安出書最多,亦擅此道。今天看這本書,清雅幹凈,全書盡善盡美,信有所值。“可以看出,陳奇主編的這本書實事求是,校勘得當,是為世人所稱道的。
(3)紙墨好,文筆篆刻佳。
宋朝文化發達,物質資源豐富。官刻版和監刻版體量巨大,紙白如玉,字大如錢,墨黑如漆;而典雅的裝飾,精湛的工藝,被後人譽為。宋代刻率由擅長書法的人書寫,字體大多繼承了唐代歐陸、劉、楚、燕的風格。它們優雅端莊,令人賞心悅目。高銘聯《顏獻卿鑒賞筆記》雲:“宋書,紙硬而柔,字畫如寫,風格單方面,字常諱,墨薄。雖然水濕了,幹了,但這是書的壹種,有壹股異味。”清代孫從田在《藏書》中寫道:“若刻南北宋,紙肋不同,字畫鐫刻,古雅。墨淡而香,紙淡而潤,展之有奇。”可見大部分宋版的雕版印刷精美,本身就是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版式特點也成為明清雕版印刷的典範,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類型學材料。
杭州不僅文字、雕版精美,而且數量眾多,王國維對兩本浙江古刊的考證就是明證。宋代葉夢得《石林煙雨》說:“今杭州為印書之佳境,其次為蜀、閩。史靜20歲時開始印刷木板,起初紙並不好。蜀地和福建多以軟木雕刻,制作容易,賣得快,所以不行。福建幾度天下,皆因易成功。”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宋代四大篆刻中心(開封)、杭州、蜀、閩的篆刻質量,是杭州比不了的。就刻書數量而言,進入元代以後,在國內知名的書院中,以杭州西湖書院最為著名。原因是西湖書院是宋代國子監舊址,藏經、史、子、紀原版20多萬冊,幾乎是浙江版的收藏。從這壹方面可以看出南宋杭州雕版印刷業前所未有的盛況。
參考
張秀敏。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曹植。中國古籍編纂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陳先行。打開金屋和石屋的門。古籍善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戴南海。版本學導論。成都:巴蜀書店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