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寺位於洪山南麓,是武漢四大佛教叢林之壹。唐朝貞觀年間,該寺擴建,又稱彌陀寺。後來由於佛腳從隨州大紅山遷到寺內,請求朝廷賜名崇寧萬壽寺。明朝成化年間,改為寶通寺。這座寺廟被毀壞了幾次,又重建了幾次。
這裏的佛教建築,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在紅山南麓,沿中軸線自下而上疊放,體現了設計者的高瞻遠矚。進山門,過聖僧橋,兩邊有放生池,穿過鐘鼓樓,到彌勒殿,爬般若門到大雄寶殿,穿過客廳、禪堂,進玉佛殿、藏經樓。東側有齋堂和香積梁,西側有珈藍神殿堂和方丈室。爬山後可以看到萬佛樓和法界宮,東側有華嚴閣和華嚴洞。牌樓飛檐,彩繪雕琢,莊嚴古樸,氣勢恢宏,掩映在松竹之間,占地約65438+萬平方米。這裏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周圍樹木參天,郁郁蔥蔥。南宋抗金英雄嶽飛曾在此爬山植松,也是歷代文人墨客駐足流連之地。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82就被確定為國務院重點佛教寺廟。
現存禪寺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規模宏大,裝飾精美,為武昌所有寺廟之首。寺廟建築依山而建,正門,兩側是高聳的影壁,覆以瓦脊,門楣上有寶通寺四個醒目的大字。門前有壹對石獅子,明代雕刻,高大傳神。進門後,自下而上依次是放生池、聖僧橋、天王殿、大雄寶殿、祖殿、藏經樓。至此,右邊是禪堂,左邊是方丈室,然後是鐵佛寺、華嚴洞、華嚴閣、法界宮。寺廟後面有寶能塔。
寺內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歇山頂,鬥拱飛檐,彩繪梁。法界宮的建築風格獨特。屋頂的亭子象征著五佛方向的寺廟後面有很多古樹。相傳南宋民族英雄嶽飛在此駐防時曾種下松樹。他的名字叫宋嶽,但是他在明朝末年被砍伐了。清同治年間,他在同壹個地方種了許多松樹,長大後仍叫宋嶽。現在還剩下八棵樹,可謂參天古樹。整個建築布局得當,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寶通寺於1959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寺內建築已逐步修復,院墻已粉刷,現對遊客開放。同時,寺內還有壹家素食館,味道鮮美,遠近聞名。
寶通寺建於南朝劉宋時期(公元420-479年),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歷史。這是我市現存最古老的古寺。原名東山寺,後改稱彌陀寺、崇寧曼居集,明成化二十壹年(公元1485年)定名為寶通寺。幾經戰亂,幾經重建。現在的秤是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重建的。從那以後,它被損壞了幾次。近年來,對寺廟大殿和佛像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維護,使其恢復了原貌。這裏有許多聖地,在國內外都頗有影響。寺內有紅山八景,即東巖、雲昆、懷尊、翠屏、棲霞、獅子峰、任賢石、壽泉。寺廟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宋代古鐘,是我省現存佛教文物中最古老的大型冶煉器皿。此外還有壹對石獅,公獅戲繡球,母獅戲幼子,栩栩如生,造型獨特,有時為江南壹絕。值得壹提的是,達摩宮內有壹塊飛來的巨石,是佛教密宗特有的日式建築,為這座建築增添了幾分韻味;島上五百羅漢的彩色雕塑生動有趣。
佛寺大門
來到寶通寺,可以看到山門的裝飾。大門額上有寶通寺四個鎏金大字,氣勢磅礴。由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進入山門,可以看到放生池、聖僧橋、幾畝院落裏青翠的樹木和樹影婆娑的古樹。寶通寺不僅是壹座歷史悠久的著名寺廟,最近幾周寺內還有許多迷人的景點。例如,有幾個著名的泉水,如乳泉(又名白龍泉),以其清泉和頻繁的乳頭湧動而聞名,嶽宋飛,據說是南宋愛國名將嶽飛種植的,南宋慶元元年(1195)雕刻和命名的紅山八景等古老的雕刻懸崖, 以及南宋鑄造的大鐵鐘,明代雕塑的大獅子,元初建造的石獅。
著名的歷史遺跡
走過彌勒殿,更大的熊寶殿,繞過祠堂,穿過華嚴洞,去華嚴閣,爬紅山寶塔,沿途的壹些景點早已失傳或難以辨認,但雄偉的大殿,幽幽的回廊,參天的古樹,郁郁蔥蔥的森林,嶙峋的山石,都能給人以極大的快感。
最值得壹提的是紅山寶塔。這座寶塔矗立在紅山山頂,原名鮑彤塔和紀靈塔,後更名為紅山塔。它建於1280左右,是為了紀念這座山的創始人慈仁大師。塔高45.6米,磚石結構,分七層八向,設計精美,為荊楚之最;塔頂由6.5噸紫銅制成,可見建造者用心長遠,期待永恒。從基層的拱門進入,爬上樓梯,俯瞰山頂,楚天的風景盡收眼底。
舒淇
尤其是在紅山寶塔附近,還有壹些奇形怪狀的樹:有的完全紮根在整塊巖石中,沒有任何縫隙,有的樹根完全被巨石叉開,叉開的樹幹像腿壹樣跨在大石頭的背上,簡直是神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