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六年(1717)參加鄉試(山東省的鄉試),中了第壹名。1721年,董思恭29歲。他每三年參加壹次國考,由皇帝親自主持。他考上了進士。全國只錄取了163人。當時,通過考試的人可以被任命為官員。他最初在京師大學堂擔任庶吉士。他雖然是七品官,但卻是皇帝的親信大臣,負責起草文件。三年後,經過學習考核,被放在四川中州任知府,後又被調到河南徐州、湖南常德、袁州任知府。
1750年升任湖南省糧庫通道、省法官副特使,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300年前的清朝,中國的疆域是13萬多平方公裏,全國分為23個省,8個總督,21個總督。每個省都有部署部和省法官部,還有道士和知府。董思恭的職務是副省級實職。
董思恭每次在壹個地方工作,都很勤快,為政務求實效,很清廉。在他離開崗位很久以後,人們經常懷念他。他真誠為民,註重調查研究,提高種植技術,公正適度判案,都讓人信服。他每天忙於政務,從不談論私事。哥哥劉統勛和族人董殿邦雖然是北京的壹、二等官員,但並沒有進京跑官職。他有謙遜、慈善、仁愛、勤奮、低調的美德。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培養人才、扶植文化教育上。他經常拿出大部分工資興辦學校,還為召公、石邦堯等人建廟濟貧。
他寫文章思維敏捷,就是又快又好。筆觸變成了模型貼紙。他是《惠安手稿》的作者。他做官後,沒有忘記老師的恩情,親自出錢請老師沈雨治病、蓋房、種地、修墳。沈雨是他童年的丈夫。
退休後,他回到了壽光的何炅村。把從雲南帶回來的松樹和甘棠移植到壽光。家鄉辦起了教育,貧困家庭的孩子免費入學,為家鄉培養了人才。他沒有建大宅,而是把這個榮譽給了他的人民,為三河東施建了壹座廟。他活到了96歲,沒有生病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