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寺位於北京市房山區西南部南尚樂鄉水頭村,南距拒馬河不到10公裏。上方山雲水洞位於雲居寺東北約10公裏處,距北京約75公裏。
雲居寺位於石景山。該寺又稱西域寺,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雲居寺的名稱最早見於唐二年(669年)的石刻。寺門朝東,原寺很大。寺內有五院六廳,300余間,僧房總數超過800間。它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寺廟之壹。天王殿為六殿之首,依次為毗盧殿、薩迦殿、坦坦殿、藥師殿、彌勒殿。在這些大殿的西側,還有僧房、文殊殿、方丈等附屬建築。大悲殿、法堂、藏經閣共同構成了全寺最大的寺廟。這六個大殿依山而建,大悲殿是全寺最高的地方。整個寺廟,布局嚴謹,依山而建,山托寺,十分壯觀。但在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下,整座寺廟壹片廢墟,被拆除的塔磚也被用來修建碉堡。雲居寺被毀的事實壹度成為日本侵華戰爭歷史的物證。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雲居寺和石景山典籍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發掘、整理和研究。到了80年代,新的《詩經》陳列室和經典圖書館已經建成。65438至0984,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區政府決定集資修繕重建這座名剎。現在去雲居寺看到的是雲居寺重建後的風貌。
雲居寺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雖然被歲月侵蝕,被戰爭摧毀,但現存的遺跡和建築依然為世人所哀嘆。石碑、佛塔、舍利子被稱為雲居寺的“三絕”。
雲居寺碑刻的創作和流傳,離不開和尚靜琬。早在隋代,景萬法師慧思就看到佛教在中國遭受了幾次災難,使得很多佛經無法保存。為此,他發誓要通過刻石的方式收集佛經,防止佛經再次“難學”。靜琬受到師父的影響,繼承了她的誌向,並付諸行動。他在石景山挖了雷音洞,刻了《石經》。靜琬死於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後來他的弟子玄道、易和尚、慧暹、相繼繼位。從隋到清代,1165438年以上,刻本總數達到14278塊,3472卷,165438+。《石經》刻成後,經盤藏於石景山藏經洞和雲居寺南塔下藏經洞。這些經板長1余米,寬半米,厚約10厘米,最長2米多,最短70厘米。
雲居寺石碑上刻的佛經主要有華嚴經、北鬥星經、涅槃經、維摩詰經、摩訶般若經、大寶極經、達吉經、法正念珠經等。目前,嵌在雷音洞壁上的146石經來自井灣。經書上的經書大多是橫寫的,也有豎寫的。雲居寺收藏的石碑不僅是研究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歷史的重要佛教文獻(見照片9,10)。
雲居寺古塔:原寺和石景山共有古塔15座,其中僅唐代古塔就有7座。最宏偉的古塔位於寺廟的北院。它是壹座遼代建築,高30多米,分為兩部分。下部為八角形,四周為拱形假窗,四檐鬥拱,上面浮雕有佛龕;上部呈圓錐形,呈九相輪的形象,頂部呈珍珠狀。這座塔最初被稱為佛塔,也被稱為羅漢塔。遼塔四角有壹座高約3米的石塔,建於唐代。這種五塔壹體的形態,就是早期的金剛寶座塔形態(見香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此外,遼代為和尚靜琬修建的佛塔,唐代修建的金仙塔公主,都展現了唐、遼時期的建築風格和雕刻藝術。
佛舍利:1981年,在修復雲居寺雷音洞時,在原佛座後面的地下發現壹個洞穴,裏面有壹封由巖、銀、玉包裹的信,其中有兩件佛舍利,分別是肉舍利和猩紅舍利,十分珍貴。
當然,雲居寺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其他的,如古代的紀念碑,石雕和雷音洞穴中的佛像都是非常珍貴的。雲居寺被譽為“北京的敦煌”不無道理。
杜詩景區:雲居寺在西山地區南端著名景點杜詩西15km處。
杜詩被稱為北方小桂林,是中國北方唯壹以喀斯特地貌為特色的森林峽谷風景區。位於房山區西南部拒馬河中上遊,距北京80多公裏。拒馬河自西向東流經景區,旅遊區長15km以上。杜詩風景區東起千河口,西至大沙地,北至石人峰,南臨筆架山。方圓將近50公裏。往東20公裏就是野三坡景區。
拒馬河從張坊到杜詩要經過十個渡口,故名“杜詩”。1985杜詩風景區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八。到這裏遊覽,有四條路線可供選擇:東線是六渡浴、書案峰、千尺窗、危峰破壁、朝暉山、千河口;南線為蛙嘴石、田童洞、王繡亭、筆架山;西線是塔山仙池、石門棒槌巖、熊山、五指山;北線預計包括佛臺、蝙蝠山、莊石巖和石人峰。
妳必須遊覽杜詩的四個景點,即:龍山、奇峰、六都和仙池。杜詩風景區以奇峰美水著稱,到處風景秀麗,四季如畫。奇峰怪石,碧水野花遍地,清乾隆皇帝稱杜詩為“十裏瓊瑤”(見照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