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仁獸”或“神獸”。作為四靈(龍、鳳、龜、麒麟)之壹,象征著富貴、吉祥、仁義。古籍中關於麒麟傳說的記載數不勝數,其中關於麒麟出生地的討論也很多,且都趨於統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麒麟故裏的爭奪沒有其他文化遺產那麽激烈。壹般認為麒麟出生在魯西南。分布在這裏的山東巨野縣和山東嘉祥縣都自稱是“麒麟之鄉”,屬於哪個地方值得考慮。
據《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春,西獵賜。”《左傳》的詳細解釋是:“十四年春,西征小野打獵。”《東周史》也記載了同樣的事情:周三十九年,在小野被殺,大臣兼重點商人叔得壹獸,有鹿身、牛尾、馬蹄,頭上有肉角,為奇而殺。孔子嘆曰:“仁者獸,林也,其來也”,令弟子葬之。從上面可以看出,東周史書中所描述的動物形象是麒麟,而且是孔子所認可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魯哀公是代替小野獵取麒麟的。從《爾雅》這本書可以看出,歷史上魯確實有個叫大冶的地方,麒麟曾經出沒於此。
孔川:“小野,明澤。”歷史上,泰山的西南部,也就是現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是黃河沖淤作用形成的廣闊平原,因其平坦開闊而被稱為大冶。小野的河流很多,大部分流入東北的窪地,形成湖泊或沼澤,所以也叫小野澤,也可以叫巨野澤。小野澤出現的具體時間無法考證,但從壹些古籍可以推斷,在夏朝以前就有。據《尚書·龔宇》記載,“小野豐足,東平”。《禮記》說,“鳳麒麟皆在郊”。春秋時期,荒原植被茂盛,水源豐富,物種豐富。麒麟可以在這裏得到足夠的食物,這個地方可以成為它生存和繁殖的地方。所以麒麟出生在小澤鬧鬼也就不足為奇了。
巨野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氏族和部落共同生活。伏羲氏族曾在大冶澤“耕、漁、獵”,巨野縣有蚩尤墓。巨野於西漢初年建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是大冶的入口而得名巨野,“巨”也有大的意思。唐高祖武德四年,乘西征之機,在巨野設林州,故巨野又稱林州。孔論地理曰:“小澤在巨野縣之北,大即是大。“地理上記載的巨野縣與漢初建縣的史實是壹致的,小野澤的位置也可以確定。基於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巨野地理空間位於小野,那裏有小野澤,在巨野縣北部;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地理空間的縮小或增大,今天的巨野縣就是古時候所謂的巨野,魯哀公奪林之地是巨野縣而不是嘉祥縣。
巨野縣的相關史料和現存遺物可以充分證明巨野是麒麟文化的源頭。據唐代李繼孚《元和縣誌》:“巨野澤在縣城東五十裏,即魯西狩獵場...林堆在縣城東邊十二裏。”據記載,它也被稱為麒麟墓或麒麟臺,是孔子的弟子建造的。唐代翰林學士魏彪在麒麟墓前的林臺碑文中刻石。唐、宋、明時期,芮林廟建於麒麟墓之西。芮林寺建築宏偉,規模宏大,但由於歷史悠久,保護不力,現已不復存在。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廟占地100多畝,有100多名僧人和幾十名房客。寺廟附近有商店、石磨、菜園、鹽床和汽車作坊。至元十六年,林被視為祥瑞,在巨野縣城北建林風亭。第二年從元文宗到順順,樊訊主書巨野郡,重修林峰亭。明代嘉靖十四年,集寧府判張九緒重修壹座麒麟碑,碑上刻的碑文和編年簽名至今猶存。麒麟臺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歷史上叫麒麟墓。經過長時間的風雨,現存平臺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長20米。根據1979調查勘探,發現原址東西長73米,南北長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發現了灰坑,出土了許多帶砂的紅陶碎片、漢代陶器碎片、蚌類和動物牙齒。
今天,嘉祥位於巨野以東十公裏處。從其歷史沿革來看,從三國時期到南宋,在行政區劃上壹直屬於巨野管轄。1147(南宋紹興十七年、金七年),巨野縣、任城縣分置新縣,治所設山口鎮。春秋時,因十四春魯哀公“嚴酷西征林”的故事而得名嘉祥縣。嘉祥單獨成縣晚於巨野。古代屬巨野管轄,從巨野分出。從地理位置上看,嘉祥不是壹片土地。嘉祥因麒麟文化的影響而得此名,可見當地對麒麟文化的推崇,但從現存的遺物和相關記載來看,嘉祥只能算是麒麟文化的壹個分支而非源頭。
在林州的土地上,古老的傳說流傳至今,古代名人文學家的蹤跡有據可查,風俗禮儀滲透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足以讓巨野稱之為“麒麟之鄉”。
關於麒麟誕生的傳說在巨野廣為流傳。春秋時期,巨野澤有壹位老人,家裏養了壹頭牛。母牛懷了小牛,但臨產了,只是推遲了。因為秋天忙著種地,老人只好讓它種地。中午休息的時候,這頭牛生了壹頭小牛,頭上有角,身上有鱗,有馬蹄鐵,還有壹條牛尾巴。它生下來就活蹦亂跳,見風就長,餓了就要吃。壹眨眼的功夫,它居然把宋老頭用的犁頭吃了壹半。老人有點害怕,對他說:“我不能養妳。妳最好去別的地方。”它聽著,瞪著大眼睛,點點頭就走了。魯哀公在武城的麒麟就是上面說的妖怪,武城當時位於大冶,也就是現在的巨野。
麒麟之所以被稱為仁獸,與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密切相關。據明天起三年的《巨野縣誌》記載,林山原名喬石山,形似老虎。相傳公元前552年(魯哀公二十壹年),孔子的母親途經巨野時,到橋石山為兒子祈福,遇到麒麟,十壹月懷胎,生下孔子。後來,喬石山改名為麒麟山,或林山。顏見山勢險峻,就給他的兒子起名為丘,即孔子。《巨野縣誌》記載,麒麟山又名林山,位於山東巨野縣獨山鎮政府南四公裏處。經過多年的變遷,麒麟山只有2-3米高,占地3000多平方米。這是周圍平原上唯壹的矮山。山上裸露的石頭是紫色的,山北還有幾棵枯枝敗葉的古柏。林山周邊村民家中保存有相關文物,以“麒麟送子”的圖案最為常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字體復雜,加上文革時麒麟被當作“四老”的對象,林山被簡稱為林山,林山腳下的壹個小村莊,原來叫林山店,也被改寫為林山村。
孔子生而見林,死而見林。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春),孔子在大冶(今巨野縣)看到麒麟被殺,悲痛萬分,當即為麒麟寫了壹首挽歌:“唐瑜天下皆大歡喜,他現在還能要求什麽呢?我很擔心琳琳。"並令弟子在此建麒麟臺,兩年後死去。孔子去世後,贏得林大作的故事廣為流傳。”“西征勝林”發生在魯哀公春秋十四年,孔子的著作《春秋》也在這壹年問世。此時孔子七十壹歲,不再著書。這充分證明了巨野現在還在流傳的河野成功和孔子遺言的故事是真實的。
今天巨野仍有許多與麒麟有關的民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麒麟生孩子的說法,這在壹定程度上受到了孔子夢見麒麟而生下孔子的傳說的影響。直到現在,還有人去麒麟山祭拜自己的孩子。麒麟作為圖騰崇拜的對象,在不斷擴散和深化的過程中得以傳承。它非常受歡迎,因為它象征著好運、財富和其他美好的含義。做成各種裝飾物品給未成年的孩子佩戴,有祈福護佑之意。至今,巨野仍保留著給孩子戴麒麟鎖、戴麒麟肚、戴麒麟帽的習俗。巨野縣的農民畫、刺繡、剪紙、雕塑等藝術形式多以麒麟文化為基礎,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
通過以上的考證和分析,可以確定巨野是麒麟誕生的地方,並且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麒麟文化始終貫穿於當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巨野縣人民自古忠於麒麟文化,並通過各種渠道加以推廣和傳承,在國內外產生了壹定的影響。麒麟文化在斯裏蘭卡土生土長,“麒麟之鄉”的稱號屬於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