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街:北新街因“北新文化”而得名。
涇河街道:因滕州涇河橫貫轄區東西而得名。
龍泉街:龍泉街因“古滕八景”之壹的“龍泉塔”而得名。
山南大街:滕州古稱“滕國”、“郭珊”。山南街道辦事處位於滕州市南部,故取名山南。
位於滕州南西部,西起鐵路,東至東四街。
薛壹開始就住在這裏。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姚從巨野遷入,因東臨奶奶廟,是有名的廟村。清乾隆南巡經過此處,犒賞了朱曉和寺中鄉民的盛情款待,並設宴款待。人們以此為榮,這兩個村莊被稱為宴會村。道光年間統稱寺村。後兩個村分為兩部分,這個村位於西邊,叫西廟村。1990,改為西寺東街、西寺西街。
位於滕州市南部,東起郭珊南路,西至西四街。
清初(1644-1661)建村,名小朱莊。乾隆南巡,路過此地,為答謝朱曉和寺中鄉民的盛情款待,設宴款待,令百姓驕傲。這兩個村莊都被稱為宴會村。道光年間統稱寺村。後兩個村分兩部分,這個村住在東邊,叫東四村。1990,改東四街。
位於滕州南部,南起南環路,北至善文西街。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侯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取名侯家莊。與此同時,名為姜的武館退守到侯莊西南的簡村,名為姜莊。1982年,侯莊因重名,更名為南侯莊。1990,兩村合並為侯莊街道。
位於滕州以南3.4公裏,南與南沙河後七裏鋪村相鄰。
這個村子原來叫胡同裏,是霍最初居住的地方。明朝嘉靖年間(1523-1566),石鼎遷入,更名為丁家莊。1985,該村更名為南丁莊。
位於滕州市西南部,東起新興南路,西至憑祥南路。
明朝時,有壹個姓杜林的人,被幾戶人家看守著。嘉靖年間(1522-1566),倪從紅林遷居至此。它最初被稱為杜加元。1911年,村子被分成了兩部分,路的東邊叫東渡家園,西邊叫西渡家園。1990,改為都湧東街、都湧西街。
位於滕州南路以東,郭珊南路以西。
明朝末年(1628-1644),韓在此居住。清初(1644-1661),秦從遷入,取名秦莊。1959更名為南秦莊。19901更名為秦莊街。
位於滕州市以南4公裏處,毗鄰南沙河十裏鋪村。
明初(1368-1398)實行移民安置的政府。這是壹個屯戶聚居的小村莊,故名小屯。
位於滕州以南2.5公裏處。
明初(1368-1398),武官李歸田,在此建寨。因離縣城五裏,故名五裏阪。
位於滕州城南3公裏,濟棗公路西南。
該村始建於明代,被稱為尤家莊。清初(1644-1661)居氏從大皇宮遷來定居,改名居家莊。1958與張莊合並,組成張居莊。1985,兩村壹分為二,又叫莒莊。
位於滕州以南2.8公裏處。
明朝末年(1628-1644),王從江蘇遷到這個村子,取名王家莊,即現在的王莊。
位於滕州以南3公裏處,
明朝末年(1628-1644),張從大吳遷來建此村,取名張家莊。1958與巨莊合並形成張巨莊,1985,分析為張北莊。
位於滕州以南2.1公裏處,北鄰南環路。
清康熙末年(1722),賈遷來此建寨,名賈家莊。後來,郭和秦陸續搬進來,仍然使用他們原來的名字,現在被稱為賈莊。
位於滕州以南2.5公裏處。
明洪武二年(1369),孫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高遷入後,該村被命名為高家莊,即現在的高莊。
位於滕州以南3公裏,京滬鐵路以東。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劉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取名劉家莊。1958因同名更名為南劉莊。
位於滕州以北6.5公裏,北鄰龍陽鄉曾樓。
相傳該村建於戰國時期,名為宋家寨。在元代,它被命名為關路口,因為它位於南北魯管的壹側。清代改為道西鋪。後離城十裏,俗稱十裏鋪。因為其東南村改名為前十裏鋪,該村更是十裏鋪。
位於滕州以北5.5公裏,西鄰姜屯鎮東倪村。
明朝末年(1628-1644),陳在此建寨。因村址在包與關子墓之間,故名管理村。後來因為村子在十裏鋪之前就有人居住,所以改名為前十裏鋪。
位於滕州以北4.5公裏,西鄰京滬鐵路。
明朝初年(1368-1398),唐家遷到這個村子。因東鄰後屯,故名金屯村,後改稱唐莊。
位於滕州以北4公裏處。
清光緒二十年(1894),孫氏遷至此村,取名孫家莊,現名孫莊。
位於滕州以北5.5公裏,北鄰龍陽鎮龍莊。
清嘉慶二十壹年(1816),黃後裔從藤縣北門遷入北部的黃安嶺。1966年,黃安嶺60多戶居民搬遷建村,1982年命名幸福村,特別是黃安村,由於馬琰水庫蓄水完成,淹沒了部分耕地。
位於滕州以北5公裏,滕州以西至龍陽公裏。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周遷到此村,取名周莊。孔搬進來後,用的是本名。
位於滕州以北4公裏處。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在沈市修建了壹個名為沈碩屯的村莊。村民在這裏開店後,就叫沈家店。明代中期,因南面有錢坫村,故該村俗稱後店,於1813命名為後屯。
位於滕州以北4公裏處。
清鹹豐元年(1851),鹿寨富戶有南、北兩個打谷場,住在北方,俗稱北場。張以佃戶身份遷居此地後,因生活困苦,故取名北辛莊。清末,該村被大火燒毀,重建後改名辛莊。1949年間,劉村人口最多,村命名為北劉莊。
位於滕州以北2.5公裏處。
在建村之前,這裏是鹿寨富戶的南大打谷場。清中葉(1733-1822),鹿寨部分盧姓人遷入此村,取名南昌。清末因北有後辛莊,故改名前辛莊。
位於滕州以北3.5公裏。
明中葉(1460-1552),朱、劉遷居此村,因住在沈家店前,故名。後來因為村北河溝上有壹座七裏橋,村名就叫七裏溝。清中葉,村東已建東七裏溝,故村改西七裏溝。
位於滕州以北3公裏,南臨北環路。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周遷來此建村,建土樓,故名周家樓,即現在的周樓。
位於滕州以北3公裏,南臨北環路。
清中葉(1733-1822),沈氏遷到此村,取名沈家莊,今稱沈莊。
位於滕州以北3.2公裏,東鄰滕州至龍陽公路。
清中葉(1733-1822),沈從後屯遷來,後有嶽,建村名,今稱嶽莊。
位於滕州以東3公裏,滕州至北莊公路以南。
明萬歷年間(1573-1620),程從城西遷來此村,名程家堂。這叫做唐成。
位於滕州市東部,西起東環路,東至唐城村。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夏從山西遷來建此村,取名夏莊。1990,改名夏莊街。
位於滕州以東4.2公裏,郭河西側。
相傳明代高、裴曾在此居住。清嘉慶年間(1796-1820),黃遷來此,定居黃莊。1982,由於這個村莊的名字,它更像是黃平。
位於滕州東3.5km,北鄰東沙河、大廟村。
元朝末年(1333-1368),唐家從山西遷來,建村名唐家村。這叫唐村。
位於滕州東3公裏,滕州至北莊公路北側。
明洪武二年(1369),龔從洪洞縣遷到藤縣文村定居。第二支第二支來自洪武中期的文村(1378-1388)修建壹個村子,叫龔家村,現在叫龔村。
位於滕州市東南部,西起何莊街,東至東環路。
明朝時(1368-1644),趙在這裏建了壹個村子,名叫。清順治年間(1644-161),康、劉相繼遷入,仍沿用原名。1990更名為趙樓街。
位於滕州以東4公裏,與東沙河石樓村隔江相望。
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王從王家塘遷到此村。因地處渦河與故道之間,故名河灘。孫氏遷入後,改名為孫家塘。今天它被稱為孫堂。
位於滕州東南4公裏處,與東沙河康村隔江相望。
明洪武二年(1369),王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本村,建寺名王家堂。萬歷年間,王大部分遷出。崇禎年間(1628-1644),郭從汶上縣南門裏遷來,定居於王家塘寺東,後自辟為壹村,名郭家莊,今名郭莊。
位於滕州市東南部,西起文昌路,東至趙樓街。
明朝初年,這裏有個何林姓,蔡住在這裏照顧。明朝中葉(1460-1552),王從縣城東關遷到和林附近的壹個村子,名叫和家莊。1990是河莊街,有興文、盛興、興隆三條車道。
位於滕州市東南3.5公裏處。
明洪武二年(1369),王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並建了壹座寺廟,故名王。萬歷年間,王大部分遷出。崇禎元年(1628),馮從刁莊遷來王家塘寺西定居,後自為壹村,名馮家村,今稱馮村。
位於滕州市東北部,西起杏壇東路,東至城北河北岸。
明初(1368-1398)建村時,因村南河有龍形礁,故名後龍村。天啟七年(1627),村民們在這條河的分支上修建了壹座大壩以防止洪水,這座大壩被稱為侯紅。1989是侯紅街,由黃店、皇崗、臥龍三條車道組成。
位於滕州市東部,西起譚紅街,東至何澄河。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侯遷來此建村,因村後河中有龍形暗礁,故名乾隆村。天啟七年(1627),村民們在這條河的分支上修建了壹座大壩以防止洪水,這座大壩被稱為侯紅。1989,因為與市區相連,改名為洪倩街,有東、西、中、前、南五條街。
位於滕州北部,西起譚潔西北部,東至東灘東街。
明初(1638-1398),這是縣令嘗試修祀神靈的第壹個農壇。後人居住在壇的北面,成為壹個村落,取名北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因村名建在壇西,故改稱東北壇。1989年因與市區相連而被稱為東北壇,設置東灘東、西二街。
滕州位於北部東部,西起郭珊北路,東至北坦街。
清康熙元年(1661),這裏有零星住戶。康熙五十二年(1713),陳從北門裏遷入。因為住在北壇村的西邊,所以取名西北壇。1989年更名為西北壇街,1-10巷。
位於滕州市東部,西起何斌東路,東至何澄路。
在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在這裏建立了譚國城(又名朱曉),在王輝時期(公元前676-652年),這座城市被廢棄為壹個村莊,稱為土城。1982更名為小諸城村,1990更名為小諸城街。
位於滕州市東北部,西起新華後街,北至北環路。
相傳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這裏是軍營的涼甲場。侯亮壹家住在這個名叫梁家場的村子裏。1990更名為常亮街,擁有常亮東街。
位於滕州市東南4.5km處,東臨郭河,南臨沙河北池村。
明朝洪武二年(1369),歐幾裏得從山西遷來,修建此村,取名歐家莊,即現在的歐莊。
位於滕州市東南3公裏,文昌路以東。
明初(1368-1398),張、黃二人遷到此村,俗稱張莊。萬歷年間(1573-1620),張從張阿遷入,改名張家莊。今天它叫張莊。
位於滕州東南4公裏,國和故道東側。
元朝時(1260-1368),這裏曾是董氏莊園,佃戶住村,名董家村,今稱董村。
位於滕州市東南3公裏,文昌路以東。
在元朝(1260-1368),有壹個叫紫檀的村子。村前有關帝廟,村西有坎羅吉,稱為雙廟。
位於滕州市東南3.5公裏,文昌路以東。
原名郭莊。明末(1628-1644),趙從寨裏遷來定居,改名趙家莊。1985年,因同名,更東趙莊。
位於滕州市東南4.2公裏處,吉棗公路東側,南與南沙河王凱接壤。
到了元代(1260-1368),石人等姓氏遷入此村,因地處郭河與故道之間,故名河灘。在(1341-1368)年間,在浙江東海有道任職後,全家回到李,並將村名改為任家村。這叫仁村。
位於滕州以北4.5公裏。
明萬歷二十年(1592),李從村遷來建村。因為他住在俗稱的豐河兩岸,這個村子就被命名為豐河。
位於滕州以北6公裏處。
1960年,馬和水庫建成,庫區龍陽鎮秋實村部分村民搬遷至此村,取名紅旗。
位於滕州以北3.3公裏。
這個地方曾經是趙構富人的花園。清中葉(1733-1822),趙從遷居至此,取名。
位於滕州以北6公裏,滕龍高速公路東側。
相傳元末(1333-1368)這壹帶有村落,因有縱橫的水塘,稱為十裏塘村,後成為王世李村。明朝初年(1368-1398),李從劉莊遷到城北頭,與原來的居民壹起建了壹個村子,取名村。以村溝為界後,分為東、西村,村名為西李家王村。1949年,村中曹氏增多,擬名。
位於滕州以北6公裏處,北鄰龍陽鎮裏沙土。
相傳元末(1333-1368)這壹帶有村落,因有縱橫的水塘,稱為十裏塘村,後成為王世李村。明朝初年(1368-1398),李從劉莊遷到城北頭,與原來的居民壹起建了壹個村子,取名村。村後以溝為界,分成東西兩個村,這個村就叫王冬立村。1949更名為王理。
位於滕州以北5.7公裏,東北鄰龍陽鎮商河圈。
相傳元末(1333-1368)這壹帶有村落,因有縱橫的水塘,稱為十裏塘村,後成為王世李村。明朝中期(1460-1552),侯氏遷到東部定居。後來,黎城村被命名為侯家王村,即現在的侯王村。
位於滕州市以北8公裏,東北鄰龍陽鎮張莎灘。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秦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取名秦家莊。1949,因重名,改為北秦莊。
位於滕州以北5.5公裏。
據傳說,相傳元末(1333-1368)這壹帶有村落,因池塘縱橫,稱為十裏塘村,後成為王世李村。明萬歷年間(1573-1619),王從西辛遷此,後馬遷石井村,後成為壹村,更名為村,即現在的馬王村。
位於滕州以北5.5公裏處,西南面臨鳳和小水庫。
相傳元末(1333-1368)這壹帶有村落,因有縱橫的水塘,稱為十裏塘村,後成為王世李村。明朝萬歷年間(1573-1619),明家遷居於此定居,後成為村落,名為明家王村,即現在的王銘。
位於滕州以北6.5公裏,北鄰龍陽鎮叢條村。
原為隆陽黃氏莊園,明末(1628-1644)杜來此定居,名黃莊。1949因同名更名為北黃莊。
位於滕州以北3.5公裏。
張家莊和胡家坑原本是這裏的兩個村子。清朝中期(1733-182),他們的姓氏在星期二從浙江紹興遷到兩村之間定居,壹個壹個地融為壹體。因為他們住在七裏溝村的東邊,所以改名為東七裏溝村。
位於滕州以東5公裏處。
明朝初年(1368-1398),周從山西遷來建此村,因地處沙嶺而得名小崗。
位於滕州東北6.2公裏,滕平公路北側。這裏地勢較高,原名堡子崗。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於在這裏建了壹個叫崗的村子。
位於滕州東北5公裏處。
1966年,因馬和水庫蓄水完成,碭山鄉王仁莊村民遷至此村,命名為革命村,1985年更名為王仁莊。
位於滕州市東北7公裏,何澄西岸,井泉以東,跨何澄河,跨東沙河前梁。
在漢代,城市河流被命名為南涼水,隨後是、侯和李的名字,其源頭的其余部分居住在村莊,名為梁上村。後來因為三面環水,所以叫魚寨。
位於滕州東北4.5公裏處。
這個地方早先有丐幫、刁、龐,叫吉村。相傳唐代薛曾在此養馬,並將此村改名為賈莊。明萬歷二十年(1592),李從豐和遷來此定居,並使用其名。1813年改為拓莊。
位於滕州市東北6公裏處,井泉以南,東、南兩面被何澄河環繞,與東沙河前井溝隔江相望。
這個村子在元朝以前就存在了。因附近有泉,溢出成渠,長滿荊棘,故名井溝。明朝初年(1368-1398),以河為界,村分為兩村,村居北,稱後井溝。
位於滕州東北7公裏處,毗鄰東郭鎮南徐莊。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於在這裏建了壹個村莊,名叫家樓。王、侯、夏等姓氏遷入後,沿用原名,現稱。
位於滕州東北7公裏處,北鄰東郭鎮龍王莊。
明永樂二年(1404),王從陜西遷來此村,因住在土嶺(俗稱)邊上,故名興隆村。後來被打成了興隆村。
位於滕州城西4公裏,小河南岸。
元朝時(1308-1311),俞家從趙坡遷到這個村子,取名俞家莊,現在叫俞莊。
位於滕州西南4公裏處,南與徐紅鄉幸福壩隔河相望。
明末(1628-1644),張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村,取名張家莊。1958更名為南張莊。1982是張的更。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劉樓街。
明朝(1368-1644)濰坊被劫,村裏組織團練,以魯為首,築寨以圍籬,挖壕為障,取村名簡稱陸家寨。1990,因為與市區相連,所以改為鹿寨西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劉樓街。
明朝(1368-1644)濰坊被劫,村裏組織團練,以魯為首,築寨以圍籬,挖壕為障,取村名簡稱陸家寨。1990,因為與市區相連,所以改為鹿寨西街。
小河位於滕州以西4公裏處,蜿蜒於東西兩側。
明永樂二年(1404),王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此村,因地處小河及其支流之間而得名小河圈。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東起範陽街,西至小河。
明中葉(1460-1552),外莊子為城北孫樓富裕家庭所建,稱小孫樓。清鹹豐七年(1857),劉從柳崗遷入,本名簡稱孫樓。1990因與市區相連,更名為孫樓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東起平北路,西至鹿寨東街。
清順治年間(1644-161),從曹州(今菏澤)遷來建此村,取名何家莊,1990更名為何莊街。
小河位於滕州西北部,繞過南部。
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有此村,因村南有壹座橋名為娘橋村,後改造為韓梁橋,簡稱漢橋;1990更名為韓橋村,設置韓橋東、西二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西起西環路,東至劉屯路以北。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劉家從江蘇來到這裏,建了壹個村子,叫劉樓。1990更是柳樓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西起劉屯路,東至鐵路貨場。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張遷居橋南澗村,取名張莊。乾隆年間(1736-1795),劉從南門裏遷到張莊村,取名劉莊。1985張莊因同名,改為張橋。1990,兩村合並為莊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東起並行路,西至鹿寨東街。
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袁從山西遷來此村,取名袁家莊。1990是更多的莊媛街。
位於滕州市西北部,東起並行路,西至範陽街。
原名範莊。清道光年間(1821-1850),郭遷入,改名郭莊。1985,改名張彭莊街。1990是郭彭莊街。分為郭彭莊南大街和北大街。
位於滕州市西部,東起劉屯路,西至西環路。
明朝永樂二年(1404),王率三子從山西洪洞縣野雀臥來騰,定居於城西小河北岸,取名小河圈。之後,二兒子東移至徐莉,在小河南岸另建新居,取名王家樓。1990是更多的王樓街。
位於滕州市西部,東起劉屯路,西至西環路。
明初(1368-1398),這裏原是軍營。萬歷十三年(1586),居民來此定居。因為離縣城五裏地,所以叫五裏屯。1990更五裏屯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