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妳可能會想到《奇襲》,但可能會有更多人的第壹印象是南斯拉夫電影《橋》。
也許妳已經忘記了橋牌的很多細節,但妳可能很難忘記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再見…..
關於這座“橋”,有很多故事:
壹、《橋》的原型
先說這個橋吧。遊擊隊想炸的橋是真的。它位於前南斯拉夫的黑山共和國。它叫塔拉河峽谷橋,是歐洲著名的橋。
此橋建於1940,1942被遊擊隊轟炸,1946二戰後恢復通車。所以電影《橋》的故事不是虛構的,而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
但是,有壹點小小的不同。歷史上遊擊隊炸橋是為了阻擋入侵的意大利軍隊,德軍從未進入這壹地區。
戰爭期間為了阻止敵人而炸毀重要橋梁的事例很多。比如中國在抗戰時期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炸毀了剛剛建成通車的匯通大橋和錢塘江大橋。
隨著近年來中國海外遊客的增多,很多人都來塔拉河峽谷大橋瞻仰,但也有壹些人很無奈。很多遊客,甚至權威媒體,都搞錯了,鬧了個烏龍。
現在的塔拉河峽谷大橋橋頭有壹座雕像,紀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茲達爾·祖季奇。因為他死於二戰,雕像豎立在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所以包括媒體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他是電影《橋》中遊擊隊指揮官“老虎”的原型。
事實上,這是壹個巨大的烏龍球。博茲達爾·祖吉奇不是參與炸橋的遊擊隊員,甚至也不是鐵托的下屬。他是南斯拉夫國防軍的中尉。在抗擊意大利軍隊入侵時,他抗拒上級命令,拒絕投降。他帶領部下視死如歸,壯烈犧牲。他的英雄事跡甚至贏得了對手的尊敬和贊揚。因為祖吉奇的家鄉在塔拉河峽谷,所以他的家人在橋頭為他豎立了這座雕像。事實上,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並沒有參與炸橋事件,更不用說“老虎”的原型了。
真正參與炸橋的人在橋頭的紀念碑上。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當年參與炸橋的工程師亞烏科維奇。他是塔拉河峽谷大橋的建築工程師之壹。在他的幫助下,南斯拉夫遊擊隊成功地炸毀了這座橋。
然而,亞烏科維奇並沒有像電影中的“工程師”那樣,舍命炸橋。大橋爆炸幾個月後,他被意大利軍隊逮捕。入侵者對亞烏科維奇炸毀大橋深惡痛絕,他們在橋上殘忍地殺害了亞烏科維奇。所以電影中射殺工程師的結局也是如此。
第二,“啊!朋友們再見。
橋段給國內的觀眾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誤解。比如電影其實比沃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早拍了兩年,但是我們國家翻譯的順序是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被射1972,譯1973,布裏奇被射1969,譯1977。《橋》原本是壹部內參電影,但當年上映是為了迎接鐵托訪華。
因為《沃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成名之前,很多觀眾都以為《橋段》是那部電影的續集。畢竟兩部電影的演員有很多重復,作者當年也很迷茫。
有趣的是,有些觀眾迷惑的時間更長,他們壹直認為“老虎”是“沃爾特”的別稱。
更大的烏龍可能是大家都會唱的那首《啊!再見朋友,曾經大家都以為是南斯拉夫歌,慶祝遊擊隊上戰場,有“風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的味道。
其實都是扭曲的。“啊!《再見,朋友》首先是壹首意大利遊擊隊的歌,因為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南斯拉夫遊擊隊也會唱,而且在電影裏,這首歌的第壹個演唱者也是意大利人紮瓦多尼。
其次,根據意大利語的翻譯,Bella的意思是女孩,也就是說這首歌其實應該叫“啊!再見,美少女,這也對應了片中的臺詞。班比諾曾經和搭檔紮瓦多尼開玩笑說要在意大利佛羅倫薩找個姑娘,他們也唱過這首歌。
有意思的是,當年配音的時候,這首歌是由配音演員直接演唱的,也就是給紮瓦多尼配音的侯和給巴比諾配音的。他們是在錄音機上學的,配音的時候唱的。沒想到,這首歌成了不朽的經典。
當然我們也知道,並不是譯者不知道歌曲的本意,只是為了電影的意境做了改動。在我看來,這次改編很棒,對歌曲本身,對電影本身,對觀眾都是很好的再創作。
第三,橋段不是戰爭片。
《橋》的故事很簡單,基本類似於國內拍攝的《奇襲》的故事。為了阻止敵人越過關鍵橋梁,遊擊隊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去炸橋,他們將為此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但與戰爭電影或軍事電影《驚奇》不同,《橋牌》的導演Krvavac認為,《橋牌》不應該屬於戰爭和軍事電影,而是壹部關於人性的作品。
在《橋段》中,打鬥過程基本上可以歸為壹種抗德劇。遊擊隊永遠有取之不盡的子彈和現成的裝備,敵人永遠“聽指揮”。扔手榴彈就跟和迪克西商量壹樣。力度和高度都剛剛好,讓迪克西再打再殺,看起來像接力賽。
所以,如果要看戰鬥場面,《橋》真的沒什麽可看的。筆者認為《橋》的經典之處主要在於人性、懸疑和犧牲。
人之常情,巴比諾犧牲前高喊“紮瓦多尼”的畫面,可見多少人落淚。即使是他最好的朋友,紮瓦多尼還是想炸死他。這是影片中最讓人淚流滿面的部分。即使是現在,真的很容易讓人落淚,即使妳再看壹遍,聽到Bambino絕望的哭聲,看到Zawadoni親手殺死自己搭檔的痛苦,想起之前他們有說有笑,壹起去佛羅倫薩找姑娘的那壹段。
當然,對我們來說,配音演員李連勝貢獻很大。據說當他配得上這段話的時候,忍不住哭了。配音結束後,他擁抱了為紮瓦多尼配音的侯管群,兩位配音演員為自己的角色落淚。
懸疑,《橋》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貓頭鷹考斯(Cowes the Owl),他為影片貢獻了大量的笑料和波折。比如他批鬥遊擊隊的那場戲,就像單口喜劇:“請把手放下,我總是摸不透女人的心。”
然後在遊擊隊要集體自相殘殺的時候,貓頭鷹突然又變成了遊擊隊,殺了壹群德國兵。按照常理,這是無法逆轉的。
沒想到又能反過來,貓頭鷹還是反派,真是讓人燒腦。有意思的是,據說為反派配音的演員名字在國產電影的字幕裏是不顯示的,但貓頭鷹卻破例了。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掉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對原型亞烏科維奇的致敬,也是對那些為民族解放而犧牲的人們的致敬。這些犧牲包括士兵和工程師,當然還有“好橋”。
遺憾的是,橋被炸了,可以修,但是沒有國家怎麽辦?克爾瓦瓦茨導演生前不能理解的是南斯拉夫的消失。作為觀眾,我們重讀《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也有不壹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