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烈寺位於圭峰半島東北角,又稱“伯母宮”。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民間自發創建的小寺廟。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由邦元會同宗長老士紳主持擴建,塑我姑姑金像。因為我姑姑“質樸正直,本性真強”,所以正式命名為“義烈寺”。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清廷為了鎮壓著名的反清勢力鄭成功,下令沿海地區全部內遷,燒毀了所有的車營、民居和祠堂,義烈祠也被放火焚燒。姑姑的雕像隨人搬到了仙遊歐厝。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鳳味漁業繁榮發展。百姓對姑姑的保護深感感激,再次大興土木,重修義烈廟。六年後,工程完工。在留在家族的士紳們的鼓動下,所有的良家男女聚集到壹起去歐洲送姑姑。1957,惠安縣文化局確認義烈寺為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義烈寺再次被毀。1980後,鳳味村民捐款,與華僑、港澳臺的親屬集資,將義烈祠完整修復,後又修建戲臺,裝點土地,更顯雄偉。彜烈寺,脊高聳,雕梁畫棟,為硬山頂宮殿式建築,寬14m,深12m,占地170m。正殿供奉我姨和娘娘,左殿供奉二陸元帥,右殿供奉相公。娘娘大嬸,馮冠夏著繡袍花襖踱來,手捧塵玉,眼神好,神態端莊。寺前有壹對清乾隆時期的輝綠巖鳳柱,堅硬細膩。在廣西鳳凰周圍,妳可以直立,歡快地飛翔,俯沖或托舉,形態各異,熟練地抓住天王。兩邊有四對壁柱,現在它們由石頭和木頭制成,墻上繪有詩歌的故事。到處都是牌匾和對聯。這些歷代名家都是墨寶真跡,彌足珍貴。如《壹德守民》為明年間郡大學士石所贈;“坤德傅敏”是明神宗統治時期五營店大學士張瑞圖題寫的。“壹個女人的心幫助世界”是由郭畢暢,首都的皇家歷史學家,在明朝皇帝統治期間題寫的。劉大娘,原名大娘,生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十壹月十七日,卒於明十三年(公元1518年)九月十二日,二十春秋。她是高峰祖師爺第六代,俞越第五代的孫女。家譜上說,我姑姑出生的時候,香氣四溢,滿屋生輝。她從小就很聰明,野心非凡。她被譽為“文淑清順,易慧中和”。他出生後幾個月就能說話,壹歲前走路像個大人。他年輕時很通情達理,彬彬有禮,長大後更豁達,大方,真誠。他壹生勤勞儉樸,忠貞自制,樂於助人。每當天氣突變或暴風雨來臨,她總是坐立不安。她經常整夜站在海邊或巍山埔仔細觀察,壹旦有危險,就點亮信號,引導漁船安全返澳。這種善舉讓漁民感激涕零,贊不絕口。姑姑十八歲的時候,在郭厝之後被許配給了劉存家做媳婦。第二年9月22日,姑姑和她三哥從奶奶家回來,路過郭厝村的壹個甘蔗園。三哥看到甘蔗貪吃,就哭著要。舅媽沒辦法,拿了兩個銅錢,用紅繩綁在另壹片甘蔗葉上,然後把壹根甘蔗彎了,給弟弟解渴。這時候甘蔗主就在合適的地方,沒問為什麽就破口大罵,甚至還打了姑姑壹巴掌。舅媽又羞又恨,當晚上吊洗清清白。明朝嘉靖年間,滇南邊境口岸告急。兵部尚書兼禦用顧問毛伯溫奉命征討。媽祖和姑姑在這裏遊蕩,夢裏指點,法律上援助,軍隊所向披靡。次年九月,板石回朝,世宗皇帝非常高興,賞賜三軍將士。這時候,毛博文開始發揮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兩位女神的幫助”。聖家深受感動,秦冊封林默娘為“天女”,劉儀娘為“娘娘”。由於人們對姑姑娘娘的信仰和崇拜與日俱增,鳳味的漁民無論走到哪裏都傳播著姑姑的神話故事。福建沿海如仙遊楓亭胡寨、莆田秀嶼前雲,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都相繼建立了“阿嬤宮”,臺灣省臺北市也組織了“阿嬤會”,尊阿嬤為“海國女神”、“海峽第二女神”,可見“阿嬤”文化的廣泛傳播。宋太祖劍龍元年(960年),神女媽祖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島出生。媽祖是福建望族林的後裔。祖父福臨,官居福建。父親林(只有尹),宋初,被任命為監察首都。媽祖,人稱莫娘、娘媽,自幼聰慧開悟。當他成年時,他知道天文學和醫學。相傳他可以“坐地過海”,“寬恕他人”。他熱心公益,為人善良,助人為樂,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敬。北宋雍熙4年(987午),農歷九月初,年僅28歲的媽祖升天。此後,媽祖多次出現,救助受難者。人在遇到困難時,只求“咒佑”,媽祖就會聽到聲音,人就能化不幸為幸福。據史料記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魯在赴朝鮮(朝鮮)途中,船遇大風大浪,“八舟七溺”。只有魯“祈求媽祖保佑”,突然壹道紅光出現,只見桅桿上坐著壹個女人,這才平靜下來,最後平安脫險。魯返朝後,奏,贈他“順治”匾額。從此,歷史上很多人都得到了媽祖的保佑,留下了很多故事。歷代皇帝贊美媽祖30余次,稱謂從“夫人”、“公主”到“天妃”、“天後”,人們尊稱媽祖為“天母”。與此同時,皇帝還向世人發布了“春秋祭”的詔書。宋永熙四年(987),媽祖升天後,人們懷念和紀念她,於是在湄洲島上建廟祭祀。這座寺廟是最早的媽祖廟。據文獻記載,當時的寺廟只有“幾椽”,但“祈福遊戲,幾乎無虛日。”後來經過三寶等人的不斷擴建和修繕,到了天盛年間(1023-1032),梅州的媽祖廟不斷“被媽祖加持的人擴建”,“玄關更顯雄偉”。此時,祠堂已初具規模。到了元代,媽祖廟進壹步擴建。洪在《聖墩公主宮》壹詩中,描寫了“白墻披輝,華外絨,飛越山野”的景象,反映了的建築情況。到了明代,媽祖廟進壹步擴建。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司令周佐主持重建睡堂、香亭、鼓樓、山門。永樂初年(1403),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光顧,奉命派官修廟。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壹次下西洋前,親自和地方官準備了木石,再次修繕祠堂。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巡撫姚期重修鐘鼓樓和山門,改朝大哥為正式用兵。後來姚啟勝被皇帝封為太保太子兼兵部尚書,所以人們也就把正殿叫做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靜海侯施瑯修建了更衣室、朝天閣、佛堂、僧室。據世祖殿,建觀音殿、中殿、土地廟。到清乾隆末年,梅州的媽祖祖廟已具相當規模,成為擁有99間齋室的宏偉建築群,被稱為“海上龍宮”。1966年間,梅州的媽祖祖廟相繼被毀,只剩下聖母廟(有德廟)和鐘君廟。媽祖廟的文物也遭到破壞和丟失。只有媽祖像在林聰智女士等人的護送下幸存下來。1978年,中國春風轉雨,萬物復蘇。林聰智等人帶領村民重建梅州媽祖廟。人們自願參加工作,剛剛在祠堂遺址的廢墟上打完地基。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參與了梅州媽祖廟的修復。不久,梅州媽祖廟董事會成立,以林為主席,林聰智為執行主席,大規模的媽祖廟重建工作進展順利。經過多年的努力,梅州的媽祖廟終於完成了大小36座建築的西軸工程。西軸工程位於東北,面向西南,沿軸線分布,包括牌坊、長廊、山門、香爐、聖旨門、廣場、鐘鼓樓、正殿、寢殿、天房、登樓等。以及佛寺、觀音寺、無棣寺、鐘君寺、艾香閣、龍鳳閣、香客山莊、思鄉山莊等壹系列建築,形成規模。為滿足媽祖信眾的朝拜需求,應海內外媽祖信眾的要求,由清華大學設計的梅州媽祖廟南軸線於1997開工。南軸線工程現已完成寢殿,圍合天後宮、寢殿、獻殿、鐘鼓樓、山門、牌坊、天後廣場、天後戲臺等建築,雄偉莊嚴,舉世無雙。媽祖因扶貧濟困、濟世濟世而深受人們愛戴。升天後流傳下來許多美麗的傳說,經過不斷的演繹發展,最終形成了反映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媽祖信仰。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哪裏有中國人,哪裏就有媽祖廟。據統計,全世界有近2億媽祖信眾,媽祖廟有近5000人,分布在美、日、新、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港澳臺地區,媽祖信仰非常普遍,臺灣省島內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梅州的媽祖廟是世界上所有媽祖廟的祖先,世界上所有的媽祖廟都是從梅州分離出來的。梅州的媽祖廟雄偉壯觀,規模宏大,媽祖有效,保護四面八方。人們不斷從萬裏前往媽祖聖地燒香朝拜。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媽祖信徒從世界各地聚集到梅州。據統計,近年來,到梅州媽祖廟的信眾超過l000萬人次,僅海外信眾就超過百萬人次。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農歷九月初九,來自四面八方的媽祖信眾紛紛趕往聖地梅州尋根祭祖,斬火祈福。
采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