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古代最早的學校叫什麽?

古代最早的學校叫什麽?

書院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中國古代的壹種公立教育制度,類似於學校的教育機構。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始於唐代,盛於宋代,從宋代延續到元明清幾千年,確實為歷代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古代書院都有教學行政組織和領導機構,以田地為經費來源,經濟獨立,按照既定的規則、教學計劃和課程,為學生提供夥食,進行有序的教學和生活。書院主持人在古代被稱為“教頭”或“講學”,在明代被稱為“山主”,意思是對同壹個山的尊重。

古代書院大致可分為三種:(1)講學的書院;(二)寺廟祭祀書院;(3)學生學院。清代全省性士書院有鰲峰、鳳池、正壹、務實四所,並稱為省城四大書院。鰲峰和鳳池宅是教育學生和孩子:正壹書院是主要的教育貢品;專門研究經史和教貢的學生對象不同。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確提出“廢除科舉,廣設學校”;由於“改書院辦學”的改革措施,福州各書院逐漸改為辦學教授新學,各書院從此消亡。

壹鳳池書院

福州壹中的前身鳳池書院創建於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是福州省會四大著名書院之壹。(1997)180年前。由於當時文化逐漸發展,士子增多,省會所在地只有壹個全省範圍的“鰲峰書院”,不能滿足士子的需要。為了培養人才,鹽法島總督王誌毅和孫二準選擇了城內的風池三木坊建書院。最初命名為“龔升學院”,有12個演講廳,專門用於教育學生和年輕學生。學院成立之初,沒有周轉金,幾經荒廢。正是在道光元年(公元182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長吳榮光積極籌款,捐資興學。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以前,經巡撫、巡撫批準,地點為李風持(今東街、東小治,因原狀元徐江所居之地而得名),故將“龔升書院”更名為“鳳池書院”。此時鹽商撒中山、林士通捐資重修門樓大廳,加橫屋,題字樹碑,以長久。道光二年,鹽法道王初堂捐資建“楊誌樓”五塔,供奉、陳濟慈、畢禪、、遊定富、楊貴山、王心伯、李、、林卓齋、羅、、李錫山、胡康侯、胡濟喜、胡誌堂等。明代儒者陳布依、蔡徐齋、黃石齋,二十八歲。建更多的講堂和收集書籍。三年前,道光總督趙神起主張捐錢擴建“鳳池”,辦壹切。自此,鳳池書院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學者輩出,鼎盛時期,與鰲峰書院並駕齊驅。五年來,朱、巡撫趙申岐、巡撫孫爾準捐資在距講堂幾步之遙的地方修建了壹座廊子,巡撫趙申岐題寫了“嘉土軒”的匾額。在過去的六年裏,外交部秘書吳榮光在“嘉士軒”以南修建了“庶人”,擴建了許多學校,捐贈了2000多冊圖書。八年,燕發路的竇捐建了壹個俱樂部,作為孩子們的獎學金。由於政府的倡導,學者和商人捐了更多的錢,募集的學者比過去增加了壹倍。十八年,徽縣貢生何公崇、如土克恒喜、澤賢捐文身銀820兩。二十年裏,他三次捐款支付藥膏費用。

鳳池學院有12個報告廳和30多個自習室。院內壹路種梅柳,松竹掩映,園林秀麗。庭院後面還有壹個花塢和壹片荷花地。他的左邊是兩棵宋代種植的古荔枝樹。院內亭臺樓閣多仿照蘇州園林亭臺樓閣,如翠竹軒/庶人到達/嘉世軒/晶晶精舍/滕胤書店等。結構特別精致,請了很多名人來欣賞。院子裏的廳堂、樓閣、亭臺都掛著許多對聯。(清)楊平叔寫的對聯:“他沐浴鳥,從洛社夢裏飛來,望著元林吉翔余/’;鳳鳴和馮毅寫書到劉勰的筆下,搬到巧阿亭聽和聲。/有些對聯是山領導寫的,抒發情懷,與書院無關。例如,山民郭白音(字)原來是北京官員。由於丁對回鄉的擔心,他擔任了鳳池的山長。他想不再出去做官,於是寫了壹副對聯,“文筆飲酒太好,蔗尾美。”“衣微脫,鳥倦觀林,雲閑散。”故有“菜根鮮美”“鳥盡雲倦”然而此人官心未死,又有對聯曰:“管波歸來,萬裏江湖猶愛門檻/’;壹位故人健在,風雨過後我們促膝談心。/因為他的愛情門檻,最後出去做官,依然是湖北巡撫。

風馳學院在組織機構、經費來源、招考人選、篩選考試和月班程序、內外班錄取名額、獎金多少等方面都與鰲峰學院相似。學院裏有很多名師。第壹山領袖趙,教導學生和學生首先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其次是道教藝術和文章。魏為部長。工作勤奮,深受學生喜愛。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政變後,全國的知識分子都有了新的想法,陳璧是山中的領袖。他們提倡書院實用,改變學風。光緒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89-1901)出生的已故單仁巡撫曾宗炎出任國子監侍。曾宗炎在思想和行動上屬於改良派,同情和支持戊戌變法,積極參加由“六君子”之壹徐琳組織的維新團體福建會,並在京福建會館成立,成為骨幹之壹。變法失敗後,我覺得無能為力,回到家鄉自食其力,死於民國初年。鳳池書院歷時85年,前後有十二位山長,書院的歷史就此終結。

科舉廢除後,鳳池書院改為全福建大學堂,第壹山葉流傳下來。1903年更名為福建高等學校,陳相繼繼任(第二任為1905-1906);第四學期:19o 8-19o 9);林(第三名19O6-19O8)羅拉(第五名:1911),壹至五名監制(校長)均為(清)進士、翰林。1911 10年6月,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陳培坤調任道印,由我校第壹屆畢業生、日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王繡任督學。1912 1教育部下令所有學校改名為學校,主管改名為校長。自1915更名為福建省第壹中學,後更名。1952年8月更名為“福建省福州第壹中學”。

二正壹書院

正義書院的前身——正義書店,位於大馬新美裏(今福州黃翔人)。該書店由閩浙總督左於清同治五年(1866)創辦。書店的主要任務是校訂和出版理學總集。選舉人和五貢(八公、有公、副貢、恩公、隋公)百人入府辦事,每月給五十兩銀子津貼,中間有“培養士子”、“勸學”之意。共刻書525卷,定名為《唐正壹全書》。

後來,當地紳士楊慶深和沈葆楨的連漢鎮將軍應卦請求將書店改為書院,在十郡教授舉人和龔升。時任總督的朱穎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決定買下洛社鋪(現東街省立圖書館舊址)重建書院,並於清代在穆宗同治九(1870)書院落成。取漢代儒家董仲舒之意,即“交誼不為其利,知道不為其功”,又因書院由正壹書屋演變而來,故名正壹書院。除了正義書店的原始資金外,學院的資金由壹筆官方款項補充。

正壹書院建築簡潔大方,與鰲峰、鳳池不同。院門上有壹橫碑,上面鐫刻著“正壹派書院”四個大字的青石碑,是當時福建書法家鄭世功所書。該碑至今仍嵌在福建省圖書館落後的正門,另壹份原大青石碑復制品嵌在福州壹中碑廊。書院裏有講堂,但沒有學舍。後五排全是居民樓,右邊壹個大客廳,中間掛著第壹山長林鴻題寫的對聯:“賓客皆重於當下,此處只談浪漫”;“我在過去的壹年裏說過,願天下學子都來分享雷雲的經驗”“雷雲屯君子當學經”,意思是每年二月初開始招收有才能的人進天下書院,入學考試資格僅限舉人和武功。不收錢,不允許冒名頂替,每年大概會有四五百人報考。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巡撫、巡撫親臨書院(先在貢院)主持元考。經甲乙雙方評定,錄取內班(超級班)學生十五人,每人四兩銀膏;八十五洋課(校長級),每課膏銀三兩;追加100個課程(第壹節課),不送油膏(原來內外課只有100個名額)。)書院規定每年元考錄取後開課,十二月初二停課。放學時,總督、知事親自出席儀式,學生要穿冠服,隨班敬禮。

書院規定每月考兩次,初二為教師課,十六日為正式課。老師的課是由山頭主持的,科目主要是做美術和試貼詩詞。每門課成績在壹至二十分以內的軍官和教師將得到獎勵。

正壹派書院的第壹任山長是林鴻年,道光十六年(1836)狀元,曾任雲南巡撫。太平軍初攻雲南邊境。弘年初聞警,棄城而逃,故非法革職。回國後擔任正壹書院負責人。雖然他常常把“狀元”二字抱在胸前,滿腹脾性,但他在書院任教19年,出了不少人才。葉大釗、陳寶申、林憲、陳艷、吳曾祺等學者都是當時的傑出人才。因此,正義書院對晚清文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