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124公頃。山中奇石甚多,尤以靈芝石為多,故名。它也被稱為香山,因為它在遠處看起來像壹頭巨象。因西麓產硯,故又稱硯山。靈巖山素有“靈巖秀為江南第壹”、“靈巖秀為天臺第壹”、“吳中第壹峰”之稱。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下榻在靈巖山宮。登山步道從樓古嶺蜿蜒至山頂,全部用石磚鋪成,據說是康熙禦道。沿途風光旖旎,壹條小路穿過亭子,綠迎賓人,晚霞,塔院散風,痕跡,太湖在望,箭中香花,秀峰古寺,靈巖塔影,蕭寺鐘聲,千燈萬燈,綠山堂,吳王宮遺址,山頂花園,回廊,琴臺,寺廟。名人如李白、魏、白居易、劉禹錫、蘇東坡、範仲淹、範成大等。曾遊覽過該遺址,留下40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靈巖為“山不高,幽在吳中”。
靈巖山的山體由花崗巖構成,巖石的球狀風化作用顯著,因此山上有許多象形奇石。舊稱十二奇石、十八奇石。這些奇石栩栩如生,相當有趣,要麽像人,要麽像物。如醉僧石(俗稱傻蛋等妻)、石龜(俗稱烏龜望太湖),形象生動有趣。
靈巖山是吳越爭霸的見證。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將石獻給了吳國的皇後,深受寵愛。吳王夫差為了討的歡心,在靈巖山為她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官瓦宮。時至今日,靈巖山山頂仍有許多嬰兒宮的遺跡,留下了許多軼事和傳說。目前靈巖山寺西側有壹座園林。明代,秦望題寫“吳中勝景”。花園裏有壹個“玩花池”。相傳是茯茶鑿的,供侍賞荷。池北有兩口井,圓的叫“吳王井”,相傳石常在此洗井,以水為鏡;八角的那口叫“支雞井”,水質甘甜清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花園北側是假山環繞的“月池”。據說,因為石懶得擡頭看月亮,吳王下令人們打開“月池”,讓月亮反映在水中。月夜時,常與吳王並肩賞月。此外,還有其他勝利,如《西施洞》、《琴臺》、《穿臺》、《望月臺》、《佛日巖》、《獻花巖》,都有詩。
靈巖山是“東南有名的叢林”。東晉末年,司空祿曾在此山中居住,並將自己的房子建為寺廟。田亮監獄二年(公元503年)擴建為壹座寺廟,名為秀峰寺,唐代改名靈巖寺。宋代紹興,朝廷賜與抗金名將韓世忠,改名仙琴崇寶殿。明洪武年間,改名為郭襄雙塔寺,後毀於大火。清順治六年重建,鹹豐十年毀於戰火。重建於1926,歷時20余年,被尹光大師改名為“靈巖山寺”。靈巖山寺在唐道堅主持時信奉法家,宋、元、豐三代時改為禪宗。1937年,現代佛教大師印光大師遷至Xi靈巖山寺,創立凈土宗。從此,靈巖山寺被辟為“專修凈土道場”,聞名中外。1940年,苗振大師升任方丈,主持靈巖山寺廟的全面修繕。現任方丈薛明大師是中國佛教協會顧問委員會主席,德行深厚,道法知名。
靈巖山寺內建築雄偉,佛像金碧輝煌,五顏六色的羅漢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並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分院。在寺廟的東側,有壹座靈巖塔,又名多寶塔和永久塔。始建於田亮監獄二年(公元503年),重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解放後,又進行了數次修繕。塔高33.4米,七層八面,黑瓦黃墻,古樸凝重,與整個寺廟融為壹體,成為靈巖山的標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師薛明被發配工作時,始終堅持修行佛法,寸步不離寺廟,與寺廟結緣。他是蘇州最受歡迎的巫師之壹,被蘇州市政府邀請離開靈巖山寺方丈。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蘇州市政府將靈巖山寺等三座寺廟歸還佛教,並於1980年元旦重新開放,是中國寺廟中最早實行該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