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麥積山的歷史和文化

麥積山的歷史和文化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譽。

五代人寫《漁塘閑話》說:“山中積麥者,北渡清渭,漸向南,山脈五百裏,麥地在中,壹石起,望高而望圓,恰似民間麥地,故名。”

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路高。

麝香睡康乃馨,鸚鵡啄金桃。

石穿人,崖鎖屋,上亭晚,百裏見秋。“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修建麥積山石窟。

據《梁傳》記載,南宋初年,高僧住在麥積山,不久名僧也來了。他們壹起住在寺廟裏,經常有300多個學徒。

西魏時,魏文帝原皇後傅毅死後,“鑿麥基崖,葬之為龕。”北周寶鼎、天河年間,都督李為其亡父建七佛閣,並請為周琴天水縣摩崖題詞作序。

隋文帝仁壽四年,周琴大使在麥基山頂修建了壹座高9.4米的七級寶塔,據說是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之壹。

直到現在,這座寶塔仍然矗立在山頂上,但它只有五層。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宗高僧高軒、譚紅曾在此講學,“聚僧三百”。

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大興崖亭造像數千尊。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有不斷的挖掘或重建。

麥積山石窟保存了大量有關宗教、藝術和建築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歷史。

宗教

佛教為主,其中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等。從壁畫和石刻中反映佛祖本生和佛傳的故事是佛教文學的重要形式,如漢字本生經、舍身餵虎的薩凱那王子、涅槃等。

通過佛、菩薩、天妃的雕塑,體現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

北魏造像清麗俊朗,睿智的微笑寓意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忘卻,超越世俗後的瀟灑輕松;西魏北周的造像溫厚敦厚,沈迷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的雕像服裝圖案寫實,造型莊重。

麥積山美術擅長泥塑。

藝術家們摒棄了以往對細節壹絲不茍的關註,把感染力提升到了統領壹切的高度,動人的面孔,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麥積山不同時代的造像中,可以看到當時藝術家以現實人物為主要素材,經過誇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的佛、菩薩、弟子、供養者等富有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121洞的佛門弟子和123洞的少男少女所表現出來的虔誠,不是苦行僧的虔誠,而是時代思潮影響下的孩童般的真誠和愉悅。

因此,麥積山造像受到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和感情,使佛像在生活中顯得似曾相識,使人感受到佛教的可親可愛的世界,從而真誠地信仰它。

麥積山石窟曾經是“壁龕皆佛,無墻不飛”,但由於雨水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了北朝的原始故事,如凈土之變、涅槃、地獄、薩凱那王子生平等,壁畫中描繪的城市、寺廟、戰車、服飾等都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特別是飛天,色彩豐富,比較有特色,有泥塑、雕塑、繪畫、瘦肉雕塑等。

天妃的故鄉雖在印度,但麥積山的天妃是中外文化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合壹、中國道教神仙融合的中國文化天妃。

她沒有翅膀和羽毛。她依賴的是雲而不是雲。她只靠飄動的衣裙,飛舞的彩帶,空中翺翔的美少女,這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有才華的傑作。

同時,舞蹈和樂器也反映在壁畫和雕塑中,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上,洞窟密如蜂窩,棧道高如飛架。驚險險峻,世所罕見,形成了宏偉的立體建築群。

它的仿木石崖亭是獨特和宏偉的。

洞穴多為佛寺,無中柱,明顯具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最宏偉的建築之壹是第四窟的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之上,離地約80米。它是壹座七柱八柱的寺廟結構,高約9米,寬30米,深8米。分為前廊和後屋兩部分。

柱子為八棱大柱,覆以蓮花花瓣形柱基,建築構件全部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成熟。

後室由七個平行的四角尖帳篷形龕組成,簾式重疊,龕內的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

因此,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中國最大的模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石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實、如實地展示了南北朝後期壹直為中國的佛寺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洞穴121:

方向:

西崖的最西端。

次數:

北魏晚期,宋重修。

洞穴形狀:

帶蓋桶形沈箱的平面方洞。

洞的前、左、右四壁開有尖拱;洞穴高2.55米,寬2.36米,深2.15米。

雕像:

三個龕裏各有壹尊佛像。

在主龕裏,左右兩側的墻壁和中間的門用兩個力士塑造。

佛像上半身在宋代被重塑,下半身的裙擺在坐位前三瓣下垂,跌跌撞撞地走在方形的平臺上,弟子們穿著長袍裙子。

左弟子塔螺髻。

菩薩穿袍。

菩薩與弟子關系密切,面帶微笑,雙手抱胸,拍手相慶,仿佛在竊竊私語,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壹對兄妹,充滿青春活力和動人的情感,讓人感到自然親切。

力士的頭像是宋代重建的。

左立世上身赤裸,著壹條裙子,披著壹條圓形交叉在腹部的披肩,左手拿著壹根鉆石桿,右手拿著壹根防風帶站著,而右立世穿著壹件寬袖大衣和壹條長裙,雙手垂下站著,穿著防護甲,剛強勇猛,有壹種威嚴肅然的氣概。

該洞是北魏沿線重要的代表性洞穴之壹。

壁畫:

佛菩薩畫背光和光。

藻井的壁畫大部分都剝落了,都被熏黑了,只漂浮在空中,隱約可見。

題字:無。

在希亞的石窟中,133和127石窟是最大的。

紀念碑洞穴133是麥基最特殊的洞穴。

洞內不僅有許多泥塑,還有18塊石碑,還有幾尊小佛像,面上有千佛,故又稱“萬佛堂”。

其中,第10號、第11號和第16是很多古跡的精華。

洞穴127更是精彩。壁上和藻井的壁畫大多保存完好,筆法垂直,屬後魏風格。

用中文畫壹幅佛的故事,讓千千萬萬的車友來聽。

西畫舍身餵虎。有12只形態各異的老虎,堪稱精品。

特別是壁龕裏有壹尊石佛,最是奇妙。在石佛的背光處,上方有12個藝妓,各自在演奏樂器。

下部有八只飛鳥。

左右各有壹個服務員,雖小,儀態各異。

卷軸蓮花中,還有蓮花花生小佛頭。

坐在佛的中間,雙手舉起坐著,說的時候表現出善意和喜悅。

這尊佛像,更不用說在麥基,是世界佛教藝術中的稀世珍寶

麥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當地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包括民間祭祀、文化娛樂、歌舞雜技、飲食文化等。

崇拜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類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和“黃羲的故鄉”。

祭祀活動已有800多年的記錄。

1988以來,甘肅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區舉辦“伏羲文化旅遊節”,舉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儀式,國家、省市各界政要、貴賓出席。

空巷千人,場面宏大

公祭儀式已被國家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浴佛節”崇拜

麥積山風景區有許多佛教寺廟,如瑞應寺、淩影寺和蛟龍寺。佛教活動歷史悠久,尤其是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

這壹天,麥積山石窟、仙人崖淩影寺和其他佛教聖地迎來了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和信徒,場面十分壯觀。

鄉村秧歌

農村秧歌,又稱“社火”,是各種民間歌舞形式的總稱,多以打擊樂或民間小樂隊伴奏,主要有打龍燈、打獅子、打高臺、腰鼓、跑驢、竹馬燈、大骷髏頭等;邊唱邊跳,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傘、蠟花、老虎、火龍等。

每年春節或節日期間,風景秀麗的鄉村組成大陣秧歌表演,熱鬧非凡。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於陜西、甘肅、寧夏的地方劇種之壹。

天水人愛看、愛聽秦腔,對秦腔甚至能喊上幾句。

每逢節日或廟會,景區會邀請當地的秦腔劇團或秦腔愛好者舉行秦腔表演,為遊客增加秦腔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