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骨點:顱骨的形狀決定了頭型的輪廓和起伏,壹些突起和凹陷也對形狀有影響,是確定素描的基礎。頭表面的壹些轉折和突起都是由骨骼形成的,我們稱這些部位為骨點。顱骨形狀的轉折點有頂點、兩側頂骨結、顴弓點、眶外緣點、顴結等。我們在刻畫人物頭部的時候,要把這些骨點表現出來,強調出來,讓他們的肉體包含骨頭,血肉相連。否則,頭部表演會顯得沒有力量和活力。
頭部的所有肌肉都應該作為壹個整體來塑造。
我們在塑造頭部全身的時候,除了對骨骼結構和骨點的整體了解之外,還需要了解肌肉的結構、功能、形態和運動。頭部的肌肉和骨骼對於我們生動地表現角色的頭部同樣重要。
頭部的肌肉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表情肌。另壹個是咀嚼肌。大部分表情肌扁平而細,分布在眼、鼻、口周圍,收縮時產生面部表情。表情肌包括額肌、眼輪匝肌、皺眉肌、鼻肌、唇方肌、顴肌、口輪匝肌、三角肌、唇方肌、笑肌等。咀嚼肌分布在頭部兩側,比較厚,對外觀有影響。它的作用是拉下頜,閉嘴,咀嚼。從側面可以看到兩塊明顯的肌肉,壹塊是位於顳窩的顳肌,另壹塊是起於顴弓下方,止於下頜骨後端骨點的厚肌。
我們在刻畫人物的時候,要把人物頭部的所有肌肉結合成壹個整體來塑造,也就是局部要服從整體,整體包含局部。同時要把肌肉和骨骼與肌肉結合起來,做壹個表現型。
五官位置和頭部的整體比例
通過對人物頭部的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他們頭部的比例:從正面看,半個頭到下巴是眼睛的位置。從發際線到下頜基,分為三等份,第壹等份從發際線到眉線,第二等份從眉線到鼻底,第三等份從鼻底到下頜基。這三部分距離相等,稱為“三庭”。
從鼻底到下頜底的上三分之壹是口縫的位置。耳朵的長度等於從眉線到鼻底線的長度。臉的寬度相當於五只眼睛的長度,即兩個內眼角的距離是壹只眼睛長,外眼角到耳朵的距離是壹只眼睛長,加起來大概是五只眼睛的長度。我們稱之為“五只眼”。內眼角和鼻翼側緣在壹條垂直線上。兩個外眼角到鼻尖的連線是等腰三角形。嘴的寬度相當於雙眼虹膜內緣之間的寬度。從側面看,耳朵的位置是頭寬的壹半,外眼角到耳屏的距離等於眼角到嘴角的距離。鬢角前緣約為外眼角至耳朵的壹半,鼻尖至耳朵的距離等於眉弓至下巴的距離,口角基本與下頜角在同壹水平線上。
我們知道了人物頭部的這些比例關系後,在寫生的過程中就會有意識地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說,‘美感是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聖的比例關系上的’。
借助立方體研究頭部的透視關系
我們在勾畫人物頭部的時候,可以把人物頭部的形狀概括成壹個立方體,這個立方體是根據頭骨的結構和形狀建立起來的。這樣可以增加我們對人物頭部的空間理解和立體表達,借助立方體方便研究頭部的透視關系。
人物頭部從正面和側面看都是平行透視立方體,透視變化不大;仰視時都是平行仰視的正方體,頭骨和毛發都很少,可以看到下顎的底部,耳朵也低了下去;從上面看,是壹個平行透視的立方體,頭骨和毛發很少,沒有下頜底,耳位上升。頭部四分之三的側面是有角度的透視。在頭視、頭視、頭視三種頭部透視形狀中,都表現為面部兩側不對稱,發際線、眉、眼、鼻底、口縫的水平線集中在遠處,消失在眼視線上殘點的位置。四分之三側頭部的三個角度的特征變化與前側相同。
頭型的性別和年齡差異
不同的實物有不同的頭部物理特征。男性頭骨較大,額頭傾斜,眉弓和鼻骨明顯,下頜骨和額骨方形,肌肉起伏大,呈方形,女性頭骨較小,額頭傾斜,額骨結節突出,肌肉起伏小,呈圓形。因為掉牙,老人的臉變短,下巴更突出。因為孩子下頜骨沒有發育完全,下巴內收,顱骨比面顱骨大。另外,還要考慮到不同人物的臉型差異。中國傳統畫論中有壹句話叫“形似,大概無非八個圖案”。在中國古代肖像畫法中,常用“天、甲、神、國、勇、目、風、遊”等字形來表示各種臉型的區別,稱為“八卦圖”。了解了“八卦圖”理論,我們在人像素描的過程中就可以觀察、識別、記憶,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人物頭部的外部特征。
美術高考小貼士:作文要點
人像素描的構圖很重要,但它的形態變化並不復雜。壹般來說,我們需要註意以下原則:
1,畫面中頭像大小要適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頭像位置壹般在畫面中間,略偏上側。不要太上,更不要太下,太偏;
3.畫正面形象時,壹般把人放在畫面中央;畫半側面或側面圖像時,圖像前面留白較多,後面方向留白較少;
4.黑、白、灰色調的安排(包括背景投影等。)在構圖上要和諧多變,有對比和呼應,形成壹定的節奏和美感;
5.素描頭像肩膀的形象。壹般要用虛擬的方式畫出來,不要壹直畫到畫面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