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封建王朝的終結,神仙道教雖如夕陽,但仍占據著壹些民間信仰的地盤,民間的齋戒祈福仍照常流行。1922-1923期間,泰山道士梁紅軍集資重建元代天尊廟,修了壹條從無極廟到範崖的路。但總的來說,泰山的道教和全國壹樣,都在日漸衰落。1929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在泰安成立,下令將岱廟辟為中山市場、中山公園,並拆除造像、砸碎古石碑。岱廟“滿目瘡痍,滿目瘡痍”。1930年,中國泰安再次成為“中原大戰”的戰場。“滿山遍野修築戰溝,古跡、石刻、景觀、寺廟被破壞得無法計算。”就連岱廟天竺殿的壁畫也“多處被毀”。1931年,馬鴻逵在好裏山修建烈士祠,並拆除了好裏山的寺廟。1936年,泰安成立道教協會,管理和保護寺廟。1938年泰安淪陷,泰山、徂徠山附近農村的道觀多被日軍破壞。特別是沒有歷史文化聖地,如燕山寺、玉虛宮等,壹旦被毀。1949之前,泰安有45個和尚,住在泰山上下十幾個寺廟裏,除了住在鄉下的道士。岱頂有20個道士,住在畢夏寺、黃愚寺、東嶽廟、狄青宮、南天門五個寺廟裏。因為香火多,寺廟忙,除了本寺的四個和尚,其他四個寺廟的16個和尚要輪流在畢夏寺值班。在袁俊、玉帝等神仙的節日,方丈道士還會請山下寺廟的道士來幫忙代頂。1948泰安解放後,泰山教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舊社會,入宮出家的人,大多因為家境貧寒,從小就被送進宮裏。1948之後,壹部分人不忍坐廟,脫袍嫁人,道士減少到12,這也是社會進步必然的正常現象。仍留在寺內的,大多是虔誠的信徒。土改後,他們中的壹些人從事農業。時尚世廉響應政府號召,帶領弟子在戴寺(今東西園)後院開墾土地。有的因地制宜,改做接待遊客的服務業。道教既主張出世,又重視入世。在追求解放的同時,並不放棄現實生活。泰山宮觀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生產勞動的集體組織。修與工並重,廢除封建法規,民主管理事務,政治上明辨是非,宗教上劃清正常宗教活動與封建迷信的界限。文化大革命期間,泰山道教又遭受了壹次浩劫。道士被趕走,道觀被關閉,壹些珍貴文物被破壞,宗教活動完全停止。1978後,黨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實,道教女冠陸續回宮。1980年,王牧池塘道士孫誌福被帶回原寺。1981年,部分寺廟對外開放,由文物部門管理。1983年,國務院(1983)60號文確定畢夏寺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之壹,要求在當地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領導下,由道教組織管理和使用。1985年,道士們正式接受了畢夏寺,並開展宗教活動。當時畢夏廟裏有8個道士,1988增加到30多個。
2009年,杜家莊慷慨捐錢給國家,根據縣誌和碑刻,在徂徠鎮兀顏姓(原盤龍山)遺址上重建了玉虛宮。
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的地方。道教世代在泰山,寺廟遍地。至今保存完好的寺廟有20多座,包括龍門華山派的戴寺、池、寺、龍門派的玉皇閣寺、鐵拐創始人派的三陽寺、關帝廟等。由於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環境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