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討論
第壹,整體把握
1.這篇文章不是傳記,而是記述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高尚品格,高度贊揚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澤東同誌在《告別司徒雷登》中指出:“許多過去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壹多對國民黨手槍怒不可遏,寧降不屈服。”高度贊揚聞壹多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我們民族的英雄主義是聞壹多先生精神品格中最重要的方面,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我著重寫聞壹多先生是壹位“勇敢的革命烈士”。
但聞壹多先生壹生的主要身份是學者,也是詩人。所以本文前半部分描述的是聞壹多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是如何投身學術的。他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幾年,終於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著重說明聞壹多先生是壹位“傑出的學者”。
聞壹多先生前期致力於學術,後期致力於民主運動,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個傑出的學者,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壹個言行壹致的仁人誌士,他是始終如壹的。
2.這篇文章非常精辟,只有壹千多字,突出了聞壹多先生思想性格最本質的特征。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凝練的詩意語言,精準的抒情論述,讓這篇文章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1)結構嚴謹。作者用聞壹多先生的“言傳身教”來統領全文。前半段寫聞壹多先生“說了做的,沒說做的”,表現出聞壹多先生的“學者相”。到了後半段,聞壹多先生壹言壹行,言行如壹,顯示了聞壹多先生的“革命壹面”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間,使用總是連接上半部分和總是啟動下半部分的句子,使連接緊密,過渡自然。
(2)選材準確。作者選取的材料註重典型性,可以事半功倍。作為壹個“學者”,筆者只選擇《唐詩三百首》、《楚辭修訂》、《古典新解》三本書的寫作。作為壹個“革命者”,選取三件事作為例子:起草政治傳單,在群眾大會上發言,參加示威遊行。文先生的人生經歷比較復雜,作品中充滿了可以描述的東西。作者僅從大量材料中選取這六件事,就已經展現了聞壹多先生嚴謹勤奮的學習態度,無私無畏的奮鬥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壹致的高尚人格。
(3)善於剪裁。材料的運用,作者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有舍有取,有繁有簡。比如文先生研究唐詩,作者沒有寫他研究的是什麽書,有什麽新的發現,而是著重寫他研究的目的和態度:“他要把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吃掉,消化掉”,“他要給我們這個沒落的民族開壹劑文化藥方”,突出了文先生的研究學問,以救國為目的;這些細節,如“不看園我下不了樓”、“頭發淩亂”、“睡得很少”,顯示了文先生的實幹精神;“壹個又壹個大大的方竹紙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小字,如壹群螞蟻在門口排隊”,可見聞壹多先生細致嚴謹的態度。這種切割能有效突出中心。細說,研究唐詩,寫得詳細;而寫《楚辭校訂》和《古典新義》只用了很短的壹段話,不到100字,強調的是“做”和“不說”的意思,表達的側重點也和之前有所不同。人們熟悉溫先生的“最後壹次講話”和他的被害。作者不再過多敘述事實,只是反復強調“運氣好”的緊急情況,摘錄“講話”中最“慷慨”的壹句“出來吧”,描繪出“昂首挺胸,大胡子飄飄”的從容姿態,從而突出了聞壹多先生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些都顯示了作者在材料切割方面的深厚功力。
3.語言生動、簡潔、含蓄,充滿情感美和音樂美。
(1)形象生動。不僅描寫的語言生動,敘述和討論的語言也生動。比如“他在鉆古籍”這句話,本來是壹種敘事語言,無非是說聞壹多在研究古籍,但作者精心選擇了“鉆”而不是“研”,其中包含了隱喻,既有形象,也有意義。而且句式也改成了“鉆到”,敘述也從靜態變成了動態,給人的感覺不再是客觀的介紹,而是熱情的誇獎。此外,諸如“吃光”、“消化光”、“目光長遠”等明顯的例子
(2)精煉含蓄。比如“說”這個詞很常見,但作者賦予了它很多含義。開頭引用的聞壹多自述中的“說”字,意思是宣布他要做的事或坦白他所做的事;第5段中的“他沒說,但他做了”和第6段中的“說”都是誇誇其談,自吹自擂。這裏的“不說”主要是贊美聞壹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作為壹個革命者”,聞壹多的“說”是對革命的宣傳和動員,是對反動派的揭露和斥責,實際上不僅是“言”,更是“行”。壹個“說”字居然表達了這麽多意思!結合壹定的語言環境,靈活賦予同壹個詞不同的含義,發人深省。
(3)充滿感情。這篇文章的敘述和描寫都是抒情的,讓人分不清敘述和抒情。比如“爬得越高,爬得越辛苦;越鉆越狠,越鉆越堅持。“說是記敘文還行,但是贊不絕口。再比如“昂首挺胸,胡須飄飄”明明是描寫,但贊美和敬佩的感情也是要出來的。再比如“我差點忘了吃米飯”,這本來是壹句很普通的恭維,但後來和最後壹句“他貪吃精神食糧”對比,意思就豐富多了。同樣,“夜少眠”“惜壹寸陰”的句子也不是很含蓄,但跟著壹句未完成的“別離陰”卻給人不壹般的感覺。因為作者有強烈的感情,所以他能讓普通的句子變得不尋常。
(4)富有音樂美。(1)作者善於運用成語或類似成語的結構,如“不看園,不下樓,窮年盡”,“專心致誌,心就會平靜”,“全然不同”,“與過去不符”,“報警後報警,形勢緊張”等。這些詞的結構整齊而有節奏。(2)作者習慣使用對仗的形式,如開頭的“我先說後做”,結尾的“他是口中的巨人,正如他是…………”,“無聲無息,默默無聞”,“觸動心靈,激發誌氣,鬥牛發聲”。他是壹個高標準的人。“這些成對的句子有些是對比的,有些是並列的,還有壹些是比較整齊的對偶句。這些句子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充滿音樂美。
4.記敘文的寫作方法。本文表達的壹大特色是敘述和討論。作者實際上是通過論證來構建文章的。第壹、二段是第壹部分的敘事程序,第七段是第壹部分的總結。兩者都是討論。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提綱,最後壹段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點也有討論。本文多次使用引用,包括開頭和結尾引用,寫作前後多次引用,寫作和主題的引用。多種方式的關照,使文章結構嚴謹,也形成了壹種旋律,壹種氣勢,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這些關心,幾乎都是空談。由此可見本文討論的重要作用。
二、問題研究
1.這篇文章為什麽取了“聞壹多先生的所言所行”這個標題?
本文原題為《言傳身教——聞壹多先生言行劄記》,經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為現名。現在的標題和原來的標題沒有本質區別。問題是每個人都在說,都在做,每天都在做,這太籠統了。放在標題裏是不是太不顯眼太新穎了?如果寫的是普通人,那是真的。但是,聞壹多先生不同。請問:誰發表了“最後的演講”?這樣的演講驚天動地,讓人落淚。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和普通的文字相比的嗎?我想再問壹句:“全國有多少人做出過這樣的舉動?”?這種行為震驚了國內外數億人。比得上任何普通的行為嗎?由此可見,這個標題寫聞壹多先生是恰當的,也是不尋常的。
2.有同誌認為這篇文章的語言是在大呼小叫,用的是大話和文言詞匯,不簡單。應該怎麽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壹位詩人。應該註意的是,他是用詩意的語言寫的。簡潔、生動、形象、跳躍、氣勢,這就是文章的語言風格。不能強求整齊劃壹,就說簡約風格,但詩化風格不好。應該說各有特色,各有各的美。
文言文用詞得當,用得好,可以使文章簡潔,增加語言的韻味。每個人都同意我們應該吸收文言文中的精華。
至於文章的氣勢,似乎是在大呼小叫,對聞壹多先生來說恰到好處。文先生是壹個刻板的人物,有陽剛之美。
實踐說明
先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句子,然後復述課文大意,說出聞壹多前後期思想性格的主要特點,前後期發生了什麽變化,有什麽共同點。
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課文大意的主要特征和聞壹多先生的思想品格,提高學生掌握重點句子、復述和概括的能力。
參考答案:
前期,文先生致力於學術,以探求救國救民的出路。他不畏艱難,廢寢忘食。十幾年後,他終於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後期投身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發聲,面對殘暴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了民主戰士的勇氣,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聞先生前後期所走的不同道路,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但作為壹個傑出的學者,壹個偉大的愛國者,壹個言行壹致的仁人誌士,他是始終如壹的。
第二,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註意劃線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對詩歌失去了興趣,對研究產生了興趣。
他想為我們衰落的國家開出文化藥方。
從3.1930到1932,“看、聽、問”只是處於“看”的初級階段。
4.深夜的光是他的伴侶,因為它打開了壹條光明的路,是壹面“漂白的墻”。
他全神貫註,成了“何不下樓”的主人。
題目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句子中的單詞,從而進壹步理解句子乃至文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