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破壞土地,不可逆轉。土地埋葬城市,更徹底——所謂終極記憶。每壹次記憶的展開,都是“在老地方挖掘到更深的層次”,靈魂會被托付,人們不再只剩下稻草做成的皮囊。
梭羅和陶淵明從兩種不同文化的兩極將土地崇拜解讀為不同版本的“田園詩”。陶淵明在南山附近種豆,在東籬旁采菊。我受不了城市的喧囂,所以把生命托付給豆菊、煙露、市井煙和月光。那些名詞生長在陸地上。
三十歲左右,杜甫開始關註陶淵明。開元二十九年(741)秋冬來臨之前,詩人回到洛陽東北的偃師故裏首陽山,挖土蓋房。"孩子建造房間,在第壹縷陽光下"。這是杜甫第壹次用文學來支撐造房子。詩人說:“舊茅屋下,可以寫新詩。”詩人自言自語,即使他真的住在山洞裏,他也只是壹個帶著面具的“小屋”。
杜甫在壽陽造山居時,他的“家”第壹次被抽象化、固定化——“茅屋”,由此衍生出的詩意壹發不可收拾:離家——漂泊——回家——造茅屋——再離去——再漂泊——再重建——如此反復。似乎陷入了命運的怪圈,溢滿了審美的變數。
2
詩人在夏都有壹個名義上的家是在天寶十壹年(752)左右。
杜甫與李白相識於天寶三年(744年)夏。後來在秋天,他們壹起遊覽了梁和宋,第二年春天又遇見了魯,然後分手了。再次相遇,等待秋天的至日。寒意過後,暗示告別。
辭別李白,杜甫再次奔赴京兆,踏上了漫長的成名之路:天寶六年(747年)參加制作儀式,天寶九年(750年)獻雕賦,天寶十年(751),天寶十三年(754年)獻鳳溪月賦。科舉考試再次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與的奸賊李有關——欺人太甚,卻沒有壹個考生過關?!第壹次奉獻無果。第二次,有了轉機。不知道是《三禮賦》中的不凡典故,還是建築中的儀式感感動了最高統治者,還是什麽原因。總之,皇帝破例讓他去集賢書院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考試,由名人和杜甫單獨觀看。當然考上了,但是最後的任命是由吏部做出的,沒有承諾選調年限。特別難過的是,杜甫第三次向皇帝告白的《馮西嶽賦》,大概是被直接扔進了垃圾堆。
終於回到秋天,回到壹場連綿不絕的雨。
從天寶十三年(754)秋。這場雨延長了詩人的等待時間。“秋來沒見過那壹天,泥土什麽時候會幹?”等待就是這麽無奈。“在城裏,米換米,還不如兩邊談?”連綿不斷的秋雨和高昂的食品價格。夏都和城南,洛陽和長安,河南和河北好像都在鬧饑荒。又壹個秋冬來了,禮部的壹紙任命,加重了詩人的悲觀情緒。“不做河西隊長,就慘了。”任命早在意料之中,河西縣尉也是有素質有財富的。妳為什麽不在乎?不想要就不要。妳為什麽馬上接受了幾乎不如右後衛的去領導政府軍士兵曹?矛盾也意味著否定。這位詩人壹直在自我否定。死抱著名聲不放,同時又生出無可奈何。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兩個方向使勁推,悲傷繼續放大。接下來,壹場更加前所未有的黑暗降臨到了我們的詩人和整個盛唐,仿佛是漫天的幕布。
三
是“從北京到豐縣吟誦五百字”,成就了唐代最偉大的先知。杜甫以極大的悲憫預言了壹場人禍的來臨。“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走在從長安到奉賢的路上,詩人走三步。遺憾的是,京兆華清宮裏的富貴人家,聽不到詩人的吶喊——虛妄的旋律,掩蓋了帝國的假象。
安史之亂和史思明,成就了王朝。這場戰爭持續了八年,拖垮了這個王朝的家產。八年間,詩人先是落入造反派陣營,最後逃了出來,做了小官——左士毅。如果這位學者是認真的,他會盡自己的責任給皇帝出主意。誰知皇上立了個左拾遺的帖子,只是為了擺擺樣子。再加上貴族之間的政治角力,杜甫最終被朝廷拋棄,先貶化州四公從軍,後死於、銅鼓、蜀。
史實和詩歌,在唐代,因為杜甫和“安史之亂”而有了交集。偉大的《詩史》並沒有消除我們的困惑——是詩人的日常敘事記錄了“安史之亂”,還是“安史之亂”讓詩人成了聖人?杜甫以悲憫之心讀世界,以詩為史,描寫那個時代的悲劇,宛如唐詩的壹道風景。
“窮則憂李淵,嘆則腸熱。”嘆氣不是噓,壹哭就讓人哭,再哭就讓人哭。青青是妳的衣領,YY是我的思念。壹個書生是沒有武器的。煩惱是感情。有了真心,報效國家就夠了。
“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但山川和河流仍然存在,樹木和草的春天再次變綠。花瓣像眼淚壹樣落下,孤獨的鳥兒唱出它們的悲傷。”杜甫選擇了格律詩,對平仄、韻律、押韻、對仗都很挑剔,因為這最符合詩人內心的行為尺度——巨大的心理落差上升為壹種高規格的審美儀式——他當著眾人的面把美大模大樣地撕給妳,撕得妳心裂肺,看得驚心動魄。
在任何壹種境界中,杜甫仍然能夠欣賞周圍的環境,對生活保持警覺和敏感,這不僅是出於審美意識,更是他壹生的堅持。不能,因為妳不是真正的歌手。
四
杜甫和李白就像壹個天地。天上的李白,像斷了線的風箏,放飛了,任其流行。怎麽才能忍住?如果妳能抓住它,那它就不是風箏,而是驢子。杜甫趴在地上,提心吊膽地逃命,真像壹頭病驢。驢有驢的理想,像風箏壹樣飛,學不會。有些詩意總是可能的。就像甘源元年(758)壹樣,夏秋兩個波折始終沒有放過詩歌。這和李白大體壹致——他們的詩,無壹例外,都是朝著與寺廟相反的方向生長的——說逃避是對的。區別在於逃避的節奏——那種“入了海洋,壹去不復返”式的拒絕,那種“憂郁的恐懼是疾病趁著黃”式的猶豫。
秋天來了,詩人已被任命在離長安有壹段距離的化州。被流放。然後他就放棄了官職。在《初秋苦熱案》這首詩裏,我們意外地看到了詩人對公務的諸多抱怨。傳記作者普遍認為,杜甫棄官是因為愛荷華州的饑荒。整天糾結於沒用的東西,厭惡超過極限,還是深層次的原因。這位詩人和他的家人住在數百英裏外的周琴。壹個半月,詩人的鄉愁突然泛濫。“他知道今晚的露珠會結霜,家裏的月光要多明亮啊!."“聞到茅屋的味道就想睡在竹林裏。”詩人甚至多次提到小屋,好像在決定要不要長期留下來,做壹個半閑散的人,工作學習。
“我壹生孤獨,失望了半個世紀。罷免官員也要靠人。拘留算什麽?”從公務中解脫出來的杜甫,繼續奔向銅鼓這個理想的人居村落。可惜的是,連在美麗的同壹個山谷裏為膝蓋找個位置都成了奢望。詩人沒有把自己的才華投入到美麗的田園風光中,日常的迷茫成為了僵持的原因。也許是極度貧困造成的。“我不想吃蕨類植物,但我能從毛茨的眼睛裏看到它們。”有蕨類植物和茅舍給妳遮風擋雨就好了。壹路努力的詩人杜甫,好失望——匆匆而又若即若離的茅屋,何時才能得到妥善安置?
五
甘源三年(760)冬春之交,杜甫被流放到成都,住在草堂古寺。唐代成都的冬天不像今天這樣寒冷幹燥。冬天和春天的過渡是溫和的,模糊的,充滿活力的。栲樹的葉子還沒落完,芽已經長出來了。夏天來了。杜甫壹家不得不在雨季到來之前搬進新居。計劃中的草堂,雖然也尊重壹貫的詩詞,但並不是現成的購買,而是文人的簡單方式——寫詩,向朋友要竹木建材,綠化用的花草苗木,然後手工搭建。
後來有善舉的研究者把杜甫的要求列了壹個單子:請王世吾開資,“操心我茅東的事,帶錢過野橋。”向小石要桃,“我要種壹百個桃來要飯,開春前送到浣花村。”我問魏要綿竹。“華軒恩愛,綿竹婀娜,郡高。河前無此物。幸好是綠波。”問何勇要樹,“聽說赤楊三歲,溪旁十畝蔭。”請魏班放松壹下。“壹群非櫸樹柳會生長,青翠不朽的楊梅不會生長。欲存舊日,蓋千年,宜植幾寸。”向許晴要花果。“今天草堂裏的花不多,我想去種。別問青梅黃梅。”
有人說杜甫不勞而獲。我只看到純真。在社區裏,孩子們經常圍著大人唱歌、背詩,唱壹首歌、背壹首詩,大人給壹顆糖。我們不認為孩子有損他們的尊嚴。他們唱歌、朗誦詩歌,作為壹種可以計算和交換的價值,與成年人分享快樂。杜甫寫詩求物,建詩小屋。類似流水賬的詩句告訴我們,詩人的草堂,造的幾百棵樹,種的幾百棵樹苗,造的幾百棵草,從來沒有自稱是個人私宅。
杜甫懂得與榿木共夢。在那個可憐的春天,詩人種下了茅草屋,不到三年後,有了十畝樹蔭。不壹定給浣花溪的美景增添三分,但壹定會豐富草堂的安全感。
草堂之於杜甫,猶如春天之於唐朝——真的是很久很久了!浣花河畔,詩終於可以隨心而流了。夏天到來之前,茅草屋竣工了。“背唐果入白茅綠蔭,邊河路熟遍綠野。栲樹林妨礙太陽唱風葉,籠竹煙滴。飛將軍暫且將孩子算在內,頻頻來談新窩。別人比楊雄家還錯,還懶,無意開玩笑。”毛的打獵和跳舞,以及他的叫喊都是鼓舞人心的。籠竹煙雲飲,燕語啼滿天。歡呼吧,只為小屋的厚重,實用,接地氣。生在地球上是為了和平生活!
可以松壹口氣了...
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在人間。杜甫的桃源明明就在眼前——可預見的都是春天——詩意而溫暖。
六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唯壹的日常居所。也許絕對是。除了成都,詩人還去過朗州、綿州、杭州和子洲。因為生活輾轉反側,不得不為壹家人討飯。當然和以前的公務是不壹樣的。我致力於陪眠,嚴武和張藝,但我是壹個參謀。暫時遠離戰爭只是心情好的原因之壹。需要提到的是,他明顯感覺到,離開官場之後,內心有了壹種前所未有的* * *。他累了,需要休息,就像壹只疲憊的小鳥。這個時候,草堂的存在比尋求壹個收入穩定的職位更重要。
因為遠離塵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以草堂為中心的。
曾經的士大夫,現在的村夫,他們之間的距離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巨大失望,生活上的巨大落差,地理上的巨大飛躍,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更是精神上的巨大解放和巨大回歸。
草堂的田園生活大體接近陶淵明的“隱居”。
“花飛有底,人老可能春來晚。可惜現在已經不是快樂的年紀了。放松應該是酒,寄快樂不如寄詩。這個意思是隱藏的,我生下來以後就要生了。”這首詩寫於上元元年(760)。杜甫以“詩”和“酒”享受快感,就像陶淵明壹樣。
“只是用來穿衣服的,經常離酒。眼周無俗物,病而輕。”葛藤素衣,壹大碗酒,江邊的綿竹、刺猬菊、芙蓉、桃李,煙村的細麥、輕花。充滿活力,沒有庸俗的東西,連榕樹都是優雅的。他是彭澤縣長還是工信部外交部長?是五六先生,還是山寨村民?誰能分辨出聲線相同的不同腔體和大面積重疊的背景色和輪廓的區別?
杜甫在浣花溪草堂生活不到四年,卻留下了許多田園詩。陶謙對另壹種生活的描述有自言自語之嫌。王維更像壹幅流動的畫面,更多的是想象的元素。杜甫和他們都不壹樣。壹是實事求是,傳達的信息更可靠;第二,情緒化,開心是真的開心,哭是真的哭,像個老小孩,不做作。
面對成都的春天,我有壹種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沖動。離開長安已經很多年了,詩人第壹次對春天如此著迷。在戰爭的間隙,我們偷了壹縷春光,把它放大拉長,讓我們覺得唐朝的成都仿佛壹直沐浴在陽光裏,並不覺得誇張。那些風景成了詩人療傷的靈丹妙藥。身體上和心理上,它們被外施和內服,就像詩人自我放逐和自我救贖的精神象征。1200多年前,春天,它向我們走來,接著是唐嫣、春風、喜雨、淺紅...被春風喚醒的名詞,那個隨時準備動起來的名詞,驟然舉起,充滿了動感,它準備出來了——它們壹見風就長,壹下子就變了——綠柳之間,黃絲的娘家繁花似錦。是動詞嗎?那為什麽我會被它們的顏色所誘惑,被它們的狀態所煽動,被它們的氣息所左右?會不會是附近的萬裏橋,不遠處的江村,更遠處的西嶺雪山的形容詞?
七
從寶應元年(762年)夏天到次年初春,太上皇和隋朝皇帝相繼去世,新皇帝孫即位。安史之亂最後壹個反派石朝義自殺,河南河北光復。當泉水快要溢出整個盆地的時候,詩人聽到了這個驚人的消息,用壹種即興的審美來回應:“這遙遠的西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 "
杜甫在西南流浪期間,多次提到自己的家鄉,但大多沒有指明具體所指。我覺得詩中的“故鄉”不是關於記憶模糊的出生地,而是有某種情感寄托。以青春的名義和詩人壹起回國吧。壹首七調,四句八行,洋洋得意的韻腳和行雲流水,喜極而泣的語無倫次——回家的節奏有點亂,情緒失控,控制不住的* * *和歡騰此起彼伏。當詩人寫這首詩時,他正住在子洲,以避免壹場意想不到的小叛亂。年過半百,還拖著病體。平靜的暗示是最好的自我治療。大碗喝酒,大聲唱歌。青春不僅僅屬於子洲的三月。
“天下久亂灰暗,道難久常人。”杜甫住在草堂,卻住在別處。
杜甫沒有按計劃向東,向北,再向西...所謂的返鄉節奏,不過是為了表達生命轉瞬即逝的喜悅。如果妳壓抑太久,就不要吐出來——妳的家鄉從來沒有這麽近過,它過去了,它過去了——杜甫返鄉,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
廣德元年(763年),好友嚴武回京,舉薦杜甫為“趙婧功曹”,是參軍前比左世義、四公還高的二品官。明明是升官了,詩人卻沒有出發買船走東闖北,去長安接受北京這份炙手可熱的工作。第二年春天,嚴武再次掌管了梁川(東川西川我們的使團),詩人壹家也回到了成都草堂,然後在嚴武擔任了檢校工部的員外郎。
詩人常常擔心的是浣花溪的“草堂”。事實上,回到草堂,詩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反思自己接受幕府之職的不滿:“老人渴望幕府,深感自己丟了性命。”也有努力自我克制,在農耕中尋求平衡和安逸。對於我關註的《四松年譜》,“猶念四松,蔓草易纏。”擔心四棵小松樹,它們能逃脫蔓草的糾纏嗎?“兩只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敏感的詩人的心,狹隘多疑,在遇到傾訴的對象時,必然會膨脹充盈,成為壹個大酒窖,正反皆有,能釀出醇厚。
八
浣花溪不是“世外桃源”,草堂也不是“東方伊甸園”。杜甫的好日子在廣德二年(764年)秋天結束了——他的小屋被秋風摧毀。
沒有了蜀中最後壹位朋友的保護和支持,連飯碗都成了問題。至少五種疾病,而且有加重的趨勢。我的健康越來越差。小屋成了壹片廢墟。
當然,這些都不能成為杜甫那年秋天哭著搶地的理由。煩惱和憤怒是最重要的。憂國憂民:“國家尚難,軍事革命未平息。”“經過三年皮包骨的奔波,我相信有壹個人是很難走的。”離開官場,寄人籬下。我對助手們的幫助生活失去了最後的興趣:“貧窮是常見的景象,沒有人比我更純潔,也沒有人比我更貧窮。”
在這個讓詩人極度不安的關頭,他需要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壹個出口。
那是壹場考驗壹個人對悲劇承受力的大風。不,應該是龍卷風——悲憤的龍卷風——嚎叫著,叫喊著,裹雲帶雨,翻林拔樹——卷走了整整三層茅草!茅屋竣工的春天。茅草是新的,榿木柱頭和檁椽是新的,泥墻是新的。壹個重量留給另壹個彈簧。當彈簧關閉時,它似乎有壹個堅實的厚度。壹個是留給過去的春天,還有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大風,冬天的霜雪。什麽都不會發生。除了再加壹層茅草,我們還能選擇什麽?
事故終究還是來了。底線完全被推翻了。
風,要刮就刮;雨,想潑就潑!
只有詛咒!
是誰,在暴風雨中,如泰山壹般安全?是誰,壹個人對著千瘡百孔的小屋大喊——“唉,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光是我壹個人凍死就夠了!”
他是在抱怨和哭窮,還是在和時代唱反調?
讀杜甫的詩,走近壹個舊式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我們已經麻木的心開始有了觸角,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動搖,感受到壹大群人的悲歡離合。至於個人出身和地位的差異,並不妨礙彼此的唱功基礎。我們忽視當下和身邊,對壹切習慣和經歷漠不關心,所以在生活中缺乏真誠和善意。有壹種力量叫做真與善。時間的考驗是壹個詩人是否能時刻懷揣著壹個簡單的想法,他的良心和沖動能隨時被觸發,讓他壹輩子都留在不忘妳的主動心。只是傅的描述——壹個中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自我救贖。
“人不是靠耕種和蓋房子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之上的。只有當他在詩意地接受統治者和統治者的意義上安定下來,他才能從事耕種和建造房屋的建設。有詩人,才能真正和平相處。”(德國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草堂不僅僅是壹個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