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握筆,用雙手握筆的方法(寫兩公尺左右的大字)。要點是:右手在左手下方,右手握筆中上部,拳心向內,距離腹部約10 cm,手臂向下,左手握筆上部,拳心略偏右,距離左胸約15 cm,手臂自然下垂,臂根適當離開上身。兩個拳頭之間的距離大約是30到40厘米。這種巨筆的總長度壹般適合書的高度。
1.在桌面上寫字時,上身微弓向桌面,左手支撐桌面,右臂擡起,臂根離開身體,肩膀放松,手肘向下傾斜,手掌下垂。雙腳與肩同寬,右腳在前,左腳在後約半尺。膝蓋可以輕微彎曲,但不能超過腳趾。在力的分配上,左手和腳形成壹個穩定的三角形。根據書寫的需要,身體的重心要在兩腿之間變化,左手支撐桌面的力度也要變化。
2.在地上寫字。以地球為書桌,彎腰用雙眼俯視鋪在地上的紙張。上身微微弓起時,頭部不能超過前腳的腳尖。左手自然彎曲放在左前側,雙腳弓步。左腳腳趾與右腳腳跟之間的距離約為50厘米(見下圖)。根據寫作的需要,身體的重心要在兩腿之間變化。向前移動時,先將整個身體的重心轉移到不動的右腿上,左腿向前移動,先用腳跟輕輕觸地,再將腳掌放在地面上。後退時,先將整個身體的重心轉移到不動的左腿上,然後將右腿向後移動,腳尖先輕輕著地,然後腳跟穩穩著地。步伐、呼吸、書寫要協調。快速、靈活、準確地移動斷步,腳跟稍離紙面,腳掌不摩擦紙面。寫字時穿軟底鞋或純棉襪子。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墨,字之血也。水墨比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書寫質量。因此,很好地掌握和運用它們,發揮各自的優勢是非常重要的。飛影說:“(墨)流蘇太濃,濃了就落後,淡了就不精彩。壹旦它的色度適中,就倒入其他器皿中進行潑灑...如果妳在宿墨停留的時間長了,妳就不會出現在書中了。”古代用墨經驗值得借鑒。當今已進入書法多元化時代,書單的墨色也應與時俱進,吸收國畫、音樂、外國書畫等經驗。如果用國畫用水斷墨法(即先將毛筆蘸適量墨水,再將筆尖蘸清水)和斷墨法(即筆肚留適量清水,再將筆尖蘸墨水),輔以不同的筆觸節奏,紙張上會出現豐富的墨色變化,有時還會出現白飛。如果文本是用全厚墨或全淡墨書寫的,那麽可以通過全厚墨文本標題和淡墨文本標題的方式來改變墨色。如果題目較長,也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永遠不要用宿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壹些墨水存在發灰的問題,可以通過在墨水中加入壹點藤黃來改善。
把墨水倒進容器裏。不書寫時,用與正式書寫相同質量的宣紙,測試墨水的含水量和紙張的吸水性。如果墨水中的水分太多,就要想辦法使其合適,或者可以加快書寫速度,或者更換吸水性強的宣紙。書寫時也要充分考慮天氣、環境溫度對墨水的影響,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突發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不考慮以上因素,不要盲目魯莽。
寫單子需要很好的墨水量,但是要克服毛筆從容器裏拿出來的時候墨水不斷滴在紙上的問題。如果妳想讓妳的筆肚子裏有更多的墨水,妳可以用龍鳳來代替。如果用長鋒毛筆,可以左手拿著廢宣紙,在微微凸起的筆頭下同步到達書寫位置,這樣即使墨水掉下來,也會落在廢宣紙上。如果墨水不小心落在紙上,就要靈活運用點畫,使之豐富、細膩。用巨筆寫書的時候,要請人把筆裏滴下來的墨水帶走。
如果要寫書單,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直徑較大、讀音清晰的書法名家帖和石刻作為模板。以下部分列出供參考。
泰山石谷金剛經和松石都是隸書,有篆、書、行、草之意,而松石則有跌宕起伏、質樸無華的特點。《石門頌》奔放、生動、有趣;渭北的《張夢龍》雄渾雄渾,結構雷同,點畫多變,將方圓熔於壹爐,是北碑中的傑作。袁妮的墓誌銘精致典雅,富有魅力;顏真卿的楷書蒼勁有力,端莊凝重,線條極富彈性,是寫榜書的絕佳範本;米芾的行書《洪縣舊事》、《多景樓》、《梅花賦》、《苕溪詩》、《舒蘇帖》等,筆法細膩,跌宕起伏。明末清初,王鐸的《兩詩觸意》、《憶國文》等書法帖,打破了沈寂的條條框框,藝術地切割了空間,開辟了條條框框的新境界。孫的《樸樹》是書法史上獨樹壹幟的文學藝術草書帖。真武的《心經》和日本平安後期藤原佐理的《頭格帖》都是優美婉約的書,用筆含蓄,墨韻幹濕,構成了壹個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