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道湖
仙道湖位於陽新縣西城王瑩鎮。因湖邊懸崖上掛著壹塊古代牌匾而得名。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是湖北省政府批準的省級生態旅遊景區,是鄂贛交界的旅遊勝地。
仙道湖位於幕阜山系北麓,1002座小山浮出水面,點綴著碧波。仙道湖245平方公裏範圍內,全是深山峽谷,植被茂盛,地廣人稀。湖水清澈見底,年透明度7米以上,部分水域達到10米,屬國家壹類水質;空氣中負離子濃度為101每立方米;盛夏日平均氣溫約25℃,隆冬日平均氣溫約8℃。仙女島湖四周峰巒起伏,青山綠水,溶洞密布。洞內泉水充盈,習字洞、仙牛洞、雙龍洞、仙人洞、董家洞、董家洞等十分壯觀。
●凈湖濕地
長江以東,縣城以西3公裏,是典型的淡水湖淹沒沼澤,是淺水湖泊和沼澤草甸並存的濕地生態系統。網湖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種類繁多。魚類74種,還盛產中國特有的國寶——中國貽貝。網湖鳥類152種,其中國家壹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29種,省級保護動物41種。每年候鳥遷徙季節,這裏生活著3600只天鵝、400多只小天鵝和6000多只大雁,是中國僅存的天鵝棲息地之壹。2006年8月21,被列為湖北網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後山(後腦山瀑布漂流景區)後山原名後腦山,風景秀麗。宋代大文豪蘇軾曾遊歷於此。
後山瀑布是陽新縣最大的瀑布。距縣城約38公裏。瀑布的源頭是壹處名為“仙姑泉”的泉水。瀑布的壹邊,絕壁如崖,山石欲墜;古藤的壹面打結,布滿荊棘。荊棘中隱藏著壹個洞穴。洞內有數不清的鐘乳石,還有石柱、石筍、石屏,洞內還有許多小洞。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位於陽新縣竹林塘湖附近的胡夫山上。整個墓地占地427畝。墓園位於南北,整個建築與山體自然分布。根據主峰兩翼的布局,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形式,分為高低7層平臺。由264級臺階連接而成,具有民族精神和現代風格的主體建築建在750米長的主峰上。烈士陵園被民政部1989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被民政部1995命名為“全國愛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2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湖北省首批15個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之壹。龍崗新區龍崗鎮位於陽新縣城西南50公裏處,西南與銅山縣接壤,南接江西省武寧縣,東接瑞昌市。景區有龍潭橘、步雲塔影、朝陽黎明、朱槿雲峰、巖泉瀑布、松濤陵園等多個景點。1925年,中國共產黨陽新縣第壹個支部在龍崗成立,先後領導了茶寮、朝陽、黃橋鄉的農民暴動。1930年,彭、何長工等人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進入龍崗,開辟了以龍崗為中心的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在鄂東南設立中共鄂黨南特委和蘇維埃政府,設立軍校、報社、銀行、醫院、兵工廠、紡織廠、軍校工廠等48個機構和單位,成為湘鄂贛邊界的鄂東南21蘇區。彭故居、鄂東南特委機關、彭陽學校等40余處革命遺址仍保存完好,其中36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鄂東南特委書記吳智敏和3011紅軍戰士也葬於此。富水水庫位於陽新縣西南部,距陽新縣城34公裏,位於龍崗革命遺址群和仙道湖中間。富水水庫是湖北省第二大水庫,水面8萬多畝,總庫容654.38+0.764億立方米。水庫大壩長941米,高65米,氣勢磅礴。大壩北端有壹座富水電廠,年均發電量1.4億千瓦時。南端有8個泄洪閘門,9x12m鋼弧形閘門。富水水庫曾經是壹個古老而繁榮的城鎮——陽信鎮。陽新鎮從三國到隋朝的300多年間,壹直是陽新縣和富川縣郡(縣城)的所在地。景區內有鳳棲洞、鐘繇墨池、孟佳墓、王智墓、王宓山、明牌樓、明陵等遺跡和景觀供人們遊覽。文峰塔位於興國鎮以東4公裏、寶塔湖以西的橫亳州上。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塔呈六邊形,七層,高度21米,磚石結構,造型典雅。塔基周長33.6米,塔身自下而上遞減,底層高4米。用長主石建造,二層及以上全部為磚砌,壁厚2.2米,頂部有鑄鐵塔閘。每層都有屋檐,都是疊磚砌的。屋檐貼瓦,檐角鑲雕魚尾翼,檐下刻有裝飾圖案。底樓南側有壹個拱形檢票口,二樓以上兩側各有壹個檢票口。1938年9月,日軍向文峰塔開炮,擊破塔中部東南的塔壁。但這座塔極其堅固,依然巍然屹立。重建於1986,恢復如初。奇峰禪林(奇峰寺)位於奇峰北麓,公路直達。寺廟已建1200多年。唐德宗元年(公元780年),石仔從青海拜泉祖居來到山主歐陽高比家,住在建宅,奠定了禪林的基礎。占地60余畝,建築面積1964平方米,為兩棟二層小樓。第壹座建築是天王殿,殿的上層是藏經閣,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和出版物,是寺內僧人學佛的地方。前面是第二座大雄寶殿,建築宏偉。中間是壹尊釋迦牟尼坐像,高1.5米。他的門徒阿難和葉佳是分開的。在與佛像並排的左右龕裏,左邊是普賢,右邊是朱雯。佛的大龕後面立著壹尊觀音菩薩像,左邊是壹個好孩子,右邊是壹個龍女。大雄寶殿兩壁的佛臺上,塑有十八尊形態各異的羅漢坐像。
●李清古民居
位於筆架山北麓,是壹個名為李的村落,始建於明朝。其間,李氏宗祠雕刻精美,金質飛揚,色彩厚重,金碧輝煌。64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中,古樹參天,石徑幽僻,與李清塔、虎雙洞等景觀相對應,形成壹個藝術整體。大王殿(武宮)位於大王鎮半山腰。它是當地人為了祭祀三國國王孫權而修建的。它建於宋代,曾多次翻修和擴建。現有兩棟建築。第壹重兩層,有東西兩個瞭望塔。第二個是大雄寶殿,單檐歇山頂,寬5間,深6格。寺內有孫權雕像1尊,寺外有亭子等8處景觀。四周林木蔥郁,竹林環繞,四季陰涼。王宓山位於富水水庫大壩下方6公裏處的大橋村。山上矗立著壹塊王宓石,高約10米,占地約15平方米。石頭上長滿了青苔,生機勃勃,就像壹個女人帶著孩子向東看。魏文帝曹丕在《王宓石》壹文中記載:“武昌陽新縣北山有王宓石,形似直立之人。據說以前有個賢惠的女子,丈夫在軍中,上了國難,體弱多病的兒子被送到這山上,化為石頭。”古代文人有很多詩詞。
●李彥石故居及李祠堂
位於浮圖鎮東六公裏處的李星灣玉元村。
李立石故居建於光緒三十壹年(公元1905年),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有廳、檁條、祠堂、廂房等臥室680平方米。有700平方米的房間供管家、仆人和廚師使用。室內結構精巧,以對稱的木柱為支點;橫梁大小相同,由對稱的弧形木材支撐。大廳被雕刻的門板隔開。門框和門扇都精雕細刻,並塗上金色。大門的檻上,橫匾上刻著“光祿大夫”二字。客廳是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結合。
李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建築面積168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戲臺、看臺、正殿、廳堂、祠堂和五大建築。此外,還將建造860多平方米的房間,如正殿、易學、茶酒廳和磨坊。都是用青石、青磚、布瓦、木材作為建築裝飾材料。屋頂瓦片飾以彎曲的龍紋,收集雨水,排入室內天井溝;柱子基石呈寶瓶狀,精雕細刻;大梁是按照木材的自然形態加工的,是彎曲的。祠堂集公祠、易學、戲場於壹體。陳先甲墓(又名先甲花墓)位於浮圖鎮西南5000米的陳先甲村。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它由牌坊、前廳、祭壇、墳墓、墓碑、護欄等組成。全部用青石制成,刻有“雙鳳旭日”、“犀牛望月”、“六合同春”、“魚躍龍門”等。石牌坊高7米,有三門,寬約15米。墓主人陳先甲當時是個富商,樂善好施。他的祖先陳仁源在明朝時捐了兩萬多元幫助人民。他被明朝鄭德皇帝授予金匾,上書“陳仁源之門,義民之象”。牌匾依然存在。該墓因其歷史和藝術價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蓮寺位於龍崗鎮以西約3公裏的龍符山上。寺廟占地20000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據現存的《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佛光燈會施樂》記載,該寺由弘真祖師住持,僧人50人。1938年秋,被日軍放火焚燒,只留下壹座石墩、壹座燒錢爐和壹座小石亭。1991年,歸元寺受戒的小和尚延覺在舊址上重建佛寺,改名為寶蓮寺。2000年秋,在武漢、溫州、廣東等地居士的熱情贊助下,他到緬甸購買了32尊價值40多萬元的玉佛。其中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等三尊巨佛高達6米,每尊近20噸,為鄂東南罕見。聖旨廣場(又稱聖旨牌坊)位於富水大壩北端的石角村牌坊灣。建於明英宗正統六年(公元1441)。建築高14米,寬12米,木結構,兩層。下層4柱3門,中門寬6米,門楣上有“京表方藝”四個大字,為明英宗所書;上層樓寬8米,高6米,中間掛“聖旨”二字,二字1米見方,結構嚴謹,筆法雄渾;上面有100個鶴形牌坊,鶴形牌坊用“聖旨”牌支撐,寓意“百鶴朝聖”;牌子下有橫匾,寫著“楊昭義門”,也是明英宗所書。根據楊的家譜,明朝第六年,是壹個荒年。楊昭買了1000多噸大米,送到州政府救災。英宗聽說後,下令建牌坊給楊看。高俊,聖旨牌樓,造型新穎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築。基督教堂位於井頭山99山包西朝北的山麓。建於1998年2月,同年4月30日經黃石市民族宗教局批準登記為基督教聚會場所。建築三面環山,北臨撫河,三面橘樹,四季常青。附近的基督徒每周日下午都聚集在這裏念經、做禮拜。鐵佛寺位於井頭山99山包中部的北部,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兩座寺廟高聳於山頂,雄偉壯觀。1998年被定為陽新縣重點佛教保護寺廟,成為佛教信眾朝拜和群眾參觀的場所。楓林坡山位於縣城東南20.5公裏,林峰鎮西南,東臨廬山,西臨大德山,北臨雞籠山。主峰碧雲海拔491米,山體突兀高聳。主峰以北,懸崖峭壁;山頂像陽臺壹樣平坦。破山原名碧雲山,因北宋學者蘇東坡元豐年間從黃州到雲州,途經此地登山觀光而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