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描寫李白墓的詩文

描寫李白墓的詩文

李白墓

位於安徽當塗縣東南方7.5公裏的青山(又名謝公山)西麓,顧家村旁。唐朝第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從金陵(今南京)第七次遊歷當塗,投奔其叔、當塗縣令李。次年死於當塗,享年62歲,葬於龍山東麓(今當塗縣龍山鎮)。與龍山隔青山相望的青山,是南齊著名詩人謝舒經常出入的地方。青山雄偉蔥郁,溪水環繞,景色宜人。李白生前很崇拜謝茂的人格和詩風,也很愛青山的自然風光。李白在《遊青山》中唱道:“久臥青山,成青山客。山深雲好,可以享受壹整天。..... "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李白故友範倫之子、觀察員範到龍山拜謁李白墓,並看望了李的兩個孫女。得知李白生前有“越謝佳青山”的遺願,便命當塗縣令諸葛宗主持掃墓工程。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白墓移葬青山。範親自為文章立碑,即唐佐留下的翰林學士李白心墓碑。李白廟就建在墓前。據當塗縣誌記載,自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至清光緒四年(1878年),李白墓在壹千多年的時間裏進行了12次修繕。太白寺毀於日軍炮火。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地農民保護了李白的墓免遭浩劫。今天,李白的墓已經修復。重建後的太白寺保存了壹些耗盡墓葬和懷念過去的詩詞和碑文,陳列了許多著名書畫家贈送的優秀書畫。後院是李白的墓,墓碑上刻著“唐朝名將李太白之墓”八個大字。院內多有松竹花卉栽培,香氣四溢。青山太白墓已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詩詞賞析】李翰林唐杜荀鶴《掛青山》

先生之死算什麽,陶先生正在好轉。

青山月夜,千古詩人。

天地空,功名不在身邊。

誰搬來揚中,來這裏給鄰居唱歌?

李白這位壹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大詩人,終究沒有像民間傳說的那樣,去“九天釣月”或者“水中釣月”。62歲死於當塗,葬於當塗縣太白鄉顧家村古曦東岸青山腳下。晚唐詩人杜荀鶴途經白墓時,深情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什麽是死亡先生?先生,路況越來越好了。青山月夜,千古詩人。”前四句大氣磅礴,正義凜然,充分顯示了李白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和地位:雖然面對墳墓,有人會說妳已經逝去,但妳的精神是不朽的。不是嗎?先生,妳所創造的新風格和藝術精神,在文學史上賦予了永恒的藝術光芒,妳的成就永垂不朽。永遠看青山明月,妳也是永遠的大詩人!這幾句話是用對話的口吻寫的,好像是在和李白面對面說話。它們讀起來是那麽的親切感人,如泣如訴,如怨如羨。

“天地空,名聲不佳。”還傳承著,雖然詩人的骨架在天地間消失了,但他的名聲永遠不會被抹去。這兩句話是對上述四句話的進壹步強調,也為後兩句話“誰搬到揚中來了,來這裏給鄰居唱歌?”考慮到李白的靈魂還健在,詩人可能會感到孤獨,於是設想壹下,如果杜甫的墳墓能遷到這裏,李白就有了可以傾訴的伴侶,兩位大詩人就能在陰間賦詩,成為好鄰居。

自李白去世後,有許多人來到李青山白墓表示哀悼和寫詩。比如,宋代詩人曾鞏在《祭拜李白墓》壹詩中寫道:“世上剩草三千株,林下有二百年荒墳。忠貞不渝,才華橫溢,爭奇鬥艷,依然脫俗,沁人心脾。曾經沒有親戚守住門戶,卻有村民刷了幾頓酒席。我為自己的才華感到羞恥,但我要掛什麽呢?”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就主要內容而言,這首詩是對李白光輝地位的肯定,對他未能為先賢建功立業深感慚愧。詩中的“有幾席鄉親”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人民對李白的喜愛。

相比之下,杜荀鶴的詩體貼、動情、持久、有嚼勁。如果李白知道壹些地下的事,也許能得到壹些精神上的安慰。(周佳群)

【現代散文】久聞當塗有青山,青山有李白墓,故早有壹遊青山,作詩人之願。

通往龍橋鎮的公路旁,有壹座寺廟式建築,壹角白墻壹瓦。這是“唐翰林李白廟”,廟後面是李白墓。寺廟花園裏,綠樹綠花構成了壹個翡翠般的世界,水邊的亭臺樓閣點綴其中,宛如壹座徽派園林。沿著林中走廊,我們來到了太白寺。祠堂是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雖不及宮塔雄偉,但也端莊、古樸、宜人。壹進門,我就看到壹個屏風,上面有宋代著名畫家梁傑畫的李白肖像。東西兩廂是展廳,展示歷代著名藝術家關於李白的詩和畫。祠堂正殿正中,有壹尊李白像,頭戴黑頭巾,布鞋,身穿素色錦袍,腰纏壹帶,右系酒葫蘆,左系青刀。右手自然垂下,左手在後,捧著壹首詩。目光明亮,黑胡子飄飄,威風凜凜,瀟灑倜儻,壹幅酒後詩人的氣度。大殿兩側嵌有六塊石碑。刻在上面的李白半身像是從故宮南潯殿的老聖人畫冊上復制放大的。壹件是李白的《最後壹首歌》,這是李白最後壹首詩。詩中說:大鵬飛八代大震,蒼天無力。

余風激我,遊芙蓉掛石。

仲尼死時誰流淚了?

在詩中,詩人把自己比作大鵬,說自己偉大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半途而廢;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受到束縛;希望後人繼承他的理想。他感嘆自己生前從未遇到壹個知心朋友。還有四塊石碑,上面刻有唐代李華、劉、範和裴敬的題字。穿過祠堂,我們來到了修竹郁郁蔥蔥的墓地。墓地是壹個庭院,松樹環繞著詩人的墳墓。土墩圈由170多塊青石砌成,高約7米。墓前的墓碑上刻著“唐代著名聖人鞏俐太白之墓”,據說是杜甫所寫。

我曾經在當塗縣的檔案中讀到過壹些關於李白去世前後的記載,說:

“唐商遠二年(公元761年)末,李白第七次由金陵遊當塗,拜訪當塗縣令李,不久病逝,將書稿交給,請他編序。

“湯寶英元年(公元762年),62歲的李白因病情加重(膿胸穿孔)去世,葬於城南15裏龍山東麓,與青山隔河相望。青山是南齊著名詩人經常遊歷的地方,故名謝。李白生前心懷感激,多次到青山尋訪故地。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白死後五十八年,白友範倫之子範來拜李白,迎娶農夫的兩個孫子。說:‘先人立誌青山,葬於龍山腳下,近於地而非有意’。範乃同、當塗縣令諸葛宗將李白墓移至縣城南十五裏青山(今址)西麓

青山不老,詩人不死。他的壹生,將永遠以不朽的詩篇,跨越時空而存在。(小舍)

【民間文學】關於李白溺水的民間傳說很多。壹個是李白跳河後,浮屍逆水而上,然後沿著古曦河漂到青山腳下,被當地居民打撈上岸。如何埋葬不死之身引起了壹場小官司。

李白的舊友、江南名人高有芳認為,李白落水應該是采石埋的。青山隱士陳,堅稱李白熱愛青山山川,生前曾“謝家清山”。做謝公鄰居的最後壹個願望,應該是葬在青山。兩人辯不過,就報了官府,縣令來審。

縣長的名字叫王連清。他得到報告後,馬上就來了。問起原因,高友芳和的隱士陳又爭論起來,互不相讓。采石和青山人為了安葬李白也參與了爭論。縣令以為安葬李白是壹件全民皆大歡喜的好事,萬萬沒想到,卻引起了壹場風波。因此,他命令父母跟隨他回到城市,並在做出決定之前提出申訴。到了衙門,縣令下了轎子,安排父母在兩邊簽押間等候,自己轉身進了裏間辦公室。那位女士看到了,就問為什麽。縣長嘆了口氣,講述了詳情。女士聽後笑著問:“警官,妳還記得李白的壹首詩嗎?雲要衣花使其像容,何不使其“雲分衣花使其像容”而來此例?”縣長壹聽,忍不住笑了,連說:“妙!精彩!”大堂裏,縣長坐首位,家長坐兩邊。縣官說:“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有壹個共同的心願,都很佩服李白。縣裏不僅理解,而且贊賞。”父母微笑著點頭。見效果,縣令繼續道:“可是李臣先只有壹個,分不開。為了不辜負雙方的感情,也為了符合法律法規,縣裏首先要求家長要冷靜,壹定不能失控,讓墮落仙女不安。不知道家長怎麽看?”聽了縣長的話,父母頻頻點頭,異口同聲地說:“讓縣爺爺決定吧!”縣令先念序言,再念判詞,壹字壹句地往下念:“李白捉了月亮,采了石頭扔在河裏,逆流而上。妳埋了仙人的屍體(青山裏的隱士),妳埋了衣服(指的是高友芳),縣裏的神父來了現場。先去采石,再去青山。”縣官讀到這裏,見高友芳不情願,便加重了語氣,接著往下讀:“命青山立刻照辦。公瑾將被穿好衣服,洗幹凈,擦幹,大轎子將被擡四次。郡將尊禮送采石,鼓將滿。”邊讀邊笑。(況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