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是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壹!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嶽麓山四大楓樹景區之壹——橘子洲。嶽麓山,位於古城長沙湘江西岸,是壹座城市型山嶽風景區。已開放的景區有廬山景區和橘子洲景區,其中廬山景區為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廬山寺、雲路宮、新民學會舊址等。
嶽麓寺的風景也很美。嶽麓山是南嶽衡山的山腳,壹直延伸到長沙,是南嶽2峰之壹!海拔295米,依傍湘江。這裏古木參天,溪水蜿蜒,山色秀麗,景色宜人。夏季楓林郁郁蔥蔥,濃蔭蔽日,深秋層林盡染,紅葉如火。杜牧的“停車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形容這裏的景色。嶽麓寺位於嶽麓山下,左臨青峰峽,右飲白鶴泉,前臨長島河西馮丹和香流,後倚渝北風雲和深山林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驚嘆“高堂驟壓倒天,遠眺長沙,疑欲吞”。
愛晚亭位於湖南嶽麓山夏慶豐峽谷。創建於1792,名字來源於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與琵琶亭、蘭亭、醉翁亭並稱為中國四大名亭,是革命活動勝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檐八柱的亭形,琉璃瓦,亭角飛起,遠遠看去像是在飛。亭內有彩繪藻井,東西兩側掛著鍍金紅底的“愛晚亭”,是時任湖南大學校長李達請毛澤東題寫的。
廬山寺始建於西晉太史四年(268年)。由敦煌菩薩戴笠弟子李法沖創立,原名慧光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距離佛教傳入中國只有200年左右。因此,它不僅是湖南第壹座佛教寺廟,也是中國早期的佛教寺廟之壹。繼開山祖師朱法沖之後,金代居住在西麓山寺的高僧還有法道、法成等。南北朝時期,廬山寺受歷代統治者保護,多有官員留書藏石,建正殿,“寺內建涅槃像”,“亭中獻貝葉”,使寺內建築更加完整。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文帝在廬山寺建佛塔,供奉印度僧人帶來的舍利子。文帝九年(589年),天臺宗創始人智壹遊歷華涇、湖南,住廬山寺講經,宣揚天臺宗“壹念三千”、“三真、和合”等教義和“以圓飯止觀”的禪法,大大增加了寺院的聲譽。唐代的廬山寺廟雄偉壯觀,規模宏大。杜甫稱之為“廟門高開,廟腳插入赤沙湖”。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毀佛時,廬山寺所有寺廟被毀,僧人四散。玄宗初年,逐漸恢復。凈岑法師在舊址重建慧光寺,改名廬山寺。寺內的“虎岑堂”是為紀念他重修廬山寺而建。元明時期,廬山寺荒廢,繁華壹時。萬歷年間,明神宗請(1573-1620)苗廣在青峰峽寺舊址重建大雄寶殿、觀音閣、萬佛堂、藏經樓等建築,並命名為“曼居集”。
廬山寺的建築範圍在青峰峽以上,青峰峽以下的大殿還沒有恢復。明末,禪寺毀於大火。清朝康熙年間,在譚智大師和文星大師的主持下,廬山寺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修建,錢坫、大雄寶殿、法堂、方丈房都煥然壹新。有很多詩人和僧侶,如米貴、田放和李雲,這是所謂的中興時期。抗戰時期,廬山寺內的彌勒殿、大雄寶殿、禪堂、齋堂等建築大部分被日軍飛機炸毀,只剩下山門和觀音閣。1953年9月,長沙市人民政府將廬山寺交由佛教組織管理使用,寺內有7名僧人。“文革”期間,廬山寺被毀,僧人被趕出,變成了公園。1983年,廬山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嶽麓公園將廬山寺交由長沙市佛教協會管理。1985 65438+10月,僧人入寺,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佛事活動,重建了大雄寶殿、彌勒殿、講堂、神堂,使這座古老的佛寺初具規模。1994年8月,盛輝和尚被任命為該寺住持。1999年6月,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湖南第壹所佛學院成立。
廬山寺現在的總面積是8428平方米。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主要建築組成。唐代,頭山門在湘江之畔,頭山門在湘江之畔。杜甫寫過壹首詩:“廟門大開野,廟腳插赤沙湖。”二山門就是今天的足寺山門。山門呈拱形,題寫“古路山寺”,旁邊有對聯:“漢魏第壹景,湖南第壹景”,可見其歷史地位。進入廬山寺大門後可以看到放生池,先進彌勒佛殿,佛臺上供有彌勒佛像。彌勒殿左側有鐘樓,右側有鼓樓。金鐘是大雄寶殿,即正殿,寬七間,深六間,重檐歇山頂。殿內佛臺供奉釋迦牟尼佛三體佛像。大廳左邊是五景廳和客廳,右邊是報告廳。後為觀音閣,又稱藏經閣。亭前有兩棵羅漢松,名曰“六朝松”。兩樹相對,枝椏交錯,恰似壹個隘口,名曰“松關”。亭右下方有壹口名為龍泉的井。沿青峰峽走廊攀登,經佛塔、觀音閣、藏經閣、講堂、法華泉,到達山頂法華臺。
廬山寺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場之壹!歷代高僧眾多,有譚潔、全悟、錢智、大乘、守冷言、惠晶、慧琪、行者、凈岑、善慧、智海、寒山德清等。智壹、寒山等著名宗教領袖也到廬山寺講學,弘揚佛法。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天臺宗創始人智壹遊歷華經、湖南,住廬山寺講經法華經,宣揚天臺宗“壹念三千”、“三真、和合”等教義和“圓寂”的禪法,宣揚《法華文軒》等天臺宗名著,後人將其講堂命名為講堂。今講堂已毀,原址在今蔡鍔墓。唐代高僧大乘和唐德宗曾去西藏講學,宣揚禪宗。當時,西藏僧侶開始流行,30多名貴族婦女從中出家。後派人從印度邀請弟子連花生傳印度佛教,於是發生了長達三年之久的兩派之爭,史稱“兩派之爭”或“拉薩之法”。據西藏史書記載,辯經失敗後,大乘回到內地,在嶽麓寺修行。大乘與蓮花生之爭,至今仍是國際佛教學者的研究課題。宋代廬山寺詩僧眾多,有山雲、文怡、叢月、蘇晴、慕哲、吳欣、惠洪、智才、智海等。,也就是所謂的中興時期。明朝末年,寒山大師德清(1546-1623)壹個和尚,曾經住在壹個寺廟裏講學。當時的文壇領袖如李東陽、張勛、張邦正、蔣錫愚、陶汝鼎、馮壹迪、胡等。都紛紛效仿,留下了好句子。
廬山寺有著悠久的佛教歷史,也有著深厚的佛教遺跡和文化積澱。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是廬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刻於古廬山寺的。明代有亭蓋,清鹹豐年間移嵌於嶽麓書院墻內,文革中被毀。殘碑現保存在湖南大學。紀念碑高2.72米,寬1.33米。這是唐代大書法家李詠寫的。碑文四個大字,即“廬山寺碑”。內容描述了廬山寺從晉初的興衰,到唐開元立碑,寺廟修復的過程和歷代禪師所傳的佛教教義,也描述了嶽麓山的風景。全文65430。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的米芾,以16字書寫“襄陽米芾隨道人光輝來,元豐庚申元日”。廬山寺碑集漢魏碑之長,對後世書法藝術影響很大,受到歷代書法家的推崇。李詠(678-747),字太和,揚州江都人。他以工筆、演技和楷書聞名於世,獨樹壹幟。這塊碑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蘇軾、米芾微攻基本法,元代書法家孟玥“壹意寫大字”。明代董其昌稱贊他“右軍如龍,北海如象”。
嶽麓寺有豐富的佛經和古籍收藏,如嚴、吳道子、木樨、的石刻觀音像,關修的《十六經真跡》,項繡懷素草書《自傳體卦》。
嶽麓寺也是中國歷代詩歌的源頭:唐朝時,廬山寺如日中天,規模宏大,殿堂雄偉,名聲大噪。文人墨客爭相遊歷,或寫詩,或作文,給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佳作:杜甫有壹句“廟門高開,廟腳插赤沙湖”的詠詞。韓愈、李詠、劉禹錫、沈傳師、唐宓、魏禪、劉長卿、宋智、曹嵩、羅隱、玉桂、容縣等都曾為嵩山題詩詠佛。到了宋代,嶽麓寺正殿改為嶽麓書院,成為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壹。寺內有許多詩人和僧侶,如譚智、文星、米軌、田放和李雲,被稱為中興時期。他們擅長寫詩,書畫,寫作品。大師著有《嶽麓橫書》、《劍漫篇》、《雲南》和《王》;大師文星著有《妙法精鑒》、《南嶽遊》、《魯玉娥雜詠》和《小雲詩集》。米芾著有《三會語錄》、《南嶽山居詩》、《嶽麓山居詩》。天上有《萬翟詩集》,並編有《廬山寺誌》三卷,使我們對廬山寺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明朝末年,有壹個叫寒山的和尚,曾經住在壹個寺廟裏講學。李東陽、張勛、張邦正、姜希雨、陶汝鼎、馮壹迪、胡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著名的故事。
長沙嶽麓山的麓山寺和愛晚亭多了解壹下怎麽樣?,輸入:/ask/AE 01821615730966 . 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