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庵建於南宋年間(1127-1279),名為“潭仔庵”,位於後溪源潭山上。後溪山脈自北向南,山巒重疊,綿延數十裏,歷經宋元明清數百年。尼姑庵位於童淵左側約100米處的源潭仔山港。明嘉靖四十年(1564)東移至鹿眠湖,現遺址仍在。
惠來縣成立前,後溪山屬海豐縣龍溪渡(解放後後後溪山屬普寧縣)。當年的龍溪渡,南起甲子崗,北至大南山望天石,西至後西山(包括雲羅本坎、梅林、高埔、大坪及全山),東至陽玉閣,與惠來城接壤,縱橫百余裏。
嘉靖四十三年(1564),萍鄉府陳(陳美鳳第五代孫,任滿回鄉,至源潭庵)與僧人商議重修。和尚們告訴他,他們昨晚夢見有壹群鹿睡在山頂的小湖裏。陳認為這是壹個好兆頭,所以他在附近的鹿眠湖(即以上的源潭老廟)。“選擇好運創業,董亮很美,就是這座山生產經營的。”取清凈不滯之意,寺名叫圓通寺,有時之貌,山青水秀,山飛升,水行雲流水。如果妳從內心看佛陀,妳應該請求神靈保佑妳。人家鹹鹹的說是西部小天空。"不久,巨野縣令陳雪坡(陳的侄子)回老家做官,邀請他參觀寺廟,和尚們告訴他,他們將修建寺廟。第二天,他們爬上了山,遠遠望去,有壹群鹿在湖邊睡覺。所以建議拉進來,在山塘腳上下擴大0.8畝的面積。”奉佛祭祖敲金玉,氣勢磅礴。”“紀念碑”展示了童淵安湖的美麗景色和宏偉規模。
圓通寺是為企石陳氏始祖所建,歷經廢棄和修繕。七百年風風雨雨過去了。解放後西山地區屬普寧縣,圓通寺舊址還在。前年,陳美鳳的港商陳全基先生委托友和、等十三人主持重建,煥然壹新。現在普寧市計劃擴大發展旅遊業,圓通寺的古跡和附近的風景會更加美麗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