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邪不壓正》的朋友,壹定對民國時期裁縫喬紅和朱導演愛人唐鳳儀的經典禮服——旗袍有著深刻的影響。以下是關於旗袍這種民國女性服飾的起源和變化過程的壹些基本知識。讓大家更加了解民國時期的女裝——旗袍。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燦爛的現象和形式之壹,被譽為“國粹”、“女子國服”。
唐鳳儀的著裝充分展現了民國時期旗袍在中國女性中的地位。唐鳳儀可以說是全方位精致,但成熟的背後還是有壹顆少女心。同時,唐鳳儀的妖嬈身姿與旗袍相映成趣,女性充分展示了旗袍的優美線條,旗袍充分體現了女性的獨特魅力。
裁縫靈動的紅色連衣裙,代表了民國時期普通人和女人的衣服。普通女人穿的長袍,男人穿的長袍,體現了當時中國含蓄的美。長袍包圍了大部分男女的身體,沒有旗袍的妖嬈或開叉,但在當時的普通人家,女性幾乎都是這種類型的服裝。
事實上,這件起源於旗手長袍的禮服,第壹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性的美好身材。旗袍壹經出現,便成為民國時期,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最喜愛的服飾,並在隨後的發展中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旗袍文化”。
1,由旗袍發展而來。
旗袍不是漢服,是旗手的袍。本來滿族男女都可以穿旗袍,但只有八旗婦女穿的長袍與後來的旗袍有關。
清初旗人所穿長袍,形制為長方形、圓領口,袖窄、紐扣、右蓋,腋部明顯收縮。袍子下部是開衩的,下擺很寬,袍子長到能蓋住腳。旗手的袍子是用壹整塊料子從上到下裁剪的,顏色比較素凈。清代中期,旗人的長袍除了圓領外,還有窄立領,袍袖比清初寬,袍邊壹般垂至腳踝。
清代旗人袍服的造型線條以直線為主,沒有曲線,給人壹種挺拔硬朗的感覺。而且袍子上下壹體,使線條更加流暢,袍子可以遮住腳,八旗婦女的腳藏在袍子下面。所以八旗婦女穿上“花盆底”高跟鞋時,腰線擡高,下肢拉長,使穿著者顯得苗條。此外,八旗婦女頭上常戴著高高的“如意頭”和“下垂的翅膀”發髻,更是嫵媚動人。
但畢竟寬大厚重的長袍沒有曲線展示,還是給很多愛美的女性帶來不少不滿。隨著民國的建立,服裝也成為了時代創新的象征。中山裝中出現了男裝,女性從滿族長袍中發現了女裝之美,摒棄了寬袍大袖的缺陷,吸收了西方的審美情趣,從而誕生了旗袍。這種新型服裝大膽體現了女性體態的曲線美。
旗袍的流行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在流行初期,改良後的旗袍壹改其寬直的特點,將寬直腰(無腰)的滿族長袍設計成收縮袖口,形成腰部,以貼合女性身體曲線。其次,旗袍長度縮短。滿族人穿長袍,腳上常穿四五寸高的花盆鞋。袍的下擺要遮住鞋底,漢人穿平底鞋,沒有高底,頭上高髻。所以旗袍的下擺大大縮短。
改良後的旗袍不僅能凸顯身材曲線,而且通過開衩還能展現女性的腿部,因此深受女性歡迎。此外,20世紀20年代恰逢女權運動興起,追求男女平等、踏足、理發、天乳、上女校、婚姻自由等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女性離家走向社會後,競相穿旗袍,讓習慣了旗人長袍、漢族女子對襟襯衫、束腰外衣的中國人眼前壹亮。不久,女性也紛紛效仿。他們拉上壹塊布,不壹定是高檔面料,甚至是普通面料。在裁縫的巧手下,他們裁剪出了合身的旗袍。
但是旗袍的出現也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張愛玲說:“新開發的旗袍,嚴謹、冷峻、方方正正,帶有清教徒的風格。”當時的旗袍袍身寬松,廓形挺拔,袖身窄,袖口加大,形成“倒袖”狀。
早在上世紀初,“倒袖”就是壹種流行的女裝款式。女裝外套有倒袖的款式,晚清貴族女裝上衣也有倒袖的造型。民國初年女學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裝”也是倒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結合了倒袖的風格,形成了“倒袖”旗袍。
20世紀20年代,在壹些關於宋慶齡的圖片中,有記載說她穿著各式各樣的反袖旗袍。1923 65438+2月21,宋慶齡陪同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大學演講。她穿著壹件黑色緞子做的反袖旗袍,脖子上圍著壹條格子圍巾,前面和袖口繡著壹朵花。1925孫中山於02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服喪期間,宋慶齡穿了壹件黑色長袖反袖旗袍。
宋慶齡在1925拍攝的壹張照片中,她穿的旗袍是壹種特殊的反袖旗袍。從旗袍的邊緣分析,旗袍做工精致,屬於大作。但在30年代,旗袍款式層出不窮,很少見到倒袖旗袍。
此時旗袍的整體特點是小領、小袖、下擺多變,核心是關註腰部。根據穿著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部的釋放和收合上,體現了旗袍的貼身性。翻翻當年的照片,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旗袍穿在每個穿女裝的人身上都很合身,絕對沒有後來制服寬松的感覺。原因是旗袍是千人定制的個性化禮服。
2.旗袍多變。
民國時期的女式旗袍呈現出多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下擺長、腰寬、領口樣式、袖長的變化。
先說領口款式。先是流行低領口,然後流行高領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須配上高聳入耳的硬領才能彰顯時尚。後來領口高到上顎再到耳朵。然後低領盛行,領越低越現代。在低得不能再低的時候,根本不穿領子也是壹種時尚。
旗袍的下擺很短。長時間捂腳,走路時在衣服邊緣掃地,短時間略高於膝蓋。20世紀30年代,旗袍流行長下擺,長到能遮住腳,被形象地稱為“掃旗袍”。
長旗袍壹般都配有高領,緊裹頸部,部分達到下巴。即使是炎熱的夏天,女人穿上旗袍,也不改高聳的姿態。再加上高跟鞋,長長的旗袍襯托出女性苗條的身材。考慮到旗袍穿的貼身,行動不便,於是旗袍開始開叉,尤其是高開叉正好解決了個人行動不便的問題,而且女人走路的時候,高開叉隱約露出白皙的大腿,散發出挑逗的姿態,非常性感。
20世紀30年代,旗袍開始流行。那時候所謂的大褲衩也只有膝蓋高。盡管如此,這種旗袍還是遭到了老派人士的攻擊。但是,露小腿的旗袍並沒有消失;後來旗袍開叉到臀部,腰部變得又緊又窄,女性的美腿充分展現出來。然而,流行了幾年後,逐漸回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的袖子由高到低,有時比手腕長,有時比手肘短,最後變成無袖。
當時旗袍的第二個特點是與西式服裝完美結合,剪裁合體。除了兩邊開叉,還可以前後開叉,左右雙排扣旗袍出現了。30年代末有改良旗袍,借鑒西方服裝裁剪方法,有胸省和腰省(省,特指這裏服裝的獨特設計)。同時首次出現了肩縫和袖子,使得肩部和腋下很貼合。改良旗袍的出現,使精致突兀的女性美成為壹種社會時尚。此外,荷葉袖、開叉袖等西式服裝的裝飾元素也被廣泛運用。
這種西式旗袍可以搭配各種衣服。比如冬天可以在旗袍外面穿上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領子和袖子處搭配皮草飾邊。這些是當時流行的穿著方式。
3.銀丹士林旗袍風靡全國。
隨著旗袍的發展,當時的旗袍制作有兩大流派:北京旗袍和上海旗袍。因為旗袍的起源地在北京,在初始階段,融合了立領、兩邊開叉等漢族元素特點的改良旗袍,稱為京味旗袍;後來旗袍由平面裁剪改為立體裁剪,加入了束腰等時尚元素,稱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長合體,迎合了南方女性苗條玲瓏的身材特點,成為壹種著裝時尚,逐漸取代了京派旗袍。
當然,兩派主要是以風格來區分,而不是簡單地以地域來區分。就是北京的旗袍要麽是京派旗袍,要麽是海派旗袍。京派和海派代表了藝術和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的特點是吸收西方藝術,形式靈活,商業氣息濃厚;京派的風格有官派的風格,內斂簡潔。
近年來,有人提出了“蘇式旗袍”的概念,即江蘇旗袍。這是壹個新的概念,大多是商業炒作的概念,和民國時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不太壹樣。民國時期,由於南京曾是首都,其旗袍風格廣泛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風格上仍屬於海派,只是在具體款式上與上海旗袍略有不同。
民國時期,旗袍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適用性非常廣泛。從貴族婦女到普通人,家庭主婦都可以穿旗袍。旗袍的年齡跨度很大,十多歲的女孩,七八十歲的老奶奶都可以穿旗袍。而且旗袍壹年四季都可以穿,造型可以是單、夾、棉。夏天有單旗袍,冬天有棉旗袍,春秋有夾旗袍,也可以襯其他衣服。秋冬純棉旗袍長袖長下擺,保暖輕便時尚。
而且旗袍搭配範圍廣,受季節因素影響較小,可以搭配多種服裝。天冷的時候可以在旗袍外面加壹件短背心或者毛衣。冬天在旗袍外面套壹件裘皮大衣,領子和袖子處應用毛皮鑲邊。此外,旗袍還可以和圍巾、絲襪、項鏈、耳環、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時尚的東西完美搭配。正因為如此,旗袍成為了民國時期女性的最愛。他們都打扮得風姿綽約,吸引著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