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越來越註重生活環境。在買房子之前,他們應該選擇壹個地點並四處看看。那麽他們應該為逝者選擇怎樣的“生活環境”呢?尤其是目前,墓地以墓地的形式集中。有多少人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為逝去的親人選擇壹塊風水好的福地?
依山傍水的原則
依山傍水,青山綠水是人們普遍向往的美好環境,也是壹個好墓地的基本原則。反映在風水學理論上,就是“山的主人會決定水主宰財富”,意思是選擇山可以讓後代興旺發達;選水可以讓錢滾滾來。石是山之骨,水是山之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水就有生命。沒有水的山好像沒有靈魂,所以風水學有句話:山沒有水,就不要再找地了,看山之前先看水。可見“山之主,財之主”是考察墓地風水最簡單最精辟的概括。壹些註重理氣的風水理論強調藏風聚氣。俗話說“風水之法,先得水,後藏風”(葬書)認為水面越大,聚氣越厚,財氣越厚。
前傾後仰,左右相擁的原則。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恐怕是人們在墓園聽到很多的話。這是風水對墓地周邊地形的總結。其實四面環山,中間是壹個寬敞的盆地。風水學說的“洞”就在這個盆地裏,四面山川都叫“沙”。這種地形也體現在前面提到的“葬”字上,就是字下面的“福”字(讀作拱),意思是雙手捧著,抱在壹起,中間形成壹個中空的洞穴。古人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埋葬之地,所以“葬”字本身就反映了古人的喪葬觀。
屈曲和纏繞的原理
以前的四合院和寺廟都有面對大門的影壁,現代人在裝修時也更註重玄關的設計。影壁和門廊是根據風水設計的,而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它們的作用是避免和阻斷沙耆從正面相撞。墓地怎麽能擋住窒息?風水原理提倡“直則鈍”、“彎則順”。路要彎曲,風景要蜿蜒,就是蜿蜒。曲徑通幽不僅具有風水的實用效果,還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如江南的園林建築。
開放大廳的原則
在古代,當某人成名、做官或發財時,人們往往會談到此人祖墳的風水,稱之為:人傑地靈。風水學認為,唐明的開放有利於培養人才,發展事業。所以,要“上山看水口”,“進洞看唐明”。唐明的意思是墓前壹定要有壹片廣闊平坦的地方,唐明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才能有美好的未來。相反,墓地不應該設在狹窄有限的山谷裏。
回歸自然的原則
在現在的城市規劃中,墓地離城市越來越遠。為什麽不離城市近壹點?祭奠墳墓很方便。不是更人性化嗎?包在高樓中間不是更現代嗎?在這裏,陰宅的風水正好與陽宅相反。城市人崇尚人車合壹,人機(電腦)合壹,工作第壹,效率第壹,而墓地強調自然第壹,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逆風供水原則
墓地也講究“上風上水”。北京的上風向和供水方向都是西北,所以十三陵就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區。西北是根據北京中軸線確定的。這條中軸線北起鼓樓,穿過故宮博物院和前門,南至永定門。中心點就是故宮,也叫紫禁城。
綜上所述,風水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選擇吉兇,這與選擇墓地進行葬禮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發點是壹致的。至於風水會不會造福子孫,那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是選擇壹塊吉祥之地是不會錯的。據說,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和超級富豪比爾·蓋茨在選擇建築設計和住宅時,總是會參考風水因素。
中國很多歷史文化遺產都離不開風水,北京就是壹座不折不扣的風水之城。所以,想懂風水,就得來北京,得去陽宅故宮,陰宅十三陵。
綜上所述,山川有靈無主,白骨有主無靈。如果我們把有靈魂和沒有靈魂的骨頭埋在相當好的有靈魂和沒有靈魂的山川裏,就可以讓沒有靈魂的骨頭有靈氣,沒有靈魂的山川有主人。這在風水學上叫做“調氣”。齊國經營得好,對後世大有裨益,財帛、俸祿、富貴、長壽都可以從這裏走出來。
易經?正所謂“古葬以厚衣為酬,葬於田中央,不封不樹。”葬禮在古代是非常簡單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埋葬死者逐漸發展成為壹件大事。今天保存下來的很多重要文物都是墓葬的遺跡,比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從中國到春秋時期,孔子大力提倡“孝”,重葬之風越來越盛行,延續了幾代人,逐漸形成了壹套宏大繁復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喪葬制度,以及各種精美的。由此,墳墓被認為是埋葬祖先和父母的第壹個地方,可以作為過去的壹種孝道,也可以作為未來的參考。所以從皇帝到百姓,對墳墓的擺放都格外重視。作為壹個為人們選擇埋葬地點的風水先生(風水師),陰宅是第壹位的。
風水理論認為,祖墳的風水會影響後代的命運;壹個國家國王陵墓的風水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皇陵都非常重視陵點的選擇,以求皇權永久。帝王陵墓壹般都位於都城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都是以長安為都城,所以這五代的帝王陵墓大多集中在長安附近。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首都,所以這三代的墓葬都位於北京附近。
唐代帝王陵區位於關中盆地北部,陜西渭水北岸的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山區,東西綿延300余裏。唐陵的特點是“依山為陵”。與秦漢陵墓不同,它們是人工夯築的,墳墓很高,唐陵是第壹座這樣的陵墓。十八座唐墓中,只有顯靈陵、莊玲陵和端陵位於平原,其余都建在山峰之下,居高臨下,形成了“南立北立”的局面。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它位於陜西省禮泉縣以東22公裏的九軍山主峰。九軍山陡峭,海拔1.888m。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中南高峰相望。東西兩側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更襯托出靈山主峰的險峻雄偉。除了周圍群山的護衛,後面還環繞著水鏡,前方是渭水,山水秀麗,更是雄偉壯觀。
從昭陵主峰向南,有167座英雄貴族墓葬,占地約30萬畝。李世民的弓玄居高臨下,兩側排列著陪葬墓,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精神。
甘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於梁山,贛縣西北。據《新唐書》?《高宗年譜》記載,余光齋元年(684年)李治葬於甘陵,神龍二年(706年)重啟甘陵路,武則天葬於墓中。涼山海拔1049米,呈圓錐形,山頂有三座山峰,中間為最高峰,即作為陵墓主體的甘陵地宮,比九君山還要陡峭。南面的兩座山峰比較低,東西相對,形狀相似,就像天然的大門和亭臺樓閣。上面有土墩,形似乳頭,俗稱“乳頭山”。東邊有豹子谷,西邊有大漠谷。整個地形就像壹個仰躺的人體,頭朝北,腳朝南。甘陵因山而陵,因山而墓。氣勢恢宏,規模宏大,陵園可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南、北、東、西城墻基址分別為1450m、1450m、1582m、1482m,城墻均為夯築。內城四面都有門。墓地裏有石雕。除內城四門的壹對石獅和北門的六匹石馬(現存壹對)外,其余石像均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門之間...從南到北,有壹對華表,翼獸和鴕鳥,五對石馬和車夫。有十對石人,還有無字碑、聖碑和六十壹尊“範酋長”像,不減宮中氣派。
北宋皇陵,起於之父永安陵,止於之父徐永泰陵,共有八座陵墓,集中在河南珙縣洛河南岸的平臺上。陵區以知田鎮為中心,僅十公裏的距離內,就形成了相當大的陵區。
北宋都城開封位於珙縣,遠離都城汴京。主要原因是這裏景觀優美,土質優良,水位較低,適合挖墓富葬。南有宋嶽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歇黃河,踏宋嶽”,被風水先生視為“山高水長來”的吉祥之地。
宋代陵墓在地形選擇上不同於其他世代。歷代陵墓都是居高臨下,或依山傍水,而宋陵則是面朝嵩山,背靠洛水。每個陵墓的地形都是南高北低,陵墓平臺位於最低處。原來宋代盛行“五音姓李”的風水術,與漢代的房屋繪畫有關。這種風水術是根據五行把姓氏分成五音,然後根據聲音選擇吉位。宋朝皇帝姓趙,屬於“角”音,有利於仁兵定位。肯定是“東南穹,西北窪”。所以宋代墓葬的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
明代以後的風水特別註重山川之形,所以明清時期特別註重陵墓的風水,在建築的配合下,陵墓的選址和規劃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十三陵,位於北京西郊昌平縣北十裏,公元1409年開始修建長陵,明朝滅亡於1644年。明十三陵的修建持續了200多年,從未中斷。燕王朱迪在南京登基後,計劃遷都北京。永樂五年(1407),皇後徐氏去世後,朱迪沒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禮部尚書趙江和江西著名的風水先生廖進京尋找吉土。
朱迪的人跑了兩年,才找到幾個可供選擇的地方。據說塗家營本來是選在口外的,但因為皇帝姓朱,“朱”和“豬”是諧音,豬要進塗家營必須宰殺,不能用。另壹個地點在昌平西南的陽山腳下,因為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谷”,豬旁邊的狼比較危險,不能用。我也選過京西的“嚴家臺”,但是“顏佳”和“顏佳”諧音,不吉利。北京西邊的潭柘寺風景雖好,但山深地窄,沒有留給後人發展的空間,壹直沒有當選。永樂七年,江西風水師廖等人選定的今陵區終於選定。
清東陵位於JD.COM燕山南麓遵化市馬欄關附近。它北臨昌瑞山,南臨金星山,東臨余念,西臨黃花山。有14座陵墓,150多人被埋葬。
關於東陵的選址,有壹個故事是順治皇帝親自規劃選址的。自從順治皇帝入關坐鎮京師後,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和叔父多爾袞都派人來選陵。秦的兩批田健大臣和風水大師都去過,他們都看中了這塊寶地。回京向皇上報告後,順治皇帝很高興,說要親自去看。不久之後,順治皇帝被許多八旗禁衛和運動員包圍了。他們騎著馬壹路來到JD.COM的燕山山脈,爬上了鳳臺山頂。順治皇帝登上山頂,向南望去,猶如壹條毛毯,盡收眼底。向北望去,群山如潮,綠意無邊。陽光寬廣,紫霧迷蒙。山川壯麗,景色自然。順治皇帝瞻前顧後,左顧右盼,發出由衷的贊嘆。他背對著馬,在鳳臺嶺選了壹個向陽的地方,非常虔誠地向天祈禱,然後量了壹個適合風水的地形,對身邊的朝臣說:“此山草木茂盛,有君王,可為我長生殿。”他壹邊說著,壹邊脫下戴著的白玉手指,舉下山坡,說:“著陸點定為山洞。”於是大臣們在手指停下來做筆記的地方堆了壹堆。後來清東陵的第壹座陵墓就真的建在這裏,也就是順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兩翼為天然沙山。整個山頭北高南低,節奏分明,氣勢雄偉。為了防止墓葬在汛期被山洪沖毀,不僅在建築下堆了樁進行加固,還修建了完備的排水系統。在地面上,利用自然傾斜的地形,設置開放式排水溝,使雨水能夠順利排出。陵墓內的水通過明溝涵洞,全部匯集到龍恩門外的神遼橋下,再從兩邊的水道排出。可見,孝陵的風水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科學選址和建築技藝。
古代風水選址除了生態和實用功能外,還是壹門藝術,非常重視環境景觀的組織。在古代,萬物有靈的觀念導致了對山川的崇拜,並逐漸發展成為崇拜山川、日月、山川的國家儀式。人們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天人合壹”的哲學理念,引導人們用人類的精神、倫理、社會秩序去模仿自然,並把人生理想寄托於此。所以在風水的觀念中,往往有壹種追求美麗悅目的自然,思考環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