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去算命了。
故事得出如下結論:妳做的是對的,但不壹定是對的。從故事來看,和尚下地獄並沒有錯。壹方面,他實際上和屠夫交了朋友;其次,就算交了朋友,為什麽不勸屠夫放下屠刀成佛呢?而是叫他每天早起去殺人!但是,細想之下,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值得玩味。壹個是僧侶是否應該和屠夫交朋友。從我對佛教的膚淺理解來說,佛對整個世界都是慈悲的,和尚是佛教的孩子。他要對眾生寬厚,與人交往時不要像找對象壹樣挑剔。所以和尚和屠夫交朋友應該不是問題。嗯,問題是——第二,和尚該不該讓屠夫早起殺生?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因為屠夫的職業就是殺人。屠夫為什麽殺人?因為有市場。屠夫以殺人為生,為人民服務。想想看,如果沒有人是屠夫,怎麽滿足肉食者的胃口?如果屠夫的最終歸宿是因為他的殺戮而下地獄,那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只是犧牲品,應該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誰想下地獄?(某名人的壹句“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成為廣為傳頌的悲壯豪言,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再說了,和尚叫不叫屠夫上來都無所謂。因為,只要屠夫不作為,他的家人就會挨餓,所有人都吃不上肉。當然,就和尚的職業而言(我不知道和尚算不算職業,我隨口壹說就是罪),他勸善,他應該勸屠夫不要殺生。但是,還有壹個問題。屠夫轉行也得有點養家糊口的東西。還有,所有養雞、養豬、養牛的眾生的生計都成了問題。這下苦了和尚了,手裏哪有那麽多活!可見做好事不是壹件簡單的事。《聖經》中有壹節說:“我立誌行善,卻做不到。”佛教裏也有壹句話:“菩薩怕因,凡人怕果。”和尚的誌向當然是行善,但結果有時也不是他能控制的。故事只是故事。只有得出這個“結論”,和尚和屠夫才是故事主角。為了“結論”起見,故事沒有提及和尚是否勸屠夫不要殺生。壹個講故事的人不會在意這個。在這裏,我們可以假設:1。和尚勸,屠夫不聽;二是和尚沒有勸說,因為和尚知道很多人想吃肉;第三,和尚是個糊塗和尚,他從來沒有想過屠夫殺人的事情。當然也可以假設和尚不負責任,他讓屠夫殺東西,這似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告訴屠夫每天要早起,行為要非常負責。所以,只有以上三個假設。那麽,從第壹種情況來看,根據聖經,和尚是無辜的;從第二種情況來看,和尚考慮的是更廣泛的肉食者的需求。他不能僅僅為了屠夫的利益而剝奪那些肉食者的需求,似乎也沒有什麽大錯。從第三種情況來看,他既然渾渾噩噩地出家,過錯不應該在他,而應該在接納他入佛的主持人或方丈。天堂和地獄是兩個假想的地方,是各種宗教的教義設定的。現在活著的誰知道他們是什麽樣子?羅素說,“宗教源於恐怖”。泥人曾說:“上帝是好人做出來的”。好人希望做好事的人死後上天堂享極樂,詛咒做惡的人死後下地獄受懲罰。懲惡揚善是壹種道德倫理,天堂地獄只是善良的人們表達的壹種善良的願望。說到故事的結論——妳做的是對的,但其實不壹定對。這是非常正確的廢話。稍微有點辯證法常識的人都知道,凡事總有兩面性。對與錯,善與惡,對與錯,從來都是對立和混雜的。我不太相信絕對純粹的東西。比如做好事。妳可憐那個乞丐,給他錢,給他東西。最後他完全依賴別人,靠別人的施舍生活。是善還是惡?先不說那些無良乞丐白天乞討,晚上拿著捐款找樂子。壹些貧困村,眼巴巴地看著上面分配糧食資金,完全放棄了自力更生,甚至把分發的糧食種子煮熟了吃掉,把免費贈送的優良種畜打死,拿低保金去賭。這是對還是錯?妳付出愛,他卻用妳攢的錢買高檔越野車。妳有什麽感覺?我這裏也有壹個故事。英國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1913,父親去世,給24歲的維特留下壹大筆遺產。後來,他把這些遺產分給了他的兄弟姐妹。為什麽不給窮人呢?他解釋說:他不希望看到曾經很好的窮人因為錢變得墮落,反正他的親戚已經很有錢很墮落了。如何評價哲學家的做法?維特根斯坦生活儉樸,他的財富、權力和地位壹點也不吸引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是和尚,有時是屠夫。或者說,同樣的事情,有的人會把妳當和尚,有的人會把妳當屠夫。誰負責去天堂和地獄?他的依據是什麽?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評判者,也是他人的評判者。如果讓我來做眾生的裁判(這是非典型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請不要交給我),我必須先制定壹個詳細細致的規則,然後交給眾生民主裁決,再按照大多數人采用的規則進行量化評估,然後決定死後誰上天堂,誰下地獄。我估計去天堂的人會遠遠少於去地獄的人。或者相反,因為規則是大多數人通過的,所以大家都想上天堂(還有壹個不方便的原因是我心太軟,現在越來越和諧,原則壹天比壹天差,不想得罪人)。也許那個時候,地獄會變成壹個令人敬佩的地方,壹個是“物以稀為貴”,壹個是寧靜。至於我自己,當然要交給大家來公投了。我能想到的最大可能是:下地獄。-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哈哈。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