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賢明皇帝。他是“百王之首”,居黃三五帝之首。傅出生在洮水流域的(今水芹縣)境內。伏羲是中華民族心靈的開創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進入文明時代的探路者。以伏羲為代表的群體部落,從渭水流域(黃河上遊的壹條支流)向黃河中遊遷徙有壹個艱辛的過程。傳說他後來稱王,定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卒於陳(今淮陽縣城北1.5公裏蔡河岸邊,自古建有伏羲太昊家族墓),在位160年。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到父系,從野蠻到文明的進化過程中,他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作為壹只猴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是人們對伏羲的贊美,意思是伏羲功德無量,光明如日月。為了紀念祖先的功績,春秋時期在這裏修建了伏羲陵。孔子周遊列國訪問陳國時,陳靈公陪同孔子參觀陵墓。三國時魏國的曹植想到了王雨辰,參觀了伏羲廟,寫了伏羲贊。唐宋以來,太昊伏羲陵不斷擴建,包括陵墓和祭祀殿,占地875畝。現在陵園內的建築都是明代建築,結構和明朝皇宮差不多。現存的太昊伏羲陵始建於明朝十三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修繕。
淮陽太昊陵廟會,又稱“二月會”,始於遙遠的古代。《禮記·月令》載:“仲春月...是供奉在高媒體與太多的監獄。”古代帝王稱之為“太牢”,供奉土地神和谷神,諸侯稱之為“少牢”。這裏的“高媒”是指伏羲和女媧。神話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兩兄妹結婚,造人出土,孕育了人類。後來伏羲以“二月會”的形式組織部落男女作為媒人見面,見面地點就是今天的太昊陵。在此基礎上,伏羲“出嫁”,結束了人類群婚的愚昧。所以伏羲和女媧被後人稱為“高媒”。伏羲死後,人們把他葬在淮陽“二月會”男女相會的地方,從高陵姬開始,從此每年祭祀,香火鼎盛。
今天,太昊陵農歷二月的廟會已成為世界皇帝孫朝祖和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會。目前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人數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廟會。2004年被文化部推薦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組織單位”。
二月會議的主要內容
太昊陵的廟會聲勢浩大,持續時間長,是中原廟會中獨壹無二的。每年農歷2月2日至3月3日,為期壹個月。會議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省的信眾男女從四面八方湧入太昊陵祭奠先人,高峰時每天達數十萬人。
祭祖是廟會的基本內容。相傳,農歷二月十五是始祖伏羲的生日。伏羲和女媧壹起創造了八卦,成就了婚姻,奠定了中國早期文明的基礎。善男信女組成的祭祖大會,高舉黃絲青龍旗,手捧香塔,肩扛花籃。在器樂聲中,他們莊嚴地焚香跪拜祖先,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凡是祭祖、焚香的人,都要從家鄉帶壹把土,焚香後灑在伏羲陵上,寓意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伏羲是祖先,當然是掌管種族繁衍的大事,所以來太昊陵求子的人很多。任賢廳的墻上有壹個後代窯。據說壹碰就能讓子孫興旺。甚至未婚的女孩都害羞地蜂擁著觸摸它以求好運。婚後不懷孕的女性是專門來求孩子的。他們經常在廟會上買壹個泥娃娃,用紅線綁好,在後人的窯子裏摸摸,然後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帶回家。如果妳碰巧懷孕生了孩子,妳會感激妳的祖先。下次廟會壹定要許願。
廟會期間,各種民俗娛樂活動更是引人入勝。與其他廟會相比,太昊陵的廟會習俗有兩個獨特之處:壹是稱為“擡經”,又稱“擡花籃”。這是壹種比較原始的祭祀祖先、娛樂神靈的舞蹈形式。廟會期間,這些“入選隊伍”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常常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駐足觀看。舞蹈達到高潮時,舞者在中間背靠背行走,兩條尾巴相碰,象征伏羲與女媧相交。他的歌詞也和伏羲女媧有關。這種舞蹈的壹些動作與漢畫像石中的伏羲、龍擡頭、女媧下半身交配等形象基本壹致,是壹種原始崇拜生殖功能的習俗。
第二個獨特的習俗是廟會上隨處可見的“泥狗”和布老虎。泥巴狗是廟會上賣的壹種泥巴玩具,吹起來聲音很大。當地人解釋說是守護陵墓的神犬,是祭祖的聖物。如果把泥巴狗送給孩子或親朋好友,可以消除病痛,吉祥平安,人們就買了它帶回老家。每年太昊陵的廟會都擠滿了琳瑯滿目的泥狗攤。這些泥塑玩具造型各異,形象誇張,表情各異,寓意古拙。據考證,這些泥塑玩具是流傳至今的原始社會晚期的活文物。壹些泥狗的形狀反映了伏羲時代的生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