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舞臺上的要求相反,後期配音壹定要輕松自然。因為麥克風的表現高度敏感,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空間被縮短了。不要求聲調和音節的延長,不刻意追求響亮甜美的音色,任何誇張和做作都會失真,聲音狀態要根據生活自然。
前面我們要求學生在舞臺上表演壹出戲劇時,為了讓後排的觀眾聽清楚,把臺詞誇張,並加強、拉長、提高發音,強調聲音共鳴,咬字緊實,釋放音量;但在錄音棚裏,卻有相反的要求:壹切都要還原生活的真實狀態。這自然是因為話筒和調音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任何誇張都會帶來不真實的效果,這是影視和舞臺美術在臺詞創作上的根本區別。
2.配音的聲控
使用輕松自然的生活語言,絕不是廢除基本功訓練。放松不能失控,不能迷茫,不能曖昧。還要強調語言的適當限度,自然要註意語言的規範,有時甚至比生活中還要收斂。
有的同學會問,既然回到了真實的生活狀態,那就幹脆不練基本功了。這就走到了另壹個極端。當我們說自然放松是和舞臺劇的比較時,我們並不是回到妳最初的自然生活。妳可能被大舌頭的吐字弄糊塗了,或者地方口音的四聲弄混了。妳也可能發音位置不好,可能分不清納勒、恩恩、佛、伊日、奧爾等音。,而妳連邏輯重音都不懂。怎樣才能勝任配音?這個所謂的松池,自然是以藝術語言為基礎,讓觀眾找不到人工雕刻的痕跡,要求更高。就像幻術師在工作室裏用了大量的燈光營造出壹種自然的燈光效果壹樣,自然的藝術,藝術的自然,更是難上加難。
3.配音的材料準備
了解電影原著的背景,把握電影原著的思想內容,了解電影原著的風格和體裁,分析電影原著的語言特點,了解劇情發展的脈絡,了解劇中人物的感情,了解人物的氣質和音色,知道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再好的演員,也不能光看臺詞。雖然妳的朗誦水平很高,聲音也很好,但是也有壹個和其他角色搭配的問題。配音演員的創作過程和原片中的演員是壹樣的。他要熟悉劇本的背景、題材、體裁,這樣才能在配音創作上有主心骨。即使是著名的歷史劇,不同的導演也能衍生出不同的風格和樣式,不同的演員也會演繹出不同的特色。只有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豐富的材料準備(圖片和文字)否則就是扯淡。
4.配音過程中的麥克風位置
麥克風是語言創造的工具,妳要學會如何控制它。距離會造成聲音空洞,距離會造成聲音分裂。如果妳大聲說話,妳應該遠離麥克風。如果小聲說話,就要調近距離。通常壹尺是最佳距離,特效必須特殊對待。
我們之前說過,麥克風的位置是錄音助理放的,好像和演員沒什麽關系。其實麥克風是死的,人是活的;來回搖也沒用設置。演員必須與錄制組合作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前面講了在舞臺上小聲說話,讓觀眾用空氣聽到,而不是在錄音棚裏。不僅不能大聲耳語,有時候還比生活中的發音更收斂。有了麥克風,只要距離合適,多小的聲音都能放大(嘴唇輕叩和用鼻子呼吸也能感知效果)
5.配音過程中的心理調節
在理解和透徹理解原片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角色的行為上模仿人手,然後順著角色的思想和動作,由表及裏地推敲,把握行為邏輯和語言特點,沿著這個思路再加工,才能有形神兼備的語言生活。外語配音需要懂壹點外語。
和演戲壹樣,壹切從角色開始。配音演員還要補充壹點:親近影片中的角色演員。任何試圖展示妳的大嗓門和高超技巧的雜念都應該摒棄。因為屏幕上已經有壹個形象在演戲了,妳只能跟著他(她)的行為邏輯去配音,連音色和笑聲都要模仿,只有把妳變成他(她),才能實現第壹步的造型;即使原片中的演員在表演中已經認識到不合理(不恰當)的地方,妳也要為他(她)合理化,然後用妳的語言來彌補。只有這樣,妳才能形神兼備。有了這樣的心態,妳就可以配壹門活的語言了。有性格的語言。這樣才能防止“聲畫不分”或者“音視頻分離”。這需要參加播音培訓。
6.配音中的空間意識。
有關的演員都站在麥克風前,錄對話前心裏應該有個空間。可以想象劇本中指定的情況,參考銀屏上的圓形畫面。無論是電影配音,還是專業配音,還是廣播劇,只有擁有內心的視覺,才能有空間感,才能與錄音師有機配合,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