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這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
佛,有覺知自我、覺知他人、覺知萬物的意思,也叫智者或徹知。
佛陀,簡單翻譯為佛陀,出生在我們的世界,2589年前(公元前623年),作為釋迦牟尼的王子在印度卡羅維島。釋迦牟尼是壹個姓,意思是能夠仁者。牟尼是古印度對聖人的統稱,意為沈默。這是佛教的創始人。
佛陀是造物主嗎?
沒有,信佛,沒有造物主的概念。佛陀是地球上的覺醒者。雖然他可以實現世界上所有的原理,但他無法改變世界上現有的狀態。佛雖能化壹切眾生,但壹切眾生能否達到,取決於壹切眾生能否自己努力。佛是最好的醫生,能診斷眾生的痛苦,適量服藥。如果他拒絕吃藥,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最好的引路人,他能引導眾生脫離世間的苦難。如果妳跟隨佛陀的指引,妳壹定會獲得學位。不按照指導去做,就很無助。所以,佛陀並不以造物主自居,能夠實踐佛陀的話語和教導,就相當於見佛敬佛。因此,佛陀既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上帝的主人。他只能教眾生如何從苦中得樂。雖然佛陀自己已經從苦中得到了快樂,但他不能代替眾生從苦中得到了快樂。佛陀是壹位偉大的教育家和導師。
佛教所說的無神論是什麽意思?
這是宗教中的專有名詞。世界上有兩種無神論,壹種是唯物主義無神論;壹個是佛教所說的無神論。
唯物無神論否認壹切神靈的獨立存在,不相信有鬼神的世界。佛教的無神論是指壹切法皆因緣而生,宇宙萬物都是由眾生共同創造的。它承認有靈有鬼,但並不認為有壹個全知全能的上帝主宰宇宙的創造,如壹神論所說,既是第壹個,也是最後壹個,也是唯壹的壹個。
神的分類按宗教可分為多神教、二神、壹神教、泛神論和無神信仰。多神教是壹種常見的民間信仰,沒有組織和體系。它是原始人的壹種宗教形式,也是壹種區域性的宗教形式。比如中國的民間神分為地方神和國家神。土地神分為祖先神和自然神,其名稱和形象可以因地、因時而異;社稷之神,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或山川河流,日月之祖。
至於二神的信仰,善惡分兩股勢力。起初,兩個敵對的國家把自己的保護者視為善神,而另壹個則是惡神。後來各民族統壹後,形成了二神信仰,即惡神是魔鬼,善神是神;然而世界上只有波斯的祆教,既崇拜魔鬼又崇拜上帝。雖然基督教也相信魔鬼和上帝的永恒存在,但它只崇拜上帝,不崇拜魔鬼。它有兩種宗教的內容,只采取壹神教的形式。
所謂壹神教,就是萬物都是由壹個神創造、控制和毀滅的,神有巨大的力量和權威支配萬物,就像中國人稱他為造物主,基督教稱他為主壹樣。基督教雖然也相信有天使神,但它是唯壹神的扈從,是唯壹神的創造物,不可能是神的繼承人,也不可能是另壹個與神地位平等的大神。
至於泛神論,是哲學家所信仰的觀念之神。它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法則,沒有人格的形象,卻是萬物誕生和回歸的地方。上帝不能用意誌去愛別人,人有責任和義務去服從和愛上帝。
至於無神論,這篇文章剛剛說了有兩種。第壹,唯物主義沒有上帝,認為宇宙和生命中的壹切現象都是物質運行產生的,除了物質的活動,沒有脫離物質而存在的靈體。生前沒有過去,死後沒有未來;如果有,那就是肉體傳承的源頭和延續。對個人來說,人死如燈滅,即使承認自己在世上發揮的精神力量,無論是學術、政治還是藝術,都能影響後世;但那是物質,不是精神。人可以懷念古人,但古人不知道我們懷念他,因為他們根本不存在;緬懷古人不是為了慰藉心靈,而是為了激勵智者思齊。
佛教無神論主要基於壹切法皆由因緣而生的現象,說明眾生皆有因緣報應。每壹個眾生都創造了自己的業力,並且得到了個別的回報,而很多眾生在前世都創造了無量的業力;同類因緣,感同類因緣,生於同壹個環境,就是佛說的眾生無止境,世界無止境,是眾生應得的。
我們的世界是屬於太陽系的,它是由地球、人類和其他誕生在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共同創造的。以前的共融感並不像壹神論者說的那樣是上帝創造的。而對神的理解和神的需要,其實都是出於人的需要。全知的神不是真的,但也不能說他等於沒有神。根據信徒的說法,他是存在的。從被信仰的神來看,他可能是壹個強大的鬼,大福之神,也可能是另壹個世界的神。他們不止壹個。因此,壹神教的信徒本身就是分裂的,他們對壹神教的形象、理解和感受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所以壹神教其實是多神教的升級。
佛教的無神,並不否認多神教、二神乃至壹神教的信仰和作用,只是把它們作為眾生的範疇,所以華嚴經、藏經甚至阿迦瑪都講鬼神。佛教不是“無神論者”,但並不認為有獨壹無二的創造之神主宰宇宙。
-盛宴大師
==============================================
生活和信仰
每壹種宗教都勸誡人們要有信仰,但信仰什麽呢?古人雲:有道是。好鳥也懂得擇木而居,忠臣也懂得明君當官,不說信仰,也要選好對象。那麽,對於信仰的對象,應該具備什麽條件呢?這個問題不容忽視。
(壹)有信仰。
我們在選擇信仰的對象時,要考察它是否真的存在。比如我們選擇信佛,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祖出生在壹個國家,有父母撫養,有兄弟親人,甚至有出家、修行、出家的記載。佛陀的事跡在歷史上有清楚的記載。釋迦牟尼佛不是想象中的人物,是憑空造出來的神;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換句話說,我們佛教徒所信仰的對象是經得起歷史考證的。那麽,我們應該相信什麽呢?我們應該相信實物。
(2)相信高尚的道德
當我們交朋友時,我們應該與品德高尚、人格聖潔的人交朋友,因為他們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雲:“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他還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要我們去殺人,去害人,那麽不去幫助,反而去相信他,這將是有害的。我們必須知道,我信仰的對象,他的美德是幹凈的嗎?他的同情心夠嗎?他的人格完美嗎?如果他有,那麽這樣的對象就值得我們去信仰和皈依。釋迦牟尼佛是壹個覺悟了的人,有完美的行為。他有三種美德:智慧、道德和善良。他的道德是完美而純潔的。追隨這位天生的導師,可以讓我們的道德更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
爬山需要拐杖,生活中也需要壹根強有力的拐杖做我們的拐杖。從小我們就接受了老師有見識的支持,讓我們逐漸避免了當孩子;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能夠衡量和自覺感知人的大善知識,從而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道路。佛經上說:“我像壹個好向導,引導他人向善;我就像壹個好醫生,對疾病和藥物做出反應。“我相信,壹個好的向導可以走光明大道,到達目的地;我相信好的醫生的診療可以得到赤田藥來治療棘手的疾病。為什麽仁者聖賢,英雄,普通人都願意接受他的領導?主要是因為他能力強。獅子能成為獸中之王,大鵬能成為鳥中之強者,都是因為它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如此。如果信仰的對象有巨大的力量,仿佛生活有了後盾,我們可以因為他而幸福。
(四)信仰幹凈。
戒清凈行的人,他們的壹切行為都是符合戒律的。我們服從他,言行自然符合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不幹凈,就像壹輛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意外隨時可能發生,所以我們跟著他太危險了。大佛,我們信仰的對象,是最嚴謹最純粹的覺醒者。他不僅嚴於律己,還制定了許多戒律來捕捉弟子的身心。經文上說,佛陀的壹個弟子向果園的主人要了壹碗水果,主人讓他自己去摘。尊者道:“佛說樹比人高,不可攀。園主讓他用手搖果子,他說:“佛家戒律說,妳不應該搖樹去摘果子。為了表示誠意,園主只好親自爬下樹枝,讓他去摘。他知道這壹點,仍然堅持說:“佛教戒律說,妳不應該自己拿水果。園子的主人只好把果子捧在手中,獻給他,說:“我支持妳!“這個故事講的是打破‘有取無予’的戒律。為了堅守這個戒律,佛陀的弟子們寧願不要果實。在現代,未經他人同意拿走任何東西都是違法的,哪怕是壹針壹線。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守,社會上就不會有搶劫和盜竊了。如果我們能遵循佛陀的教導,我們所修行的戒律就能純潔無瑕!
(5)信佛。
我們信仰的對象應該有壹個完美的佛法。佛教的道理是不偏不倚的,所以叫佛法。佛教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任何時間、空間、人、事都適用,對這個人不適用,對那個人不適用。或者這個時候用是合適的,但是用在另壹件事情上就不合適了。因為佛教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所以是完整的。社會上有很多種知識,我們應該選擇最正確、最和諧的作為我們的向導。春秋時期黔婁夫人的名言“寧為對,不為錯,不為斜,而為有余”,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道和沿用。相信完美的佛法,不僅可以得到許多正確的指示,還可以建立完美的人生。
(六)充滿信仰和智慧
《成佛之道》壹書中有兩句話:“佛法為身,清凈智慧為命。通常我們看到供奉在書桌上的佛像,會誤認為是佛身,或者認為佛陀在世的時候,莊嚴的身體就是佛陀的真身。事實上,佛陀是以佛法為基礎的。佛陀的壽命不是人類的80歲,佛陀靠無盡的智慧生活。世俗的知識在泄露,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佛法為體,佛法無處不在,生生不息;智慧是生命,智慧是純潔的、永恒的、無限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能是完美的,我們可以向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能的人生,從而為大眾做貢獻。
正所謂“交友不慎”“遇人不淑”,壹個人交錯了朋友,斷送了壹生的前程;怎麽能在對象的選擇上粗心大意呢?更何況,如果是信仰的對象,要慎重選擇!
真正信仰的生活和真正信仰的信仰
雖然社會上有人說自己有壹定的信仰,但其實都是迷信的,甚至有人信邪。那麽什麽是真正的信仰呢?怎樣才能得到信仰的生命和信仰?
(壹)從偽裝的信念到真正的信念
普通大眾往往迷信邪惡,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信仰。所以人的智慧開不了,就糊裏糊塗的做了很多傻事。比如看風水、報時、算命、占卦、燒錫紙、金銀紙等都是迷信行為,是佛教所不允許的。
佛光山有個萬壽園公墓。因為親友的去世,人們常常想把他葬在墓地裏。如果遇到他們,我經常對他們說:“最好不要帶地理先生來看風水。有些人不明白為什麽,因為妳請地理先生看風水,要先請管理墓地的人給他紅包。如果不給,看了墓地後,即使喪主滿意,也會找借口說:“這地方方向不好。如果妳的父母葬在這裏,會得罪他們的後代。”“聽到這裏,妳壹定覺得沒事。為了埋葬妳的父母,妳侵犯了妳孩子的女兒。妳絕不能拿走這片土地。再比如蓋房子,即使妳有壹片很好的地景,如果地理先生說“房子的方向不好,因為父母往這個方向走不好。”“試想壹下,妳能拿這個大忌諱怎麽樣?迷信就是用恐怖的方式抓住人性的弱點,讓妳不敢違抗他的信仰。如果壹個人沒有相信的智慧,他就不能擺脫迷信。佛陀在遺經中反復教導我們:“不要利用彼此的吉兇,仰望星空。所以,我這壹生,都遵循著那句至理名言“每壹天都是好日子,處處都是好地方”。只要我們是正義的,我們可以去任何地方;只要大家覺得方便,每個小時都是吉祥的。真正的佛教徒從不迷信,迷信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還有壹種邪惡的信仰,比如壹致的方式。到底什麽是壹致的方式?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但是為什麽那麽多人相信呢?或許正是它神秘的色彩,以及將妳牢牢束縛的誓言。不敢違背,不得不壹直相信。但是,信仰不應該如此輕率,因為僅僅因為人情或者自私就不是真正的信仰。所以要摒棄變相邪教的迷信信仰,選擇真正的佛教信仰。
(二)從相信命運到相信自主
壹般來說,人都樂於相信命運,壹切都屬於上天的安排。飯菜是上天給我們的;好處從天而降。當然,這種想法並沒有什麽邪惡的。只是我們無條件地把主權交給諸神,讓他們做主宰來統治我們。這種不知道自己有主權支配自己的人,真的是世界上最愚蠢最可憐的人。為什麽壹個人的人生幸福、生活快樂、精神開朗、前途光明要由神靈支配和賜予呢?佛教說“人皆有佛性”,就是提高我們每個人的主權。讓我們警惕這樣壹個事實,我們可以控制我們自己的壹切,黑暗可以變成光明;悲劇可以變成幸福;崎嶇不平,可以鋪出壹條開闊的人生大道。信佛,說得更徹底壹點,就是相信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壹切不是比依靠神靈的支配更有意義嗎?
(3)從人情信仰到忠貞信仰。
人的信仰有很多,往往是因為這個廟也去社交,那個廟也去轉轉。最後最後還是被很多人情包圍,所以無法選擇真正的信仰。事實上,信仰不應該依據法律依賴於人。佛說有“四停”,即第壹,“不依法依人”:信佛的人按佛的教法求“信釋”,不因人(說的人)的好壞而放棄信仰;或者只是做某個寺廟或者某個和尚的信徒,而不管整個佛教。
二、“依智而不知”:智即智,亮則明,能見其本來面目;知識是差異和區別。學佛的人,只有不以異識追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學佛的人要用自己的聰明去證明真理,才能得到解脫。
第三,“循義不循言”:信佛的人要從義上理解佛法,不要推敲和在意語言。
第四,“若隨義,不可隨義”:不可隨義的佛教,只是勸導初信者或功底淺薄者的方便方法;相信真理,就應該相信壹騎絕塵的辦法。
“四個堅持”是我們每壹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壹個道理,我們應該付諸實踐。
(4)從寺廟信仰到僧侶信仰。
我們信佛,不只是壹個寺廟,而是整個佛教高僧群體;不要只做壹個人的弟子,要做整個僧團的弟子。作為壹個佛教徒,妳要保護任何壹座寺廟;每個僧團都要盡其所能,像愛護自己的家壹樣愛護它。全省各地寺廟眾多,信眾眾多。我們經常看到壹些在家的信眾在各個寺廟之間走來走去,對比僧人對他的熱情,有的甚至在寺廟之間興風作浪,這不是壹個真正的佛教徒應有的行為。信佛護僧團,是佛弟子的本分。
(5)從無序信仰到純粹信仰。
現在的信仰太復雜了,不管崇拜的對象是什麽,他都會這裏燒香,那裏拜神。事實上,信仰的好處是不能靠無序的信仰獲得的。所以,我們不要迷茫。我們也相信這個和那個。我們無法集中註意力,真正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得到幫助。不如把我們的身心轉向三寶,讓它們統壹我們的信仰,拜而不見神,到每壹個寺廟燒香,凈化我們的信仰。
歡迎了解真正的佛教。
如果妳想學佛,請看盛宴大師的《信佛》和《學佛》。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