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清代豫園發生了哪些變化?

清代豫園發生了哪些變化?

潘雲端在《豫園誌》中說:“置匾寫‘豫園’,也是老親之樂。”

“玉”意為“安泰”、“平安”,可見潘雲端建園的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由於久拖不決,潘雲端的父親潘恩在花園剛建成時就去世了,豫園實際上成了潘雲端隱居享樂的地方。

潘雲端經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神仙算命,祝壽祭祖,寫歌書,打蛐蛐,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後來潘氏家業衰敗,潘雲端死後,園子日漸荒蕪。

明末,潘氏豫園曾屬於張兆林,他也是潘雲端的女婿。

清初,豫園幾經易主,園址也以洋名劃分。康熙初年,上海壹些士紳將豫園的幾個殿堂改建為清河書院,供奉松江知府張生渠的奏折。學院還沒建成,因故停辦。園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草滿池塘,有的地方成了菜地,美麗的景色變得荒涼。

1709年,上海士紳在豫園東部買下壹座寺廟園林,用於公共活動,即陵園,又稱東園。1760年,壹些富紳富商集資在廟堂北面和西北面的豫園買下壹大片舊地,恢復當年的園林風格。持續了20多年。因現存“東園”,因西有復園,故稱“西園”。

這期間修建了德悅樓、七竈堂、三穗堂、翠秀堂等建築。

德悅樓建於1760,位於雨花塘和玉玲瓏西,兩面臨水。因“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而得名。德悅樓為二層小樓,建築精美,畫梁彩樓,回廊曲柱,華麗靜謐。

德月樓前有“千裏明月”的匾額。明月當空,在湖中央的亭子和九曲橋上俯瞰月色,很有意思。清代有壹幅描寫德月樓的對聯,“鄉土風光,舊月光”,耐人尋味。

奇藻堂位於德月樓下,因“水波如奇,藻彩繽紛”而得名。大廳裏的裝飾漂亮而獨特。教堂屋檐下有100件不同字體的木雕,被稱為“百日”,充滿民族特色。大殿前的井像壹個方茶壺,上面有匾“人居壺天”。左側墻上,有清代廣寒宮磚雕。

翠秀堂位於大假山東北崖下。1760開工,1770竣工。1813由西園寺轉入餅豆業辦公,經過大面積修繕,建築結構精致,安靜幹凈。四周高墻,堂前峰巒眾多,花木雕零。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本質上並不是私家園林,而是成為了城市中士紳、士紳們高雅聚會、嬉戲的廟堂園林。但規模布局仍是按照潘氏豫園,文人家花園的風格是明凈中透著清麗淡雅。原本在荷花池附近的樂壽堂已經年久失修。西園重建時,在原址上修建了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殿。

三穗堂,位於豫園正門,原名樂壽堂。清初被征用為上海縣政府辦公場所,西園重建時改建為三穗堂。它的意思是“谷物中的三個耳朵是豐收的標誌”。有五個大廳和寬敞的房子。三穗堂大殿正中,有“市山林”和“靈臺史靜”的匾額。

牌匾下是豫園主人潘雲端題寫的《豫園書》。扇子上雕刻著稻穗、谷子、麥苗和水果。三穗堂南臨大湖,堂前種有刺柏。景觀頗廣,湖中央有亭臺樓閣,浮於水面,東、西建石梁,九轉抵岸。

清中葉,三穗廳是豆米業廳討論制定標準的會議場所,又稱“交戶廳”。也是政府召集鄉紳商賈宣講皇帝聖旨的地方,是當時上海士紳富商的政治經濟活動場所。三穗堂南荷塘、福娃閣、綠波廊、好樂坊、和仙閣、清芬堂、寧惠閣。

點春堂是清道光初年福建花糖商為辦公用而建,共五間。殿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精美絕倫,門窗扇上雕有戲曲人物,栩栩如生。這個名字取了蘇軾的詞“翠殿春燕”的意思。

點春堂面向小舞臺,金碧輝煌,格調精致。叫“鳳舞鸞音”,俗稱唱戲臺。是花糖業處20歲設宴祭祀的地方。

唱臺東南有壹座小假山。水從假山下的石竇流出,匯成壹個小水池。舞臺的壹半放在水池裏,很優雅。點春殿後有壹水檻,可從中觀魚。有匾額“飛躍”,字體飄逸灑脫。

後來,豫園的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堂、德月樓、花神閣、蓮花堂等都因火災受損。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迅速,壹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立同業處,作為同業間祭祀、議事、宴請、觀光的場所。1868年,西園分設各貿易處,各集資修繕。

陽山堂就是在這個時候建成的。陽善堂位於三穗殿後,面對水池對面的大假山,建於1866。底層叫陽山堂,上層是滾雨樓。陽山殿有五棵樹,後面有回廊,彎門檻,對著水池,可以小憩。看著大假山,可以看到水池裏的倒影。

卷雨樓是壹個蜿蜒的陽臺,取唐詩“雨帶珠簾黃昏西山”之意。它在雨中攀樓,雲霧繚繞,山光幽幽,仿佛置身於雨山的水谷,這是豫園獨特的風景。

此後,園中茶館、酒館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攤販成群。在荷花池西南的壹片空地上,壹些江湖藝人如相面、賣梨糊糖、拉丁片等在這裏擺攤,逐漸成為固定的廟會市場,後來演變成商場。

1894年,布業所為紀念古代織女黃道婆而建織亭。織布亭位於七竈殿與蓮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中亭和九曲橋,面對五老峰、樂府的磚雕。亭子與樓道用扇子隔開,扇裙上刻著“耕織圖”。

圖書館也是在這個時期建成的。圖書館大樓又稱書畫樓,位於德悅樓對面,曾是著名的書畫市場。

20世紀初,豫園被壹條東西走向的小路分割成南北,古建築殘破不堪,面目全非。幸運的是,花園的壹些重要部分,如點春堂,三穗堂,假山,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然被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