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的知名度不能和泰山、華山相比,也不能和黃山、廬山這些五嶽之外的名山相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裏。如果金庸先生沒有在笑傲江湖寫壹個“衡山學派”,有些人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它。既然“衡山”位列五嶽,為何存在感和知名度如此之低?
第壹,地理位置有爭議。衡山名氣比較低的原因是地理位置有爭議。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北方恒山”。壹座恒山在河北省,壹座在山西省。
山西省的恒山,就是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北嶽恒山”。它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和朔州之間,地處山西省北部高原。這是壹條200公裏長的山脈。
但這個“衡山”在明末被立為“北嶽”。在此之前,北嶽指的是河北省西部的另壹座“恒山”,即河北保定阜平縣的大茅山。大茂山,古稱恒山、長山。從先秦到明朝,壹直占據著“北嶽”的名號,同時承擔著祭祀天地的責任。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記載。如北宋沈括寫的《孟茜筆談》中曾說:“北嶽恒山,今稱大茂山。”
為什麽世界上有兩個“恒山”?其實這和明朝遷都有關。明朝永樂年間,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大茅山原來在京城的北邊,現在變成了京城的南邊。既然是北嶽,就往京城南邊跑,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於是,明朝廷將北嶽改為北京西北的山西渾源。從此,“北嶽恒山”搬了新家,從河北阜平縣的大茅山到今天山西渾源的恒山。正是因為這次“北嶽之舉”,讓很多人對恒山的地理位置產生了困惑,大大降低了它的存在感。
第二,遠北恒山存在感低,還有壹個原因,就是位置太北。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既然是“北嶽”,當然是位於北方了。有什麽問題?問題是恒山的位置太北了,已經超出了中原文化覆蓋的核心範圍。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統壹的長壽王朝只有漢、唐、明、清四個朝代,更多的時候,北方被草原遊牧民族占據。比如鮮卑建立的北魏,契丹建立的遼,女真建立的金,蒙古建立的元等等。
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北嶽恒山要麽歸遊牧民族管轄,要麽處於戰爭前沿。在這種情況下,古恒山很難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和參觀,也很難為下壹個名山大川積累必要的人文氛圍。
另壹方面,華山位於長安附近,嵩山位於洛陽之畔,泰山屹立在山東平原上。就連湖南南嶽衡山也因為衡陽顏回峰的美譽和嶽麓書院的知名度而聞名天下。這四座山基本都在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區。自古以來,名人不斷交流,吟誦。相比之下,恒山在北嶽的地位確實比較邊緣化,所以名氣比較低。
3.恒山山脈恒山山脈的北部山脈恒山山脈與其他四座山脈相比還有壹個特殊之處:它本質上是壹個山脈,而不是山峰。
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北嶽恒山起於山西省大同市惠遠縣,止於山西省朔州市。這是壹條200多公裏的山脈。其主峰為渾源天峰嶺,海拔2016m。本來這個海拔在五嶽中是比較高的(僅次於華山的2160m)。但是整個恒山山脈上的山峰很多,海拔2400米以上的只有8座,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不計其數。在這些高高的山峰的襯托下,恒山主峰的高度不能顯得特別突出。
恒山峰巒錯落有致,山巒起伏,猶如壹條蜿蜒的巨龍爬行在山西北部。不得不說,它的氣勢確實很宏偉。然而,由於它是壹個山脈,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峰,很難感受到“壹旦爬到山頂偷看,妳會看到,其他的山都出現在天空下的小矮人。”當站在群峰之中。
在這方面,恒山與地處平原的泰山、嵩山相比,就有些相形見絀了。不是因為恒山不高,而是因為周圍的地形和環境。
第四,與“衡山”諧音。最後,人們對衡山的印象還不夠深刻,這與南越的“衡山”讀音相同有關。因為發音的原因,很多人經常分不清“衡山”和“衡山”的區別,經常混淆。所以恒山的存在性不強,也有壹些客觀原因。
不過,雖然衡山在五嶽中的名氣比較低,但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它仍然是壹顆耀眼的明星。
它位於極北,獨壹無二,被稱為“北方的人類之柱”;扼守太原盆地北部,坐擁雁門關、平型關、紫荊關等雄關要沖,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山上的懸空寺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懸崖峭壁間建亭,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也是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之壹,成為全真教的祖祠。
由於各種地理文化原因,衡山壹直存在感很低。雖居五嶽之列,卻壹直被人們所忽視。然而,這並不能掩蓋其獨特的鐘靈的優雅氣質,以及其不屈和超然的立場在塞北。也許我們應該改變以前的看法,去衡山走壹走,看壹看,重新審視和閱讀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