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明朝宦官,也是中國明朝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軍事家。
鄭和(1371-1433)生於明洪武四年。他的本名是馬,綽號是,回族。他們的祖先是中亞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色目人。他的第六個祖先賽典赤·贍思丁在元初來到中國,被任命為雲南省平章政事(元朝雲南省最高巡撫稱為平章政事)。省長擁有統壹的軍事、行政和財政權力)。馬和他的兄弟姐妹排在第三位,他們的昵稱是。
但需要註意的是,這三保並不是“三寶太監”的三寶。那麽,“三寶太監”是怎麽來的呢?這些,還要從鄭和復雜的宗教信仰說起。
鄭和第六世祖賽典赤·贍思丁本來信仰伊斯蘭教,但他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甚至提倡儒教和佛教。在雲南修建孔廟、佛寺、州縣、驛站,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加強了雲南與中央政府的聯系。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率領30萬大軍,發動統壹雲南的戰爭。第二年,雲南基本定下來了。
作為元朝的上層階級,馬和(後朱棣賜姓鄭明鄭和)擁護元朝,反對明朝。結果被明軍俘虜,送到南京。宮刑後,他們作為太監入宮。後來,朱元璋把這匹馬送給了燕王的第四個兒子朱迪,因為這匹馬為燕王軍隊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迪稱帝(即明)後,馬被提升為“內宮太監”,“賜姓鄭”。
明朝永樂元年(1403),明太祖的大師父嚴道長率鄭和受菩薩護符,取法名“浮山”。就這樣,鄭和成了佛教弟子。佛教視佛、法、僧為“三寶”,所以人們往往把“三寶”作為對佛教的尊稱。自從鄭和皈依佛門後,人們也稱他為“三寶太監”。意思是“信佛的太監”。
宣德八年(1433)四月,鄭和死於印度西海岸的古裏,葬於南京牛首山。
後來,鄭和的長兄馬將長子馬恩收養給鄭和,馬恩後來改姓鄭和。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壹個是鄭萬賢,壹個是鄭廷賢,所以後人會壹代壹代傳下去。目前世界上有三個鄭和的後裔:壹個是雲南玉溪;另壹家是江蘇南京的分公司;泰國清邁也有分店,叫“三分店四地”。這個多出來的地方就是鄭和的出生地昆陽,三支四處總人數約400人。看到鄭和後裔的滿堂,不禁讓我們為鄭和這位在明朝做出傑出貢獻的祖先感到高興。雖然不是直系子弟,但畢竟是後代,不幸中總有萬幸。
明朝永樂三年(1405),明太祖成祖命鄭和率領壹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出航,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明帝國與東南亞和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從蘇州劉家崗出發,直到明朝宣德八年(1433),壹共航行了七次。最後壹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裏,鄭和在船上病死。
明朝的故事《三寶太監西遊通俗演義》和明朝的戲劇《三保西遊》,都把他的旅行奇遇稱為《三保太監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