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靜寧廊橋的歷史

靜寧廊橋的歷史

景寧是壹個畬族自治縣,位於浙江西南部,浙江和福建的交界處。靜寧現在有112木拱、木平、石拱廊橋。有大池坑橋、馬仙樓橋、林坑樓橋、胡大橋、東坑樓下橋、迪達橋、慶豐橋、回龍橋、廣濟橋、廣安樓橋、長潭橋、龍潭橋、銅山橋。

東坑鎮是靜寧的主要廊橋。至今仍有12座廊橋,其中9座仍具有相當的功能。廊橋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分布面積較小,遺存更少。東坑鎮有如此多的“古橋瑰寶”,堪稱中國廊橋之鄉!

東坑鎮12廊橋為東坑上橋、東坑下橋、白河橋、平橋、龍潭橋、北溪橋、接龍橋、懷勝橋、社橋等9座木騎樓,徐穎橋、馬坑橋、雙溪橋、吉龍坑橋等4座木騎樓。每座廊橋都有自己的奇聞軼事。

東坑夏喬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相傳東坑在歷史上遭受過兩次滅頂之災。東坑最初是漢武帝時期壹些不願在江淮之間北遷的甌越人開辟的,群居居住。同時開通的西坑(今文成縣)遙相呼應,地名由此而來。北宋時,西南越人後裔農高智率部起義,浙南殘存的甌越人紛紛響應。朝廷將邊陲北方的楊大軍調往南方殘酷鎮壓,浙南甌越村慘遭殺戮和掠奪。這是東坑第壹次慘烈的軍事災難。東坑第二次大兵災是在康熙十五年(1676),福建起義的敗兵藩、耿退守東坑,東坑再次淪為廢墟。1978年後,朝廷下令福建等地移民。新居民站穩腳跟後,合力修建了貫穿東坑村的廊橋,象征著東坑的復興。這些移民很快接受了靜寧的地域文化,並在當地修建了壹座規模宏大的寺廟——馬鹹(夫人)宮。民國後期,成為國民黨統治區的黨部。1948年7月,中共景寧縣委武裝部利用馬鹹宮在諸神面前表演,指揮部隊和民兵在廊橋上夜襲區公所,使東坑成為景寧縣最早的解放區。因此,東坑夏喬在地方文化和革命鬥爭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東坑上橋,又名觀音閣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原來岸邊有觀音閣,亭前溪水間有蓮石。民國二十二年《靜寧徐誌》載:“巖鋒簇如蓮花。”人們把它看作是自然的跨溪行走,經常因為洪水或雨水和泥石流而絆倒。為此,當地集資建設吸引了不少回答者。時至今日,橋下溪流間仍遺留著幾塊蓮花花瓣狀的巨石。

兩座廊橋的並置不僅為美麗的東坑山增添了色彩,也為東坑鎮中心保留了展現深厚地方文化底蘊的標誌性古建築。

此外還有鶴橋,《浙江通誌》記載:“橋在縣城南四十裏,故建橋時以鶴叢命名。長廢。”橋在東坑鎮白鶴村之間。這個村莊以這座橋命名。相傳南宋初,本村道士張九公與道士何八公交戰,差點淹死白鶴村。可以看出,這座橋是很久以前修建的,但多次被洪水沖毀。休息室橋大橋位於飛雲峽(大白坑)和北溪的匯合處。該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1),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白鶴橋背靠古老的青山宅院,面臨綠水匯流,古樹參天,石階寬敞,如彩虹靈水,隨溪水反射光。

東坑有幾座廊橋和畬族有關。如前所述,從夏喬進攻偽東坑區公署的革命武裝中,有不少畬族戰士和民兵,留下了壹些感人的畬族革命故事。東坑鎮其實有壹座廊橋叫社橋。位於平橋村東,建於康熙三十壹年(1692),清道光十二年、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東西走向,橫跨白鶴溪,全長37.4米,寬5米,凈跨29.2米。橋上有8個清代道光碑刻,兩個橋墩為天然巖壁。清同治《靜寧縣誌》雲:“倚墻如虹,頗為矛盾。”這座橋剛建成時,它的正式名稱是永安橋。人們稱之為畬橋,是因為平橋村多為畬族,但正式名稱已被遺忘,可見畬橋與當地畬族的關系非常密切。

東坑還有兩座廊橋,是畬族工匠直接修建的。壹座是龍潭大橋,建於19,全長21.2m,在廊橋。在建橋者的名字中,有:“擇壹日,雷,渾水,雷漲。”按照老壹輩的說法,擇日也叫擇克。不是風水算命的,是《魯班經》裏的工匠行當,用來造橋的。另壹座是馬坑橋,建於19,民國重建。橋廊工匠中有:“石匠雷蘭生,蘭振生。”這說明,在畬族人口占全鎮人口21%的東坑,畬族工匠也是廊橋的主要建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