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佛寺,隨處可見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蓮花寶座上,慈眉善目,蓮目低垂。“西方三賢”之首阿彌陀佛、慈悲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坐在蓮花上。其余諸菩薩,有的持蓮花,有的踩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蓮花(如天女)。寺廟墻壁、藻井、欄桿、聖帳、桌子、香囊、祭拜墊也到處刻、畫或縫著各種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有多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系還表現在佛教對許多美好神聖事物的比喻上,以蓮花為代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有壹雙蓮花般美麗清澈的眼睛。佛陀出生時,皇宮裏有八種吉祥的征兆,其中最重要的壹種是白蓮花在池子裏突然長得像輪子壹樣大。佛陀出世時,從他的舌根放射出千萬道金光,每道金光化為千葉白蓮。在每壹朵蓮花裏,都有壹個盤腿向上的小菩薩。
用蓮花做比喻的佛言數不勝數。佛叫“蓮花”或“蓮花”;跌跌撞撞的姿勢,即雙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雙腳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姿;佛教宣揚的西方極樂世界,比喻為清凈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佛經》中描述的西天景象是:“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裏的荷花大如車輪。”因此被稱為“蓮花之國”;佛教寺廟被稱為“蓮花寺”。“剎”是梵文,即西方凈土,蓮花是前世所托,故稱“蓮花剎”;念佛的人叫“蓮胎”,就是住在蓮中,如在母胎中;佛眼稱為“蓮花眼”,用utpala來比喻佛眼的美;胸前有八片葉子的蓮花,稱為“蓮花宮”,即心中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叫“蓮花手”;僧尼稱為“蓮花戒”;僧尼袍稱為“蓮衣”,意為純潔、純潔;五智中奇妙的觀察智慧,稱為“蓮花智慧”;把善於說事的人叫做“舌尖上的蓮花”;說是苦行、歡喜是“回屋生蓮”;佛經《妙法蓮華經》簡稱“Hokkekyo”,是蓮花的比喻,象征教義的純潔和高雅;東晉托林寺慧遠創立的中國最早的佛教協會叫“蓮社”。佛教凈土宗主張通過修行達到西方的蓮花凈土,所以也叫“蓮花宗”。總之,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很多地方都以蓮花為代表。可以說蓮花即佛,佛即蓮花。
為什麽佛教這麽推崇蓮花?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壹,佛教起源於印度,那裏氣候炎熱。夏天荷花盛開,給人帶來涼爽和美麗的享受。人們自然喜歡這種在酷暑中綻放的美麗花朵,所以在印度文學作品,尤其是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是美麗、善良、聖潔、包容的象征。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影響深遠。比如蓮花王子的故事,把壹個品德高尚、善良正直、恪守王者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善良、自制、忌怒、殺生、寬容、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荷蘭王》的故事說的是,為了拯救人民免於饑荒,荷蘭王跳進恒河,變成壹條紅色的大魚,叫人民把他的肉割下來吃掉。他的肉被割掉後,他又重生了。這樣持續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養活了全國人民,度過了十二年的饑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壹步,腳下立刻露出壹朵美麗的蓮花。她壹口氣生了500個男孩,都是英俊的大力士和保衛國家的英雄。所以鹿母蓮花夫人就成了多生漂亮男孩的象征。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的等級制度,實行種姓平等、慈悲、普遍生活。為了弘揚佛教,使廣大群眾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他們以說來傳教。它迎合了民眾對蓮花的喜愛,將蓮花比作佛,使佛教迅速傳播,信眾廣泛。
另壹方面,佛教以蓮花指佛的主要原因是蓮花的性格和特點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壹種專註於尋求擺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它把人生視為苦難的海洋,希望人們能夠擺脫它。解脫的方法是:此岸(人生苦海)-經渡(學佛)-彼岸(極樂凈土)。即從俗世到清凈世,從惡到圓滿,從俗到佛。這和荷花生長在泥水中而超凡脫俗,不被汙泥沾染,最後開出極其鮮美的花朵是壹樣的。
佛教的壹個重要信條就是廣愛布施。對眾生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擺脫苦難,獲得幸福。善良是希望別人幸福,善良是幫助別人幸福;慈悲是希望別人解除自己的痛苦,慈悲是幫助別人解除自己的痛苦。佛教要求對所有活著的人,無論善惡,無論人與動物,都要給予慈悲。我們要寬容原諒各種惡行,以慈悲心幫助他們,感化他們向善,成為好人,結出善果。但嚴禁隨波逐流,待在骯臟的世界裏而不被它汙染,保持自己的幹凈和純潔。表達這種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lotus。
蓮花生在泥裏,就像生活在泥塵的世界裏。自然要和汙穢相處,被很多邪惡汙穢的東西幹擾。佛教把這些惡勢力稱為“魔”。佛教要求人不被世間的惡和汙穢(即妖魔)所幹擾和影響。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開出美麗的花朵,的確是最好的象征。所以佛經上經常拿蓮心和佛性來比較。《論大智慧·解釋初品蓮花》說:“蓮花,譬如從汙泥中來。其色雖鮮好,其源不潔。”《從四十二章》說:“我是沙門,身在濁世。我要像壹朵蓮花,不被汙染。”於是拯救世界的梵天王坐在千葉的金蓮上誕生了。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坐在蓮花上,或手捧蓮花,表示佛從人間來,清凈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