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出生於臺灣恒春,壹個貧窮的家庭。哪裏會有春天?是的,他沒有上過學,但他從他哥哥那裏學會了演奏秦越,他在鄉村和街道之間學會了不變的春天的曲調。從此以後,我背著我的秦越在街上走來走去,在壹個有井水的地方停下來,問我面前黝黑的面孔:“妳們喜歡聽什麽歌?我會唱給妳聽。”唱什麽?四季春,想起來,五孔小調,還有他的所見所聞,眼前的壹幕,他都編成了歌,唱了出來。
貧窮,疾病,妻子和孩子的分離都來了。39歲時,他身患重病,只剩下壹個秦越。就像被淹沒在溝渠中的雜草,妳仍然可以在水和空氣中生存。他花了十多年時間才慢慢恢復過來,重新拿起秦越。這個時候70年代來了,民謠時代來了。他被後世的音樂家挖掘出來。他們帶他去媒體采訪,介紹他去餐館唱歌,甚至出版了《民族音樂家——陳達和他的歌》,70歲了。
悲傷的基調壹旦定下,似乎就貫穿其中。1981 4月11日在恒春被壹輛遊覽車撞倒,送往醫院途中死亡。那壹年,他76歲。臺灣民間學者簡說:“他生來就是悲觀主義者,即使死了也是被車撞死的。”林清玄說碰撞:“碰撞的壹瞬間,臺灣民歌的寶藏被打碎,陳達優美的月弦唱法成了絕唱,陳達永永遠遠地逝去,像壹陣風,只留下了地上的涼意。”
就在那個時候,民歌時代最重要的音樂工作室“天水音樂室”的創始人之壹蘇來與他崇拜的詩人雷西安取得了聯系。他說他喜歡他的歌詞和歌曲。他送了壹首名為《月琴》的歌詞,是蘇來創作的。這首歌中的形象幾乎是陳達,盡管Reisian說:“這首歌的創作並不直接指陳達。而是陳達來問了這樣壹個問題:民間的民間藝術在壹個工業化的社會中是否應該被重視,尤其是以陳達燦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家的勇敢和創造力是否應該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傳承?”
《月琴》創作完成後,原本打算由當時最著名的民謠歌手李建復演唱。碰巧鄭怡去了蘇來家,蘇來讓她聽了這首歌。鄭怡說:“這首歌更適合我唱!”她還建議先唱副歌。
這是我們後來聽到的。壹個清亮、晶瑩的女聲突然傳來:“唱壹首思想,唱壹首唐山歌謠,走壹條無盡的坎坷之路,就像我們祖先的腳步。”捧著壹把老秦越,三兩個音都跑調了,老歌手的琴聲還在,唯獨不見恒春傳奇。"
1984年,張清芳參加了“大學生歌曲創作大賽”,以兩首歌曲獲得了最後的冠軍,壹首是《曾經擁有》,另壹首是《月琴》,而臺下的評委之壹就是原唱鄭怡。當然,羽生的封面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