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丈夫死了的女人是寡婦。
孤兒:父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即孤兒或孤女。
棄疾:指殘疾、不能做事的人,如聾、啞、盲、殘、瘋、慢性病患者。
這句話選自《禮記》和李雲。原文寫道:“故人既是親人,又是獨子獨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用,幼有所長,恥寡孤殘者有所養。”
人不僅要贍養父母子女,還要讓老人能夠安享晚年。中年人可以服務社會,孩子可以順利成長,社會可以達到壹個理想的狀態,讓沒有妻子的老人,沒有丈夫的老人,從小失去父親的孩子,沒有孩子的老人,殘疾人都可以得到贍養。
在現代語義學中,“老有所終,強有所用,幼有所長,孤寡孤獨者,孤殘者有所養”,即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和福利制度,扶殘救孤,關愛孤寡老人等。,從而使社會和諧、穩定、美好,人人豐衣足食。
擴展數據:
“守寡孤獨”後來演變成成語故事。最早出自孟子惠亮王霞,原文是“老無妻,寡無夫,孤無子,孤無父;這四位是天下無怨無悔的窮人。”
也就是說,孟子認為君王應該試行仁政,除了優待官員之外,還應該特別照顧鰥夫、寡婦、單身丈夫、孤兒等無助的人,因為這四種人都是世界上無助、絕望的人。
光明日報——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百度百科——喪偶與孤獨
百度百科-大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