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9年,周四十年,十五年四月十壹日,也就是夏歷二月二十壹日,孔子去世了。葬於呂城(今曲阜)北寺。魯哀公說:“如果我們不扶住天空,我們就不會有老年,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妳壹個人留在王位上,在這裏呆很長時間。唉!父親!沒有自律。”孔子死後,許多弟子守墓三年,獨子龔在孔子面前建墓,守墓六年。弟子們在為師傅守墓的那段時間裏,似乎對師傅的去世極為難受。他們都認為應該有人代替師父讓弟子們守規矩。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如果長得像孔子,學問和人品都是同校公認的,所謂“有子之言如孔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遊)。所以“徒弟就是師傅,師傅就像師傅。”但無論如何,還是有很多弟子甚至把家搬到了墓的外圍,包括自貢朱祿墓。但壹代巨星的隕落,勢必讓孔子弟子失去核心。壹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了所有活著的弟子面前:接下來我該怎麽辦?
我們知道,孔子曾經說過“三十而立”。真實情況也是這樣。據史書記載,孔子30歲開始創辦平民教育,講學。孔子最早的學生是:秦商(公元前547年~?),顏無忌(546 ~?),曾點(公元前546年~?)、冉耿(公元前544年)、鐘繇(公元前542 ~ 480年)、戚調凱(公元前540年~?在這些弟子中,從他們的年齡可以看出,他們基本上和孔子同齡。我們以鐘源來為例。他比孔子小九歲。春秋時,生於山東泗水縣卞橋。據歷史記載,魯茲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因政治事務而出名。性格坦率,有膽識和才能,敢於批評孔子。孔子很了解他,對他評價很高。他以為可以有若幹大臣,“千倍之國,可賦之以治”,又說自己“對惡言充耳不聞”,“魯茲之勇,聞之而喜”後來很不幸,他在屠戮孔茂博士壹家時,因為內訌被殺。正是因為孔子的教育成就,魯茲才是好的。因為魯茲在遇到孔子之前,基本上可以說是我們今天的混混。《史記·仲尼列傳》載:“魯茲為人可鄙,勇武正直,冠以雄雞,身披鼠海豚,猛烈抨擊孔子。孔子設禮誘魯茲,魯茲後以儒為信物,因夫子請其為徒。”裴潛的《史記集》說:“頭戴雄雞,伴以海豚。兩者皆勇,魯茲之勇,故冠之。”王充在《論平衡與任性》中說:“聞念聲,抖雞激豚,揚唇吻聲,戴梳戴豚,聽聖賢耳,極惡。”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魯茲在受到孔子的啟蒙之前是非常魯莽的。他多次想欺負孔子,孔子用禮物誘惑他,給他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才拜孔子為師。即使拜孔子為師,魯茲也基本沒有改變他的泰山本性。比如孔子的弟子中幾乎沒有任何人可以當面批評孔子甚至讓他難堪的記錄。
當然,魯茲對孔子的魯莽並不是對孔子的不尊重。在孔子的壹生中,魯茲可以說是最好的保鏢,壹直負責孔子的生命保障。所以他雖然反駁了孔子,但孔子壹直視他為知己。孔子高度贊揚了魯茲。比如“如果壹段言論可以打入監獄,是什麽原因?”《論語·顏淵》說,“不行,乘叉浮於海上。從我來說,是什麽原因?”論語公冶長。孔子也說:“我自有我的道理,惡言不聞。”
當然,總的來說,魯茲仍有許多優勢。除了忠誠守信,他還是壹個偉大的孝子。中國古人編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有三個是孔子的弟子,包括魯茲。
我說了這麽多關於魯茲的事情,只是為了說明壹個問題,就是在孔子早期的弟子當中,我們可以稱他們為弟子或者朋友。最重要的是,這些弟子或朋友幾乎沒有先天的知識優勢。首先,他們都出身貧寒,所以不言而喻,其他早期弟子如曾點也是沒落貴族,只能靠幾十畝地為生。秦商之父秦晉和孔子之父梁書也是以勇氣著稱的朋友。冉耿出身貧寒。這樣的弟子,再加上他和孔子的朋友關系,以及他原本的家庭情況,都可以稱之為弟子,但不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據史書記載,除了七雕凱見解獨到外,其余都是循規蹈矩或不計後果。要說《論語》是這些人編的,似乎是不可能的。
事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魯茲比孔子早死兩年,其他早期弟子的生卒年基本不全。但就孔子的年齡而言,當時的社會屬於長壽。既然那些人和孔子的年齡很接近,那麽他們應該都生活在孔子的年齡,也沒有資料顯示他們在這個時候編過孔子語錄。
當然,這些與孔子關系密切的弟子並沒有編《論語》。有沒有比較年輕的弟子編過《論語》?當然,我這裏主要說的是孔子在世的時候。有這樣的說法。清朝的廖燕(公元1644-1705)說:“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論語》是過去孔子的弟子寫的,我稱之為大聖寫的書。有沒有可能是別人幫我寫的?“也就是說,文章中的聖賢都是孔子砍的字。或者壹群弟子有話要說,是負面的。我們要以孔子為正。”二十七松堂集,卷七雜著。李詠(1659 ~ 1733)說:“《論語》的味道是由聖人決定的。學完經典,可以分開讀,但《論語》讓人背起來是悅耳的。”平邑古文。黃侃(488 ~ 545)在《論語義疏》中說:“這本書要麽是弟子之言,要麽有時是俗言,雖非孔子所知,但都是當時孔子所印。必要的印章可以預錄。”
這些學者的觀點只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想象。他們認為《論語》中引用孔子的話那麽多,壹定是孔子自己至少是在他的主持下編纂的。即被孔子削封或統治。我們可以不用棍子殺人,說明這樣的判斷是可以的。我們說那些和孔子年齡相仿的弟子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更年輕的弟子(當然不會太年輕),比如閔子騫(公元前536-487),比孔子小15歲。但是,我們可以馬上否定這種猜測,因為《論語》中提到的很多事情都發生在孔子去世很久以後。如果《論語》被孔子削封或統治,孔子死後會復活嗎?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孔子在世的時候都沒有出現過《論語》。
說孔子不能刻、不能印、不能治《論語》,並不是要完全否定《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為什麽?因為,孔子的弟子中,有幾個二代弟子,既聰明又有文采,比孔子年輕得多。顏回(公元前521 ~公元前481)是不可能的,因為他雖然比孔子小三十歲,卻在孔子活著的時候就死了。《永夜》記載:哀公問:“弟子何人欲學?”孔子對日本說:“有顏回者好學,不會生氣,不會有二心,可惜不久就死了。今亦亡,未聞好士也。”顏回死於公元前481年,也就是孔子71歲的時候,他才41歲。這時,孔子曾說:“嘿!白天已經過去了!天都丟了!”(《論語·先進》)。這說明雖然《論語》中多次提到顏回這本書,只能說明孔子確實喜歡顏回,但可以肯定的是顏回並沒有參與《論語》的編纂。看看幾個二代師兄弟。冉永(公元前522年~?孔子,29歲),冉求(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歲),子貢(公元前520年~?、小孔子31歲)、子遊(公元前506年~?,小孔子45歲),夏紫(公元前507 ~?,小孔子44歲),張子(公元前503 ~?,小孔子48歲),尤若(公元前518 ~?,小孔子33歲),高柴(公元前521 ~?孔子,30歲),樊遲(公元前505 ~?、小孔子46歲)、宰予(公元前522 ~ 458年,小孔子29歲)、宮希池(509 ~?,小孔子42歲),曾參,(公元前505 ~ 432年,小孔子46歲),公孫龍(498 ~?小孔子53歲)。這是有據可查的孔子最年輕的弟子。看過《論語》的人壹看就知道,這麽多弟子,只有壹個沒有出現在《論語》裏。如果用普通的心理學來推測,為什麽他們的名字能出現在《論語》中(之前的學長除外)?答案似乎是:這些人編纂了《論語》。
宋襄風(1779 ~ 1860)說《論語》是仲弓、子遊、夏紫三人寫的。
傅玄(217 ~ 278)說:“從前仲尼不在了,仲宮弟子奉行夫子之言,謂之論語”(《付梓叢書》)。
陸九淵(1139-1193)在《香山語錄》中說:“鄭康成(鄭玄)、王肅自稱《論語》是子遊、編的,有壹些人是可以考的。如《雪兒》第二回載有“若”壹章,下載有“曾子”壹章,均稱“子”而無名,蓋夏代之耳。”
翟浩(?~ 1788)認為除了夏紫和子遊,可能還有張子。
他說:“選聖門文學,說妳和夏特。孔子編《春秋》只是為了表現旅行和夏天。子遊和夏紫事先寫好了《論語》,微讖(指《論語》對爵的推崇)恰如其分,順理成章。陸象山是以尊重兒子為基礎的。孟子說,欲尊物而生子者,張而有之,夏也。在《論語》第十九條中,有很多先賢的名言。最多的是、、子遊,張排第壹。雖然曾子被稱為“子”,他是第三個兒子。也像是主人對自己老師的尊重。和“張子書神”,清楚地看到語言。那麽妳和夏外應該屬於張子作為記錄者。第壹批儒家沒有談到張子,但他們談到了仲弓。不知道為什麽?“考據四書和通考
摯友康有為(1858 ~ 1927)在《論語序》中說:“《論語》二十篇,記載了孔子弟弟的言行,但曾子是後學,鄭玄以為寫的是仲弓、子遊、夏紫,其實不然。易考的書叫弟子或字或名,但曾子叫‘子’,他專門敘述了曾子開手腳,是曾子弟子後學編的。傅仲恭、遊、夏的年齡都比大,而的壽命最長,超過90歲。安已被鐘公、尤、夏所編,惟‘子’曾子,且待曾門記其兄弟姊妹?”
陸九淵因在《論語》中稱而得名子。他說這本書是曾子、子遊、夏紫寫的,康有為也是從這個推論得出的結論。
顧在《論語》中說:“孔子、、閔子和冉子都是魯人,孔子死後,蓋在魯建立。就是《齊論》《魯論》這本書。今傳雖名為《魯論》,乃其弟子、閔子、冉子所教。他的弟子們很尊敬他的老師,當他遇到老師的話,他就改名叫'子'來教導他的弟子,所以據說他有壹個兒子,曾子,閔子和冉子。關於、遊子,偶爾還有冉子和閔子騫,顧解釋說,遊子和的弟子很多,閔子和冉子的弟子很少。如果弟子多,傳播面廣,容易統壹。弟子人數少了,就會有失偏頗,錯誤也就多了。所以閔、冉的弟子很少,閔、冉的名字也是字還是“子”,不確定。”(《論語·疑》)
至於孟子、荀子,都稱為“子”,丐幫“聖門相依,故稱之”。更何況,孟子是曾子的弟子和孫子。
柳宗元說《論語》“記曾子之死,故遠往孔子也。”柳宗元《河東文選》中的論語分析。顧對此的解釋是“同為《論語》、《齊倫》、《魯論》、《書》,句句不壹,後人所教者,嘗之甚多。”曾子在《論衡》中的死,並沒有得到曾子追隨者的幫助。不然,既然孔子弟子眾多賢良,就不會寫字,然後在次子弟子疏遠之後,再提升他們寫字?”(《論語·可疑》)
如果是附帶的,顧的說法是合理的。
根據這些資料的分析,《論語》確實是孔子的弟子們所宣揚的孔子的話,然後弟子們對它附加了更多的理解。
說《論語》的編者是孔子的弟子,似乎也有道理,但由於歷史上沒有固定的認知,有些人可以繼續想象。就是很多人認為《論語》是孔子編的。這裏的師父其實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弟子。
漢授藝術歷史和文學:“至於《論語》,當孔子回應他的弟子時,人們和弟子相互交談,聽到了孔子的話。當時的弟子都有自己的筆記。高手是棋子,高手在編譯方面編譯。故稱《論語》。”這種說法確實是有根據的,因為在《論語》中,雖然大部分都是孔子和弟子之間的對話。但我們也隨處可見“大師”二字。如果說《立人》裏有壹句話,孔子說:“參加!我的道路是壹貫的。”曾子曰:“魏。”孩子出來,大師問:“什麽事?”曾子說:“大師之道,忠恕。”這裏的大師指的是曾子的弟子。在泰伯,“曾子病了,所以他叫他的弟弟,說:‘給我足夠的!“把手打開!”“這裏的主人也是曾子的弟子。在子涵有這樣壹種說法:“魯茲讓他的主人當部長是因為他生病了。“病室曰:‘事已久,又是偷情!沒有部長,只有部長。誰在欺負我?欺天?而與其死於大臣之手,為何不死於兩三個兒子之手?然後給它壹個大葬,還是死在路上?”“這裏的主人是魯茲的弟子。《進階》裏有壹句話“顏淵死了,主人要給他下葬。孔子說:“沒有。”大師給了它壹個沈重的葬禮。子曰:“吾若歸來,吾待父,而不待子。”。不是我,是我老公的二兒子和三兒子。“這裏的弟子是顏回的弟子。這說明了壹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孔子在世的時候,不僅教弟子,也教弟子,不僅教大弟子,也教小弟子。所以就形成了代際傳遞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人對孔子的話有不同的記憶和不同的理解。而且在傳播過程中,各師各事,所以形成了孔子或其弟子甚至是其弟子在孔子死後相當長壹段時間內的語錄或問答不統壹。柳宗元說“或者問”,儒家叫《論語》,孔子的弟子記下來了。妳相信嗎?在事情發生之前。孔子的弟子最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因年老而死。是大臣曾子之死,孔子之路漫漫。曾子的死只留下了孔子的幾個弟子,我認為曾子的弟子做到了。什麽?這是壹本門徒必須使用文字的書,但只有曾子有文字。正所謂,弟子之數也...今天,我只知道曾子死了,而蓋樂是春子和子思的弟子。或者:‘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話寫了雜註,但死在他書裏的也是曾的弟子。(《柳宗元河東論語》)
清代何說,“孔子是最少涉及的,比孔子小46歲。是大臣曾子之死,那麽去孔子那裏就很遙遠了。曾子死後,孔子的弟子只剩下幾個,我想是曾子的弟子幹的。竊書《論語》,為曾子弟子所名。”(《十壹經問右》卷壹)
我認為曾參或其弟子參與編纂《論語》沒有什麽大的疑問。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弟子中最少的曾參,曾參生於公元前505年,死於公元前432年。小孔子46歲。也就是說,孔子死後,他又活了四十年,在孔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弟子了,可見被稱為“子”是有很多條件的。聰明好學,年紀小,學藝早。更重要的是,曾子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可能更受弟子們的喜愛,所以他像孔子壹樣被弟子們稱為“子”。還有,孔子的孫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子思出生的時候,他爺爺已經是69歲的老人了。他剛剛結束了浪跡天涯的生活,開始專心刪詩著書,定禮樂,編《春秋》。不可能是基於他的孫子,但他死後,他的孫子才四歲(子思生於公元前483年,卒於公元前402年。子思也從老師那裏了解到爺爺的偉大,曾子的品德和學識與爺爺相同。因此,我崇拜我的祖父,並且愛屋及烏。叫他爺爺“子”,聯系老師。至於曾的其他弟子,也都尊稱為“子”。如果我們看看許多儒家著作或書籍有關孔子,幾乎總是被稱為子。最典型的書,如《孝經》,提到曾子。如果有對話,那也只是孔子和曾子之間的對話。據此,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孝經》是曾子的作品。不過,我認為這也是曾子的弟子寫的。因為,的弟子可以稱之為“子”,而本人卻不壹定。是基於他對老師的尊重,他不可能敢和老師平起平坐。
說到被稱為“子”,除了好學之外,還有壹個年齡問題。如果妳生於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詳,小孔子33歲。之所以叫他“子”,不壹定是因為他小,還因為他有機會。二十因為,孔子死後,孔子的弟子需要有壹種心理寄托。而且如果妳長得像孔子,那麽所有的弟子都尊妳為師。馬倩在《史記·仲尼弟子傳》中說:“孔子兩者都沒有,但是他的弟子都向往他,他長得像孔子。弟子如師,師如師。”
通過分析尤若和曾參被稱為“子”的現象,我可以得出結論:《論語》編纂的更多參與者必定是這兩人的弟子或再弟子。至於閔子騫和冉求,他們有時被稱為“子”,這是由於他們的尊重,年齡和弟子的參與。只是這兩個人的狀態還沒有達到巔峰。縱觀《論語》中提到的20多個孔子弟子,除了生前經常被人稱贊的,大部分都比孔子年輕很多。也就是說,正是這些二代弟子或者二代弟子的弟子,參與整理老師和自己老師(也就是孔子弟子)的談話,然後編輯成書。至於原名,缺乏史料,無從考證。
綜合來看,根據史料和合理猜想,我認為《論語》的編纂者應該是:1,孔子本人。因為既然壹個孔子的弟子這麽尊敬孔子,就不可能直接叫他的名字。但是《論語》裏有幾個“山頭”。(子曰:“左丘明以其巧言、好禮、足敬為恥,丘亦以此為恥。左丘明以此為恥,秋以此為恥。這說明,像這樣的話,不僅是孔子說的,而且是孔子被弟子記錄下來後念的。它可能被編成了類似於今天的小冊子。2.熟悉孔子的人。我們知道在《論語》中,所有的對話部分都是用孔子、孔子、孔子、嶽來表達的,但是我們也註意到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孔子。這是什麽意思?因為孔子的弟子或弟子不可能直接稱呼孔子,之所以這樣做,很可能是孔子的壹些朋友或魯國官員等人把自己的記載編入了《論語》的編纂。3.孔子弟子。這個不用太懷疑,因為這些人都是孔子身邊的人,他們親耳聽過孔子的很多言論,最有發言權。4.再傳弟子。這些弟子中可能有人看過或聽過孔子的講課,或者聽過他老師的話。先賢為了傳播思想,總想多收集壹些孔子的語錄給後人,所以《論語》的字數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的。5,年輕壹代的儒生。孔子去世後的兩三個世紀,孔子的言論不斷被收集整理。很多後輩雖然不是孔子的弟子,但對孔子思想的認同是壹致的,所以也參與了孔子語錄的整理。6.不排除很多諸侯國的統治者也在對孔子的言論進行加工和演繹,以便用孔子的思想來統治人民,從而為其統治服務。
以上是《論語》的形成過程。但可能有過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但從未有過書名,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在孔子死後很長壹段時間內持續流傳,但沒有《論語》這樣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