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
我們現在要去參觀的是岱廟,壹座古代藝術博物館。
岱廟,原名“東嶽廟”,又叫太廟,主要供奉“東嶽泰山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崇禪時居住和舉行儀式的地方。
岱廟歷史悠久,西漢史料中有“秦為域,漢為宮”的記載。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建修繕,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經過金、元、明、清時期的大規模修繕,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戴寺位於泰安城北部,正好在南起九臺城南門,北至南天門的中軸線上。它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它呈長方形,占地96000平方米。岱廟的建築采用了中國古代的縱橫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分為東、西、東三軸。在東軸線的前後,有柏寒庭院、東王座和花園。西軸線周圍有湯懷大院、浣詠亭大院、雨花路大院;中軸線前後有正陽門、培天門、仁安門、天宮殿、後寢、厚裝門。主體建築宋天啟殿位於戴寺後半部,棲息於橋臺之上,其他建築位於中央院落之外,相互獨立,內部有聯系。這種建築布局是根據宗教需要和宮城的格局而設計的,形成了分區分明、主次有序、莊重簡約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化,與莊重、莊重、深沈、典雅、樸素融為壹體。寺內高聳的廟宇與高高在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壹種置身泰山的美好感覺。
岱廟城是高層建築,周長三華裏,高三丈。周圍有八個門,五個門朝南,中間是正陽門,左邊是東冶門,左邊是陽高門。右邊是西門,再右邊是大門;東面的青陽門也叫東華門;西邊著名的風景門也叫西華門;北面的湛盧門也叫後宰門。每個城門上都有城樓,岱廟的四角分別建有巡、艮、幹、刊角。整個建築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宛如壹座帝王宮殿。
戴寺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有琳瑯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的禮器、供品和工藝品,也有閃耀著華夏文明光輝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遺跡,保存著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這裏有184塊石碑,48幅漢畫像石,是繼Xi安、曲阜之後的中國第三大碑林。
戴寺也是壹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婆娑的柏樹,遮天蔽日的銀杏,精致的盆景,爭奇鬥艷的鮮花,為古樸典雅的亭、臺、樓、榭增添了萬種風情。岱廟,壹年四季風景如畫,吸引了許多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豐富。這裏的每壹座建築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壹件文物都體現了泰山的文明發展。走在這個藝術世界裏,妳擡頭看的,擡手摸的,都是國寶,都讓觀者心動,遊客感觸頗深。戴偉偉寺是壹座集建築、園林、雕塑、繪畫和祖國傳統為壹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叫“藥殘閣”。它位於泰安城中部,田童街北端,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也是進入岱廟的初級階段。古代帝王每次來泰山舉行祭祀儀式,都要先在這裏舉行壹個簡單的參拜儀式,以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它在古代也被稱為“草神閣”。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盧京生被提升為副都禦史。臨行前,他改名為“藥殘閣”,壹直沿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作坊始建於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至今仍保存完好。此外,旗桿高而立,左右鐵獅子蹲伏。方南的“雙龍池”建於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石頭建成後,池塘的水被引入戴廟周圍的池塘。因水池西北角和東南角各有壹個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街是田童街,讓人壹進臺城南門就置身於壹種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中。水池北側的天花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字樣。1992在水池外圍雕刻了周長63米的大理石石圍欄,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有兩塊清代石碑,北側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壹棵古槐樹,據說是唐代栽種的。至今郁郁蔥蔥,郁郁蔥蔥。雙龍池四周是壹個小廣場,古建築環繞,構成壹幅美麗的畫卷。
藥殘閣是壹座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的亭式院落,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庭院中央的長方形橋臺上,寬10.8m,深7.75m,高7.9m,為四柱五梁九脊壹檐,上覆黃瓦。在清朝,他崇拜畢夏·袁俊。兩側是中間的東西配樓大廳。
藥殘亭是壹個獨立的建築,但在內涵上與傣寺是統壹的。因為它的存在,戴寺的神秘肅穆氣氛更加濃郁。這種獨立統壹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壹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不多見。唐代的藥殘亭曾被稱為“遙參之門”,民間有“欲遊泰山,先訪遙參之門”的說法。遊覽岱廟,也要從藥殘亭開始。
穿過藥殘亭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壹年(公元1672年)山東政治使節史天翼所建。廣場高12米,寬9.8米,深3米,四柱三門。廣場上有三個框架,四根橫梁,四根浮雕立柱。四柱前後循環墩上雕有8只石獅,姿態各異;重梁四柱上鐫刻著“馮丹朝陽”、“二龍戲珠”、“群鶴戲蓮”、“妙不可言”等20多組栩栩如生的吉祥鳥獸形象和各種花卉圖案。整個石坊造型獨特,雕刻精美,是清代石雕藝術中的瑰寶。方柱南北兩側鐫刻對聯,南側由石題寫“終於天,頌體而生萬物;皇帝驚呆了,和盛卓玲鎮就在東邊。"在北方,山東巡撫兼兵部侍郎趙祥興寫道,"各民族如何因團結而受人尊敬?“混著團魂總照,九州待命去北京蕩?”。兩聯振奮人心,牽壹發而動全身,高度概括了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威望,使人不入岱廟而心生敬仰之情。
出了岱廟廣場,就能看到高大寬闊的“正陽門”,這是岱廟的正門。兩扇朱紅的大門象征著傣苗的尊貴。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從這個門進去。歲月流逝,解放前夕,正陽門布滿了裂縫,城門之上的城樓都被歷史的風雨吹走了。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按照宋代的建築風格重建的。大門高8.6米,上面的塔高11米。共五間,歇於山頂,九脊壹檐,方柱24根,四周鑲條,覆黃琉璃瓦,檐三拱四。Jaú ink畫小金,額頭金龍飛。遠遠望去,屋檐高聳,飛檐走壁。
“佩天門”是戴廟的第二道門,以儒家的“德佩天地”命名。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寬五間,深三間。它是壹座單檐、依山而建的建築,廟裏最初供奉的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星。兩側為原殿,東面為“三靈候殿”,供奉周代諫官唐晨、葛勇、吳州。當宣布宋真宗被封在東方時,他在南天門遇到了三位神,將其封為“三侯伶”,後來建造了這座寺廟進行崇拜。西邊的“太尉堂”是供奉“出入同宗,自願養大”的唐朝諸侯杜宗的。承前啟後的“仁安門”是承前啟後的北天門,因孔子語中“仁屬天下”之意而得名,是戴寺的第三道門。始建於元代至元代(公元1338)。該建築的結構與天門相似。該廟原為供奉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培天門西側有20塊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 gt並且& gt兩碑高大雄偉,面向東西,龜落,氣勢非凡。岱廟現存兩塊石碑。
有了天門西南的“湯懷大院”,原來“繁花捧月,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的湯懷,在民國時期飽受戰亂摧殘,古懷漸亡。1952年,戴寺主任尚世連在枯死的槐樹樹幹裏種了壹棵小槐樹,取名“湯懷堡子”。如今,新槐樹已長成大樹,郁郁蔥蔥,成為戴寺壹大勝景。
在湯懷以東,舊顏夕堂、藏經閣、浣詠亭和雨花道園都在民國時期被毀。1984年,在藏經閣舊址上修建了48座仿古文物庫房,藏有泰山珍貴文物4000余件,古籍3000余冊。
透過遮天蔽日的松柏朝北望去,只見壹座色彩斑斕、金碧輝煌的大殿矗立在高高的露臺上,這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宋天啟殿。天宮,又名季峻殿,始建於宋真宗北部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公元1008年,宋與遼在禪院(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然打敗了遼軍,但無意再戰,卻簽訂了屈辱條約,史稱“澶淵之盟”。為了平息朝野的不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宋真宗采用了副總理王欽若壹手策劃的“上書”騙局。同年十月,他帶著“天書”帶領大臣登上泰山,舉行盛大的答謝儀式,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書日”。李年間,擴建了岱廟,並在原泰山廟的基礎上,修建了天宮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