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學界認為“道”就是有道之人。或者信仰道教的神職人員,稱為“道教徒”。
其實“道”這個名稱出現的時間比戰國時期的方士要晚壹點,但是道的本質和存在自古就有。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裏說:“古之善者,精微深不可測。”這個“士”不是指普通人,也不是指王侯將相,更不是指武士或士兵。而是古代那些善於“服道而行”,富而名的“隱士”和“有道之人”。
在老子眼裏,古代的“道”人,有“善如水”的品格,有“成功學,名垂千古”的智慧;有“孔德的寬容與順從”的高尚品格和抱負,也有“簡單樸素,自私無欲”的縱情山水的情懷;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自我批判、自我自負”的恬靜思想境界,有“不重師愛資”的灑脫精神。有壹句“塞其交易所,關其大門;與其說太多,不如保持中心。同時具有“以義治國,以奇用兵,以無取天下”的縱橫人才。
著名學者王平、艾玉萍說:“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似乎有壹個不變的規律,就是道教人物在亂世中出現。每次社會動蕩無望,道教人物都出來撥亂反正,奉行“功名退休天道”的風格,商湯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越國的範蠡,漢朝的張亮,唐朝的魏徵,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範文程。
因此,道士的稱謂並不專用於教職人員(如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自稱是板橋道士)。反之,凡是實踐道的人,無論“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可以稱為“道者”。
當然,住在寺廟裏的道士更有資格被稱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