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羅莊的歷史沿革

羅莊的歷史沿革

洛溪街道西橋村20世紀60年代出土的角石,屬於4.38億年前古生代奧陶紀海底的腕足動物,證明當時羅莊地區還是壹片汪洋大海。

商朝時期,這壹地區還處於相對獨立的民族管轄之下。由於人方勢力強大,在商朝經常與奴隸主、貴族或其他國家發生利益沖突,所以商朝後期用兵的主要目標是人方。商朝最後的兩個國王,狄懿和帝辛(紂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東夷的征服上。特別是,帝辛毫不猶豫地動用了他的大部分國力,親自率領他的部隊東進。經過多次艱苦的戰鬥,他贏得了軍事勝利。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滅商的周王實行封國立國的分封制。羅莊屬於魯和雍的“封地”。祁陽、祝丘、鐘秋都是封地的名稱。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沿襲西周的分封制,這壹帶仍是魯國卿大夫的“封地”(譚已成為魯國諸侯國)。中期以後,魯國被“三桓”壟斷,府內地和人被瓜分,這壹地區被季孫家族瓜分。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們將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和以郡為基礎的分封制。魯前期實行“用田賦”政策,以悼公、悼嵇康子。秦商鞅變法後,效法秦帝制,在這壹帶設開陽郡。羅莊位於開陽縣陸。楚國滅魯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楚國的疆域,在長城設置郡(今蒼山縣長城鎮)。羅莊隸屬於楚國的開陽縣和本相縣。

秦朝(公元前221-207)。秦統壹中國後,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在這壹地區,建立了譚縣及其下屬的祁陽縣。羅莊位於譚俊縣祁陽縣。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實行縣州並行制度,即由縣組成。漢昭帝改郯縣為東海縣,轄郯、蘭陵、、祁陽等38縣。羅莊隸屬東海縣的本相縣和祁陽縣。漢景帝時,為避皇帝的忌諱,改屬開陽縣。漢元豐五年(公元前106年),設立徐州刺史部(此時州刺史部屬監區,非行政區劃),開陽縣以北諸葛市設立臨猗縣,羅莊屬徐州刺史部東海縣本相縣、開陽縣。

東漢(公元25-220年)。壹開始沿襲的是西漢的郡縣制。建武十七年(公元41),瑯琊郡改為瑯琊國(定都於莒)。建國五年(公元80年),遷都開陽城。該地區屬於瑯琊州開陽縣和徐州刺史東海縣的郯縣。鐘平五年(公元188年),徐州刺史改為徐州(地方最高行政區劃),形成州、縣(國)、郡三級制。該地區屬於開陽縣,瑯琊縣,徐州和本相縣,東海縣。

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地區屬曹魏政權管轄,劃分基本沿襲漢制,只是郡改為州,實行州縣制。魏黃初年(公元220-226年),東海縣改為東海郡。該地區屬於瑯琊州開陽縣和東海州本相縣。

西晉(公元265-316)。中國短暫統壹,分封制恢復。金初東海郡改東海郡,金惠帝時東海郡改東海郡,但劃分隸屬關系似乎沿襲了三國舊制。該地區屬於瑯琊州的開陽縣和東海州的丹戎縣。

東晉十六國(公元317-420)。東晉初,沿襲西晉舊制。但“五胡十六國”割據後,羅莊曾歸東晉、後燕、南燕、北魏管轄,區劃變化不大,但仍屬瑯琊國開陽郡和東海國譚郡。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起初,南朝在此發展,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劉崧恢復徐州,除瑯琊縣外,取消開陽縣和臨猗縣,並入邱縣。在今臨沂東唐河壹帶)。羅莊位於徐州瑯琊縣邱縣。

隋朝(公元581-618)。加強中央集權,簡化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開帝三年(公元583年),郡縣被廢,郡縣由國家直接控制。開十六年(公元596年),秋縣劃歸臨猗縣。楊迪與行省合並,益州改為瑯琊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秋縣並入臨猗縣。羅莊位於瑯琊縣臨猗縣。

唐朝(618-907)。沿襲隋朝的州縣兩級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經分析,臨猗縣分屬藍山縣(遺址在褚墩鎮藍山屯村)和昌樂縣(遺址在杜高街道辦事處程莊區)。六年,武德廢藍山縣、昌樂縣,並置臨猗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設置“道”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劃,形成道、州、縣三級制。羅莊位於河南省宜州市臨猗縣。

北宋遼朝(960-1127)。宋初,為了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又為地方府州設置了總判,壓制地方府州的職權。道治三年(公元997年),全國分為15路,這壹地區歸JD.COM路(開封)管轄。熙寧年間(1068-1077),分為京東西路和JD.COM東路(治青州),實行路、州、縣三級制。羅莊位於宜州市臨猗縣,JD.COM東路。

南宋金(1127-1279)。地方行政區劃和北宋差不多。金大定八年(1168),JD.COM東路改為山東東路(治青州)。羅莊位於山東東路宜州市臨猗縣。

元朝(1271-1368)。忽必烈利用中國法律鞏固中央集權,建立了壹套統治全國的行政機構。中央政府設立中書省,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在當地,我們設立了中國圖書大省,簡稱省,但山東是圖書大省的直屬,叫“肚皮”。省分為省、地、縣,實行省、地、縣四級制。設山東東南益都道(治益都,今青州)。羅莊屬中書省益都路益州臨猗縣。

明朝(1368-1644)。地方行政機構最初遵循元體系。洪武元年(1368),臨猗縣並入益州(散州,仍為縣級)。洪武九年(1376),奉命改中書省為承辦宣傳司,分為13司公(俗稱省)和2直隸。外交部分兩級:府(直隸州)和縣(州)。取消路級,實行省、府、縣三級制。洪武十八年(1385),屬兗州府。羅莊位於山東省兗州地區的沂州。

清朝(1644-1911年)。地方行政機構基本沿襲明制,只是在省以下增加壹個省壹級,實行省、省、地、縣四級制。曹道濟,位於山東南部的伊彥,統領兗州、沂州、曹州、濟寧四郡。雍正二年(1724),益州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益州升為府,附郭蘭山郡(疆域同原散州)。羅莊位於山東省伊彥曹集路宜州地區藍山縣。民國初期,地方行政機構非常混亂。北洋政府成立後,下令取消府州,在省縣之間增設道壹級,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將藍山縣變更為臨猗縣。羅莊分屬山東省濟寧路臨猗縣和北洋政府四區郯城縣的褚巧寶和劉。

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行省縣兩級。1932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辦公室在臨沂成立(代表省政府,非壹級行政機構)。羅莊隸屬於山東省第三行署臨沂縣和郯城縣的楚橋鄉和劉莊鄉。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 * * * *人民開展抗日救國鬥爭,羅莊成為沂蒙紅色文化的發祥地。1938年5月,中共臨猗縣委在三滅村(今羅莊付莊街道)成立,不久在大丁莊(今羅莊唐莊街道)成立青年救國團縣團(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前行使政府職權)。

1945 9月11,臨沂城解放了。年中,中共臨猗縣委、臨猗縣政府在臨猗市重新成立。羅莊屬於華東局濱海區臨猗縣和路南區趙波縣。有諸宸區、臨猗縣克山區、趙波縣2區(唐毅)和12區(褚墩)。

1947 10林西縣位於伊河以西,崩河以南。羅莊隸屬林西縣和蒼山縣,華東局路南區第三專署。林西縣有諸宸區、克山區和蒼山縣的二區(唐毅)和十二區(楚墩)。

1948 10,臨猗市收復後,撤銷臨西縣,管轄權收歸臨猗縣。羅莊屬華東局盧中南區沿海署臨猗縣,太竈署蒼山縣。有諸宸區、克山區、臨猗縣、蒼山縣二區(唐毅)、十二區(褚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撤銷魯中南行政區,在濱海特區基礎上設立臨沂特區。羅莊位於臨猗區臨猗縣。早期是城關區(1區)、諸宸區(7區)、克山區(8區)。1952三月新增羅莊(15區,在富莊)和白莊區(16區)。6月1955,諸宸區變更為朱龍區。1958年2月,區並入鄉,城關仍叫鎮,而朱龍、車山、羅莊、白莊都改為區,叫鄉。

1983年9月,撤銷臨猗縣,恢復臨猗城。1984年4月,城關鎮分金雀山、銀合歡山、嵐山三個辦事處。羅莊岑市公社改為岑市鄉,克山公社改為克山鄉,富莊公社改為富莊鎮,羅莊公社改為羅莊鎮,白莊公社改為白莊鄉,成莊公社改為成莊鄉。1991年1月,白莊鎮撤銷,盛莊鎮成立。1993年9月,撤銷克山鄉,設立克山鎮。

1994 12 17,撤銷臨沂區,設立臨沂市。原縣級臨沂市撤銷後,設立蘭山、羅莊、河東三個區,隸屬臨沂市。羅莊下轄6個鄉鎮、226個行政村,包括羅莊鎮、付莊鎮、盛莊鎮、克山鎮、成莊鄉、岑市鎮。

2月1995,12,羅莊正式作為縣級行政區,行使管理職能。1996 10 9、成莊鄉、岑石鄉分別更名為西高渡鄉、羅溪鄉。1997 65438+10月14、撤銷西高渡鄉,設立西高渡鎮。

4月30日,1999,雙月湖街道辦事處成立,羅莊鎮諸宸北村、八塊石村、虎溪崖北村、虎溪崖西村、虎溪崖東村5個村,羅溪鎮前崔莊村、後崔莊村2個村,盛莊鎮2個村劃歸雙月湖街道辦事處管轄。2000年5月11日,撤銷羅莊鎮,成立羅莊街道辦事處;撤銷盛莊鎮,設立盛莊街道辦事處;撤銷傅莊鎮,設立傅莊、唐莊兩個街道辦事處,將傅莊鎮唐莊村等20個村劃歸唐莊街道辦事處管轄。2002年2月1,撤銷克山鎮,成立克山街道辦事處;撤銷西高渡鎮,設立杜高街道辦事處;撤銷羅溪鎮,設立羅溪街道辦事處。

2008年3月,洛溪街道辦事處劃歸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

2010 1,原屬蒼山縣的唐毅鎮劃歸臨沂市羅莊管轄。

2011年1月原郯城縣黃山鎮、褚墩鎮劃歸臨沂市羅莊市管轄。

2065 438+01 8月9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臨沂市羅莊唐莊街道並入付莊街道,雙月湖街道並入盛莊街道。至此,羅莊形成了5個街道(羅莊、付莊、盛莊、冊山、杜高街道)和3個鎮(唐毅鎮、黃山鎮、褚墩鎮)的行政區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