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在清朝以前,我國是在臘月二十四慶祝農歷新年的,從壹些相關記載中可以找到。西晉的大臣、將軍周初,曾經寫過壹本書,叫《地方風俗誌》,裏面有這樣的記載:臘月二十四晚上,第二天祭竈神上天,他壹歲,所以先祭竈壹天。
北宋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中華》中,記載了這樣壹段話:“年二十四日,竈上附竈,竈門上抹酒糟,謂之‘醉生’”。這裏所說的“跨年”就是小年,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小年。從這壹天開始,人們會為新的壹年做準備,打掃衛生,準備年貨。當然,在這壹天,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祭竈。
祭竈在民間俗稱“給神送禮”。據說在這壹天,竈神、傳統神、民間神都會回天向玉帝匯報工作,尤其是竈神會向玉帝講述人間善惡。人們擔心他們會說自己的壞話,穿小鞋,所以他們會在這壹天崇拜竈神。
既然中國的民間傳統都是過臘月,為什麽到了清朝就變了?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宮中的滿族人會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儀式,稱為“唐子祭天”。
《堂子拜天》和廚房竈臺隔了壹天。折騰兩天太麻煩太累,還得花不少銀子。所以皇帝祭天之後幹脆祭竈神,合二為壹。
皇帝已經祭竈,當然文武大臣也要跟著祭竈,所以小年就成了臘月二十三。但是,普通人不可能和皇帝、官員平起平坐。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祭竈會晚壹天,所以有“官三民四”的說法。
後來就沒有官方或者老百姓的看法了。但由於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慶祝農歷二十三月和祭竈的習俗還在延續,而遠離政治中心的南方仍保留著慶祝農歷二十四月的習俗。
由此看來,如果從源頭上說,慶祝農歷二十四月是最正宗的。其實關於小年放假的說法很多。例如,南京和皖北將元宵節稱為小年假期,據說是為了紀念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在江蘇、浙江和上海,臘月二十四和除夕的前壹天都被稱為小年假期。在西南的雲南、貴州和四川以及壹些北方回族地區,除夕被視為小年假期。過去,船屋在臘月二十五慶祝小年假期。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風格各異,風俗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