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築。它建於公元647年,東西向,基本上是木石結構。整個寺廟的建築風格以藏式為主,帶有中國唐代和尼泊爾的壹些特色。剛建的時候並不大,只有八個大廳。經過歷代的多次修繕和擴建,今天形成了壹個占地25100平方米的四層大廳和金色屋頂的大型佛教建築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對大昭寺進行了多次維修和修繕。2000年,自治區政府又投資2900萬元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同年6月165438+10月,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建工程,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昭寺有很多稀世珍寶,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12歲釋迦牟尼像。這是歷史上第壹座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藏民稱之為臥佛。它不僅是所有藏區最珍貴的文物,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高無上、最受愛戴的佛。絡繹不絕的香客、睡在風中的香客、遊客湧向拉薩,大多是為了這尊耀眼的睡佛。
大昭寺的主體由玄關、庭院、寺廟和分布在其周圍的僧舍倉庫四部分組成。庭院天井是日常練習的主要場所。回廊下點著數萬盞酥油燈,所用的酥油都是朝拜者提供的。這些長明燈是大昭寺的第壹景。
每天早上,回廊是寺廟裏最繁忙的地方。回廊的墻壁上繪有數千尊佛像,所以又叫千佛廊。有人說,翻經是藏民最放松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這些念經的人,行色匆匆,走在業障之輪的六大司道上。
正殿是大昭寺最古老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個寺廟的精華所在。這座12歲的釋迦牟尼雕像供奉在這個大廳的中央。大殿的梁架和鬥拱結構采用了漢族古典建築手法;第壹檐和重檐之間有108木雕蹲伏動物和泥塑半圓形獅身人面像雕塑,體現了尼泊爾的建築特色。柱頭屋檐上的所有裝飾都是典型的藏族傳統風格。這種不同風格的包容性特征與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關。
壹千三百多年前,這裏被稱為薛稷沃堂。其實是壹片長滿水草的沼澤。在沼澤的中央,有壹個小湖,叫沃堂湖。這裏雖然土地肥沃,草豐美,但卻是壹片人煙稀少,野羊成群的荒野。據說屬於當時勢力強大的蘇皮部落,吐蕃部落——藏王松贊幹布的祖先——的勢力還沒有延伸到這裏。公元7世紀初,居住在山南的吐蕃部落日漸崛起。到第三十代三寶和松贊幹布的祖父達日尼西時,統壹西藏的大業開始了。松贊幹布的父親朗日倫贊繼承王位後,繼續他艱苦卓絕的征戰。沒想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朗日倫贊被反叛的大臣毒死。年僅13歲的年輕王子松贊幹布即位,成為吐蕃第32代贊巴。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松贊幹布不負眾望。他勇敢地迎接舊貴族勢力的挑戰,迅速穩定了局勢,平息了叛亂。為了完成統壹大業,他繼續在整個藏區走南闖北。
據傳說,有壹年夏天,去打仗的松贊幹布路過薛稷沃堂。為了緩解旅途的疲勞,他來到當時的吉曲河,也就是現在的拉薩河洗澡。當他擡頭向遠處看時,他看到了離海岸不遠的壹個小平原。平原四面環山,中央有兩座小山突兀而立。松贊幹布意識到,薛稷沃堂不僅是壹個綠草如茵、土壤肥沃的地方,還是壹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他暗下決心,統壹大業完成後,壹定要把王度從山南遷到薛稷沃堂。不久之後,野心勃勃的吐蕃王統壹了全西藏。
公元641年,松贊幹布迎娶唐朝女宗室文成公主,入藏。當時,佛教已經從印度傳入內地,並且欣欣向榮。信佛的文成公主,陪嫁婚禮中有壹尊12歲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據史料記載,這尊佛像由漢斯·賈拉嘎和盧嘉兄弟用了三年時間從唐朝都城長安到達藏區。進入拉薩時,嫁妝隊伍被堵在城北,人們不得不站在四面八方,用白綢子將佛像蓋上。聰明的文成公主通過歷法計算得知,汽車被困的地方恰好是西海龍王的宮殿,於是決定將佛像放在原地,建壹座寺廟供奉,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小昭寺。千百年來,小昭寺成為藏漢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在文成公主到來之前,松贊幹布已經娶了尼泊爾人尺尊公主為妻。大昭寺的修建也激起了尺尊公主為佛祖建寺的念頭。她在城東南選擇了壹個寺廟基地,親自指揮工匠開始施工。奇怪的是,白天搭建的部分到了晚上就塌了,反復搭建傾斜,她只好求助於熟知占星歷法和五行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欣然同意。她白天觀察地形,晚上觀察天象,發現吐蕃的地形很像臥巫,不利於王建國在西藏的建立。必須在指定的地點建造壹座神廟,以震懾邪惡女巫的囂張氣焰。而薛稷的沃堂地區原本就是女巫的心臟,沃堂湖就是她的血湖。要在沃堂湖上建廟填湖,建廟堵住女巫的血脈。文成公主向松贊幹布提出建議,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用白山羊背土填湖。於是,浩蕩的填湖造廟工程開始了。
三年後,大昭寺和大昭寺同時落成,兩位公主帶來的佛像也被請到了各自的佛寺。臥佛原本是放在大昭寺供養的。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後,迎至大昭寺,將尺尊公主帶來的8歲釋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此後,這兩尊佛像壹直住在寺廟裏。
公元7世紀末,大昭寺周圍逐漸出現了供信佛者居住的臨時住所、招待所和房屋,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八廓街隨著寺內香火不斷,逐漸形成了王度第壹條商業街的規模。拉薩,這個高原之王,自此初具規模。當時拉薩叫“格薩”。中國史書翻譯成“羅地”或“羅少”。藏語中“山羊”叫“挑釁”,而“土”叫“薩”。“挑釁”的本義是山羊背土,其實是大昭寺的本名。因為大昭寺是薛稷沃堂最早的建築,也是國王都城的象征。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座以大昭寺為中心的皇城稱為“約薩”,薛稷沃堂這個名字也逐漸被人遺忘。
在大昭寺的正殿前,等待祭拜臥佛的人們已經排起了長隊。從他們的衣著來看,很多是遠道而來的陌生人,但大部分是本地人。平日裏,每天都有數百名香客來大昭寺拜佛,但如果趕上節日或者每個月的藏歷十五,人數會更多。拜佛是有時間限制的,壹般只在上午,下午1以後是留給遊客參觀的。這些人內心充滿虔誠和期待,有時等了壹個上午也很難見到“佛面”。
人們朝聖的形式很簡單。他們在佛像的蓮花座上輕輕撫摸額頭,然後將手中的哈達或錢幣放在佛像前。即使他們表達了自己的意願,整個過程也很短,最多不過十秒鐘。
壹千多年來,大昭寺的聖火壹直在吹,香客絡繹不絕。然而,就像世間萬物都有過自己的起起落落壹樣,這座被信徒們稱為藏區“麥加卡巴”的寺廟,在歷史上也有過痛苦的時期。
9世紀中葉,松贊幹布建立的吐蕃王室在200多年後逐漸分裂,部落拒絕接受管轄,王權和奴隸制也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公元841年,隆達瑪登上吐蕃贊普的王位。幹旱無雨時,瘟疫蔓延,僧人向佛求援,社會生產遭受空前破壞。更大的悲哀是,隆達瑪聽信了周圍大臣的讒言,把這壹切天災說成是信佛怒從天降的結果。隆達瑪因此頒布法令,開始大肆破壞佛教,強行關閉寺院,強迫僧人結婚回歸世俗,焚燒佛教經典。公元842年,大昭寺建廟以來最黑暗的時期來臨,殿前廣場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眾僧驚恐萬狀,四處逃散,前堂香火不復存在。然而世事無常,有時會推導出壹個不可思議的因果本源。同年,在大昭寺前,滅佛的藏族僧人達摩被僧人拉隆·貝多吉借獻宗教舞蹈之機,用弓箭射死。從此,藏王對各部落的統治開始慢慢瓦解,處於鼎盛時期的吐蕃王朝在隨後的民眾起義中崩潰。
朗達瑪滅佛數百年後,雖然有虔誠的信徒前來燒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卻比以前少了很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發起格魯派昭法會後,隨著僧人的不斷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再次興盛起來。
新佛像藏起來之前只是工藝品,藏起來之後才有生命,這是藏傳佛教特有的觀念。包裝很講究。先用朱砂水洗凈佛的空腹,再用香藏藥浸泡,防腐防蟲防蛀,最後依次放入珍珠、五寶、聖土、幹貝、經書等。這些材料大多來自印度和尼泊爾,也有壹部分來自藏區各大寺院。用於存放的經書必須根據佛像的大小專門印制。這些經書數量眾多,種類繁多,安裝在不同佛像上的經書不同,安裝在佛像不同部位的經書也不同。此外,大昭寺的僧人還可以根據客人的要求和所付的錢數,為佛像裝載壹些特殊的材料,如天然珍珠、金銀、寶石、舍利子等。
這些隱藏的佛像只有生命,只有在大雄寶殿的臥佛前被高僧開啟加持後,才有靈魂和靈性,才能成為人們供養的佛。為信眾、遊客或壹些寺院存放新佛像,已經成為大昭寺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
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進程和現代文明的發展,觀光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時尚和潮流。西藏旅遊資源豐富,有獨特的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歷史。藏傳佛教給這片雪域高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這裏的壹切都令人神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讓古老的大昭寺煥發了青春,向世人揭示了它的真諦,也讓這裏的喇嘛們除了打坐、誦經、修行之外,又多了壹個新的職業——喇嘛導遊。“去拉薩不去大昭寺,說明妳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個旅行者都認同的觀點。
大昭寺北側二樓是僧舍區,小和尚尼瑪次仁就住在這裏。他是西藏第壹個穿著深紅色長袍的喇嘛導遊。尼瑪次仁原本是壹個普通農民的兒子,他的家鄉林州縣的蓬布,和拉薩只有壹山之隔。尼瑪次仁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大哥大。格西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學名,有四個等級。格西通常產生於大昭寺藏傳佛教年度大法會的辯論中。為了完成兒時的夢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年僅15歲的尼瑪次仁從家鄉乘坐路過的卡車來到大昭寺,剪了頭發,成為壹名不折不扣的年輕喇嘛。他雄心勃勃,努力學習。他不僅認真學佛,還上語文和英語課。短短幾年,他就從大昭寺眾多僧人中脫穎而出。尼瑪次仁雖然沒有成為通常意義上的格西,但卻成為了真正的秀才,大昭寺的頂梁柱。
大昭寺的喇嘛導遊對每個旅遊團收費50元。這些收入不歸他們個人所有,全部上交寺廟。喇嘛導遊每月從寺廟領取幾百元的固定工資。大昭寺門票從最初的5元逐年上漲,到現在的每張80元,門票是大昭寺的主要經濟來源。這壹收入每年高達600多萬元,加上信眾、境內外組織或私人的捐贈,以及寺內制作、存放佛像的業務收入,年利潤可達654.38+00多萬元,基本可以滿足僧人的成本和大昭寺本身的維護費用。
尼瑪次仁作為喇嘛的導遊,知名度很高,受到遊客的稱贊。曾經有人問尼瑪次仁,大昭寺講解了多少遍,幾千遍還是幾萬遍?尼瑪次仁自己也答不上來。他只是說他非常投入每壹個解釋。尼瑪次仁總是面帶微笑,微微彎腰,用恭敬優雅的手勢指著壹幅壁畫、壹尊佛像、壹根雕梁或壹個門楣,用藏語、漢語或英語流利準確地說著話,淺顯易懂,風趣幽默,過去的、現在的、歷史的、未來的。在他的帶領下,許多遊客穿越了千年時光隧道,詳細地欣賞了西藏和藏傳佛教,以及大昭寺歷代耐人尋味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