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八字算命 - 高甲戲的歷史演變

高甲戲的歷史演變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語區,港澳臺地區,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區。

高甲戲原名“宋江戲”。據老藝術家陳平(1884 ~ 1957)說,明末清初時,閩南沿海農漁村逢年過節時,村民們裝扮成梁山好漢在村裏遊行,或偶爾在現場表演短劇。於是,孩子們表演了宋江的故事,有時也叫“宋江仔”。道光(1821 ~ 1850)以後,由大人扮演的戲班被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術為主,其布景多采用民間“切獅”(即藝人裝扮成武士,手持各種兵器,分別與獅子搏鬥)。舞臺上現有的“冷煎鍋”、“大碰撞場”、“鳳凰搖尾巴”等幾套武戲,保留了“割獅子”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樂器用嗩吶,有南鑼、南鼓。保存在宋江戲曲中的劇目有李悝jy的《大鬧忠義堂》、《劫盧俊義》、《胡三娘換妻》等。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和漳州的竹馬戲藝人以及壹位歸國華僑共同組織了壹個名為“三合興”的劇團。它突破了專門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了半文藝半武俠劇,有《郭子儀祝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隨之增多。

在“合興戲”的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依然存在。除了劇目的相互表演,兩者的基本功和表演節目也可以相互吸收。當時規定進入合興班的藝人必須會表演“桶中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進入合興班表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戲),兩部戲逐漸融合。到清朝末年,宋江戲和合興戲合稱為高甲戲。相傳高甲戲因搭起高臺,身穿鎧甲,手持槍械,故稱“葛佳戲”(“戈”、“高”的讀音與閩南語相同)。另壹個說:劇團在海外演出,海外華人把來自家鄉的劇稱為高水準的劇。戲班回來,自稱“高級戲”。又說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稱之為“大班”“地方班”。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高甲戲發展迅速,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劇團超過400個,每年都有劇團到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演出。各班競爭激烈,“十大虎班”層出不窮:五大虎分別是傅青成、老大富、傅、傅金生、金秀春;後五虎分別是菜鳥春、大吉祥春、金誠興、新大幸福和盛世。最好的名字叫“班龍”,也就是“金蓮生”,所以有“壹龍破五虎”之說。

20世紀30年代,壹些劇團不再滿足於在農村的草臺上演出。他們繼續出國,走遍了東南亞各國。這壹時期,劇團出國達到高潮。有:新聯行(1929-1935)、三美班(1929-1938)、復聯坊(1930-1933)、西坑班。全和興(1934-1936)、謝毅社(1937)、傅順興(1936-1937)、金春寶(1936)等1938年,由於二戰爆發,這些俱樂部在戰前出國回國。

1950期間,泉州分階段集中學習高級戲曲藝人。以泉州高級劇團為例。正是在當時的戲曲改革中,借鑒了五個民間專業劇團——新秀春班、三合班、福慶班、新聯班、同華興班。他們是:董、吳、石、許洋川、柯賢喜、劉在勝、林秀來、陳子亮、柯賢科、蔡秀英、黃秀郎、林谷滋、陳語嫣、林賢典、石、蔡、田基宰、吳尊榮、蕭滌品、蕭光義、蔣金龍。後來又陸續抽調了壹批具有編劇、導演、作曲、編導等專業技能的新文藝工作者。他們是:、呂文君、、張伯平、陳梅生、王振權、王大比、蔡占龍、佘名模等。,而且他們和藝人長期合作。從此,高甲戲從草創舞臺藝術轉變為劇場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甲戲得到了振興和發展。1950年,泉州戲劇改革委員會成立。1951年,抽調各劇團的著名演員組成泉州通俗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高甲戲劇團),演員有董、吳、徐陽川、肖滌平、林秀來、蔡等。此後,先後組建了晉江民間高甲班、廈門金蓮高甲班、惠安高甲班、南安高甲班、永春高甲班、德化高甲班、安溪高甲班、同安高甲班、大田高甲班。

從此,高甲戲改變了在銀幕上表演的習慣,開始進入新劇和話劇的新時代。20世紀60年代初,新編著的古戲《升三流》在上海、南京、濟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朱德主席、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譚震林、郭沫若、茅盾、鄧拓以及戲劇專家曹禺、田漢、張庚、老舍、林默涵等都來觀看。郭沫若、老舍、鄧拓等。都是看了《登高三級》後贊詩。

“文革”開始後,高甲戲《登高三階》首先遭到抨擊,在報刊上被公開批判為“毒草”。作家王冬青被扭送進了“牛棚”。然後劇團解散,大批著名老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被下放到農村。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後,閩南各地的高家戲班恢復並進入振興期。1982年,泉州高甲戲劇團赴港演出,帶來了劇目《三連冠》、《真假國王洞》、《花房》和壹部醜小戲。1983年,安溪縣高級戲班諸葛緹編劇的《鳳冠之夢》參加福建省15話劇演出,獲得劇本壹等獎,以及導演、音樂、表演、美女、演員七項大獎,獲得1982 ~ 1983。

1986期間,泉州高甲戲劇團接待了多名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留學生觀看小醜表演。1986期間,泉州高甲戲劇團赴上海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演出了《竹筍》、《江波》、《觀復歌》、《王海星》、《送水》、《騎驢探親》等喜劇。高甲戲中小醜的表演贏得了高度贊揚。1989年安溪縣高級歌劇《玉竹弦》和泉州《王海星》參加省藝術節演出。此外,上世紀80年代,老、中、青年作家創作的壹大批新劇,如《顛倒乾坤》、《真假》、《高將軍》、《施瑯》、《唐宗軼事》、《開元序曲》、《南海明珠》、《湯山之戀》等,獲得省級戲劇獎。

1993年,泉州高家戲班創作演出的《河之韻》榮獲全國地方戲南方電影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導演、演出獎。1994獲文化部“文華獎”、曹禺編劇文學獎、“五個壹工程”獎。南安高家戲班創作演出的《大人物之魂》榮獲首屆海峽兩岸(閩臺)戲劇節和福建省19戲劇節,並受文化部藝術局邀請於1994赴北京演出。同年3月5日,廈門金聯升高甲戲劇團赴臺灣省和金門演出。

《大河謠》獲1995首屆省級百花文藝獎特別榮譽獎;《偉人之魂》1995獲國家“新文化戲劇獎”;玉珠川1996獲第六屆全國文華新劇獎,1995獲曹禺戲劇文學獎,1996獲中共宣傳部五個壹工程獎。同時,廈門金蓮生高甲戲劇團演出的《審視陳三》獲96年中國(湖南)第四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綜合表演、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壹等獎。1996年第二十屆省話劇演出上,晉江高家戲班演出的金魁星獲得優秀話劇獎、優秀導演、音樂等獎項,197+00年赴成都參加第五屆中國藝術節,12年參加北京福建戲劇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