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紀紅珍還在她的頁賭中解釋說,有學者認為呼蘭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出生並不吉利,但她引用了蕭紅的《呼蘭河傳》,即7月15日舉行蘭花盆會時,有農村人認為當晚出生的孩子是野鬼騎河燈生的,父母不喜歡,只好隱瞞生日。由此,紀紅珍得出結論:五月端午出生是不祥的,但也不壹定存在。她猜測,這個禁忌可能是因為歷史久遠,建國後破除迷信的宣傳,以及文革時期的破“四舊”運動,才淡出人們的記憶。
紀紅珍在這裏說得對,就是有些禁忌會淡出人的記憶;但還有壹個錯誤,就是與屈原和紀念日無關。簡直就是五月初五的不吉利說法。這裏可以參考譚少冰的考證文章《端午節的由來》。譚少冰說,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重要的有紀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勾踐,還有起源於吳越人的龍舟節、夏季至日節和惡月等等。其中,紀念屈原的理論影響最廣、最深、最大。然而,歷史的真相是,遠在屈原之前,人們就有了端午節的民俗,屈原只是後來的附屬品。在這幾種說法中,我認為邪月邪日說最能說明蕭紅家的忌諱。
所謂邪月,就是農歷五月是盛夏疫疾的季節,俗稱“邪月”,又叫“毒月”、“兇月”,所以“萬物皆禁”。五月初五,更是“壞月壞日”。這個月的這壹天有很多禁忌,比如:“這壹天蓋房子讓人禿頂”;“不露床推薦座位”;“五月去屋俗”;“京關五月不動,不糊窗,故稱邪五月”;“五月不剃頭,就怕舅舅”;“五月不可為官,若犯罪,死在妳處”;“五月五日生孩子,男害父,女害母”...正因如此,民間習俗中有很多辟邪、禁毒的活動,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五月五日不要養孩子”,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不被撫養,有的被遺棄,更有甚者被扔到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