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城街道人民政府駐地。在香港的東部。東山以東,西山以西,牛田洋以北,海心河以南。古代叫新興鄉。唐元和十四年(819),朝陽縣遷於此。因境內木棉眾多,故稱綿城。
朝陽市河西鎮轄鎮。在縣城東部,榕江入海口西南,小北山西南。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建於北宋末,因壹條小溪流入牛田洋而得名。
西樵鎮朝陽轄鎮。在縣城的北部,牛田洋在北部。該鎮因地處榕江西岸,長滿蘆葦,原名西麓。後因祠堂大門上的對聯:“西山長拱,水常在朝”,故改名西樵。
官埠鎮朝陽轄鎮。在縣城的北部。南接小北山,北接榕江。明洪武十四年(1381)駐鎮,寨前建有城門。嘉靖十壹年(1532),在關口前設置港口,稱關前港,後簡稱關口港。
棗鋪鎮朝陽轄鎮。在縣城北部,小北山北麓,北面臨榕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威原名明恩城。因為當地陪審員黃老贊說“集市熱鬧,是杭州的乍浦”,所以叫乍浦集市。“紮”與“藻”在潮音上相近,後改稱藻普味。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金隅鎮朝陽轄鎮。縣城北部,小北山北麓,榕江中遊南岸。金溪鎮人民政府。附近有玉鋪村,所以是金玉名鎮。
金鋪鎮朝陽轄鎮。在縣城的中央,* * *海的北面。駐地建於南宋。因地勢較低,故原名沈浦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村民安祥雲駐軍路改名為金鋪。
和平鎮朝陽轄鎮。在郡的中央。該鎮盛產牡蠣,原名牡蠣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軍抗元,他提出改名和平。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谷饒鎮朝陽轄鎮。縣城北部,連江支流谷饒河以西,小北山以南。由於明代幹旱頻繁,故稱赤遼。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豐收,改稱谷饒。
同盟鎮朝陽轄鎮。位於縣城中部和練江中遊北岸。鎮人民政府以桐柏峪村命名。該村建於南宋賈(1237—1240)年間。村前有壹土制尾塘,形似缽盂,故名。
潮陽市貴嶼鎮轄鎮。在縣城西部,連江中遊,小北山南麓,西鄰普寧縣城。鎮人民政府駐美村。境內有壹座小山,古時為島。在“寶島”的意義上,它被稱為貴嶼,小鎮以該島命名。
司馬浦鎮朝陽鎮轄。位於縣城西部,廉江中遊以南。建村,駐地在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因祖上曾在朝鮮擔任司馬官,且在練江河畔,故名司馬浦。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朝陽市霞山鎮轄鎮。在郡的中央。因東有蛇山,西有龜山,意為“兩山相交”,故稱鶴山。明朝隆慶時期(1567—1572),更名為霞山。
陳店鎮朝陽轄鎮。縣城西部,連江北流,西鄰普寧縣城。居民原名河場鄉。清三年(1911)前,壹個叫陳存民的村民來這裏開小吃店,叫陳店,村子後來改名為陳店。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仙城鎮朝陽轄鎮。在縣城西部,大南山北麓,西鄰普寧縣城。相傳該鎮為母虱仙子所建,當時是通往大南山的門戶,故稱山門城。後來為紀念母虱仙子,改名仙城。
潮陽市轄雷淩鎮。在縣城的南部,大南山的中部。鎮人民政府駐雙勞。因為西北部有雷淩峰,所以得名。
朝陽市紅場鎮轄鎮。在縣城西南,大南山中部,南與惠來縣相鄰。鎮人民政府駐素林村。鎮上有壹塊看起來像船的石頭,最初叫石舟。1961年更名為“紅場”,紀念大革命時期的革命遺址。
潮陽市轄梁穎鎮。在縣城的西部,大南山的北麓。清乾隆元年(1736),兩英集市已成為集市。集市東面有壹座小山,竹林茂密,竹子隨風搖曳,啼叫不止,故名鴉集市,後稱鷹集市。因為老圩設在溪北,再有新圩設在溪南,故稱兩鷹圩,“鷹”字與“英”字諧音。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朝陽市田心鎮轄鎮。在縣城的東南部。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福建莆田人在此定居。溪水彎成“心”形,令人滿意。清康熙年間(1662-1722),村中秀才陳國沖,以新溪壹帶良田,改名天心村。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潮陽市轄杜菁鎮。在縣城的東南部。鎮人民政府駐神山村。因挖井灌溉莊稼,明清時稱為龍井渡,後改名杜菁。
潮陽市海門鎮轄鎮。在縣城的東部。位於連江河口,原名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千戶遷此,建海門城,故名。
成田鎮是朝陽市轄鎮。在縣城的南部。鎮人民政府駐董熙村。該鄉大部分原是壹片沙灘,後成被開墾,故名成田。
朝陽市沙龍鎮轄鎮。它在縣城的南部,大南山的北部。該鎮為沖積沙地,故名沙隆。這個城鎮是以居民的名字命名的。
潮陽市黨崗鎮轄鎮。在郡的中央。這個村子建於唐朝。因四面環山,面朝大海,故名蘆崗,“蘆”音與“草”音相同,後改稱“草”。這個城鎮是以村莊命名的。